苏凤竹|1946年武康鸟瞰

文摘   2025-01-20 23:00   浙江  

莫干山人按,本文原刊于1946年《东南日报》,介绍了抗战胜利初期武康县的基本情况。

武康这山城,要不是有一条京杭国道贯其胸,避暑胜地的莫干山躺在它的怀里,也许人们会把它忘怀,因为它的构成条件委实太不够了。

它东邻德清,南接余杭,西连安吉,北界吴兴。天目山脉自余杭、安吉等县向东南伸入县境,所以西北方面多山,东南方面多水。在承平的时候,山上有药材、毛竹可采可伐,水中有鱼虾、菱、可捕可栽,在平地,更有蚕、桑、稻、之利。但是,你不要过分乐观,在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村,山水也同样给武康带来了祸患。

武康因为在山水之交,所以西南面的山地常患旱灾,东北面的水乡时苦水灾,在这里,可以说十年中有八年要变成荒年。

这里有三条河流都发源在西北南诸山。东流的名余英溪,经县治;北之水东流的叫阜溪,经三桥埠;南之水东流的曰湘溪,三水至风渚湖合流,而总抵江苏震泽。由于地势高低悬殊,所以溪流甚急,不能潴蓄,只要连朝大雨,就是山洪暴发,田园沮洳,一月不雨,又变旱涝之灾了。所以这里对水利的兴修一向是很重视的。在过去,有四十七堰、五条塘和三个陡门以司吐纳而防旱潦,这几年来,因了敌伪的盘踞骚扰,大家逃命不暇,又有谁来修这里水利,所以坍的坍了,淤塞的淤塞了。目前县政府正拟了兴修计划,呈请行总浙江分署机款办理工赈。

人口稀少,限制了武康的发展。这里,仅有一万一千多户,四万九千多人,是浙江最小的县份。交通发达固然给武康人于行旅上的便利,但也带来了商业的落后。自武康到杭州,只有二点多钟,因此,县治所在即没有邮局(只有一代办所),没有银行(只有一地行代理处),没有电报、电话局,也没有一片小客栈,更没有一片像样的商店,有的只是二十几间茅棚,摆着若干小摊头而已。

一、地多人少,产竹颇丰

此地人少地多,据统计每方里不足三十五人,故有地未尽其利的现象。而在这近五万的人口中,外籍如温州、台州、绍兴等客民来此垦荒就食者约占三分之一。

武康土产以竹为大宗,丝茧亦有可观的数量,其他如白木、鲜石斛、黄精、石蚕等药材年产也属不少。

竹的种类很多,有毛竹、竹、淡竹、黄姑竹、观音竹、蕊竹等二十余种,而以毛竹最多,销场亦大,黄姑竹次之,年产约十万帖,每帖以市价二万二千元计,年可得外来资金二亿二千万,还数目固属不小,可惜没有运用合作方式办理运销,故仅好了少数商人,山户仍无多大实益。

二、文盲甚众,名山寥落

武康也有铜矿,即现在的铜官山,传说吴王曾采铜于此,但总因蕴藏不丰,铜沙欠佳,

每石铜沙仅得铜一斤八两,得不偿失,所以就很少人去问津了。

这里的教育低落得可怜,盲占百分之八十弱。目前国民学校在量和质方面虽经当局的努力已有显著的进步,但总因限于经费,未尽如理想。刻政府当轴正准备遵照专署所订的肃清文盲计划,笃践履行。至中等教育,仅有一所简师,预计收纳学生三百人,现在也因了经费困难,所收不到二百人。

莫干山,这避暑胜地就在它的西北方,离武康约三十里。在山上,红墙碧瓦,不乏现代建筑,更有电灯,有公路,若干要人、洋人、巨贾都筑有避暑别墅,但几年也因了沦入敌手,一方面没有人去修理它,他方面又给敌伪匪军的不断偷拆,故外表已斑驳不堪,内部器具亦十室十空了。

莫干山的得名,据说是吴王阖闾曾使莫邪、干将夫妻俩铸剑于此,山上现有的剑池、磨剑石等古迹,就是当时铸剑的所在。

三、房屋被毁,复员不易

武康县府的房舍似乎是注定了的苦命,你看他屡经兴修,但也是屡遭回禄,到现在仍只好借住民房。据说县府原在余英溪北,隋初不戒于火,于仁寿六年徙建溪南。唐庆德元年经袁晁之乱,荡为灰砾,翌年复迁筑于溪北原址。迨建炎中,又毁于兵火,绍兴二年重建。到了至正十六年,又遭第四次的焚毁,明洪武元年也作四度的兴筑。尔后,代坍圮,也代有兴修,至这一次对日抗战,复毁于敌伪军之手。这一次的焚毁程度,均较往昔为甚,即连武康所有的民房、商铺统给烧得片瓦无存。胜利后,所能复员的,只不过草棚、茅屋二十几间罢了。其原因由于沦陷期内敌伪匪军搜刮太甚,民间财力已尽,而物价又如此之高。目前就是搭三间草棚也要一百多万,故此大家唯有缩手。县政府目前借住离武康三里许的民房,上半年有计划兴筑之议,但估计一下,连参议会……警察局等机关全部费用约需四五千万,平均每一武康老百姓要负担一千元左右。虽说纸币贬值,但这一个数目的措筹却确也不易,因此只好暂缓了。

论建设,也因民穷财尽而无法着手。目前所计划的计有三条公路支路和二条塘,但也得靠行总的救济麦粉。县政府虽想有所作为,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故有些较大的计划只好搁浅了。

原刊《东南日报》19461114日,插图为莫干山人配)

莫干山人
愿为莫干山做一点事,存一点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