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人按,本文原刊1940年《中国农村》,重点介绍武康县的米、丝、竹、茶。
丝茧完全资敌了
当敌人1937年冬进占武康之初,他把城区附近及公路沿线的桑树都砍伐了,各乡农家养蚕的家具又遭烧失,所以1938年的春天简直没有什么丝茧生产。1939年局势稳定下来,丝茧价格也暴涨,敌区里丝卖到一百八十元一百两,茧到二百元一担,于是大家重新饲育起来。
养蚕必须要有桑地,所以一般贫农都替殷户做工,养蚕时帮忙工,平时种田。丝茧的价格虽涨到八九倍,但他们的工资却还只有五六角一天。
武康在平时约可出丝一百担,茧两千担,1939年我当局并没有在武康抢收,这些丝茧全部都卖到塘栖,被敌人收去。东乡曾有土痞开设茧行,白天收买,晚间就秘密运到塘栖区。丝茧涨价,地痞流氓赚了大钱。
温州人与茶叶
我们到武康的英红镇三民乡,公路旁的三桥埠等地,可以看见傍山黄土地上矮矮的茶叶树,在这些整齐的茶地中有一间间的草屋,冬天有农夫在这儿除草,春天则有许多采茶的姑娘摘茶。这些茶叶就是所谓“温州厂”。
温州人大多是太平天国运动后移来的,他们有种保守勤俭的习惯,来时一无所有,现在也大多有自己垦荒出来的茶地或种植山芋、玉蜀黍的山田了。
平时他们很少可吃到白米饭,玉蜀黍和山芋是经常的食粮,去年情形特殊,因为茶叶可以套取外汇,原来一二十元一担的茶叶,敌区竟涨到一百四五十元,当新茶上市时,有不少茶贩潜入乡间,秘密收买,他们出八九十元一担,雇工挑到塘栖,即可售到一百三四十元。
去年我方只在孝丰收卖,因为价格只有二三十元,所以收到的很少,武康的一二千担茶叶我方没有收到一担,是全部资敌了。一般奸商茶贩大做生意,少数农民也存了危险的心理,以为日本人在这儿货物可以卖高价钱。但大多数茶农都曾身受过敌人烧杀的教训,他们没有忘记惨痛的血的记忆,所以他们说只要政府能适当提高价格,最好能拿米去换茶,一定可以大量收得。
武康的民众生活,我们不能忽视这四五千有另一种风俗习惯的茶农。
两种不同生活的人
讲到战时的民众负担,我们看了武康的租税以及战时服役情形,觉得是不够公平的。米丝竹茶等都比战前贵了六七倍,有家产的人家收入激增,而负担反而减少了!殷富捐没有派,田赋豁免了。征工挑运及破坏公路,有钱人家的壮丁是不会派到的,因为他们不是公务人员就是乡保甲长或小学教师,而一般劳动的人一个月会派到十多工,在这十多天中,是拿不到工资的。在xx镇的镇民代表会议中,有许多提案都是关于如何强制使民夫服从派工,而没有一个提到如何问有钱的捐出一点钱米津贴出力的壮丁。
武康的民众生活可以代表浙西各县一般的情况。整个说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人是有着额外的盈余,在抗战中,他们发了财。于是,他们的生活极度的腐化堕落,吃大烟,赌博,讨小老婆,这种情形会使人见了寒心:这种人对抗战是动摇的,他们希望这样下去,“日本人不走,我们总可以赚钱”,他们反对改善民众生活,在xx乡的乡务会议中,山主提出压低竹工工资的提案竟议决通过了,结果引起了竹工的反感,几乎激成罢工。另一种人是更加艰苦了,而对抗战贡献最多的正是他们,这就是忍着一切饥寒的劳苦农工。
(原刊《中国农村》1940年第9期,插图为莫干山人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