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炜|簰头秋家

文摘   2025-01-23 14:26   浙江  

秋家世居簰头,是簰头的望族,清乾隆年间就有因姓得名的秋家村,清道光《武康县志》上出现了秋家桥。口碑中,秋家大户秋子明曾出资重修秋家桥,桥墩迎水面如刀锋,且略微上翘,上游洪水来时,劈波斩浪。尽管秋子明幼子秋游归家后将秋家桥改名秋月桥,但聚居于此的数十户各姓人家仍将地名冠以秋家桥头。对河口水库建成后,秋家桥一带因紧靠水库,居民房基大多在水库高程的淹没线以下,遂整体避险搬迁至簰头老街,值此簰头老街经规划将建设莫干湖郊野公园,应让被时光淹没的秋家故事浮出来,在春风中留作纪念。

簰头秋家桥戗水石

簰头秋家桥桥墩

秋家可谓书香门第,住屋门楣上“耕读人家”之类联句或许是祖辈的写照。秋子明,清光绪二年(1876)生人,字乃文,小名阿本,秀才,精通古文,又写得一手好字,其性格耿直好胜,跟人下棋只能赢不能输,不然要发脾气,但平日里乐善好施,开过竹行,稍有积蓄后购得几亩田产,除他名下自留六洞桥十数亩小竹山外,其余水田按户分给四个儿子。

秋子明为后辈取名花费了不少心血,连出生后所取乳名也都深思熟虑,不仅要讨个吉利,还要有生活情趣。其儿子的名字用“水”字旁,长子名浚,次子名清,三子名涛,四子名游,除幼子外,乳名则皆带“春”字,曰再春、祖春、建春。其孙辈的名字用“木”字旁,如长房四子,依次为标、榜、权,又取义《诗经·小雅》,小名分别唤作九如、平如、松如。其曾孙辈的名字则用“火”字旁,如煌、辉、炽等。这是按照水生木、木生火的规律排列的。从秋家的女孩的取名,则可见秋家当家人的传统思想,如秋子明为女儿取名慧剑,小名怀珍,当年簰头人曾说过“看戏还是看伊”的话,选婿史燮丞,史家在上柏花园头开四达茶厂;又如秋子明为孙女取名有雄,寓此时秋家已孙子满堂,秋浚则为该女取名肖瑾(后写成小瑾),意为要像秋瑾。

随着时代的步伐,到秋子明的儿子一代已基本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种田人。秋子明长子秋浚,又名心渊,政法大学毕业生,曾任津浦铁路职工学校教员、吴兴县政府军法承审官,是一个“树叶掉下来也怕打破头”的人,处世哲学是宁肯自己吃点亏,最好少一点麻烦;次子秋清,也是一名大学生,在福建民主政府任职时遭遇日军空袭不幸身亡;三子秋涛,年轻时有悬壶济世之志,学过中医,后来得了肺痨,为治病染指大烟,致使家业衰败,差一点把小女儿送入育婴堂;四子秋游,才貌双全,最是秋家的骄傲。

秋浚夫人与子女合影

秋游,字晓舫,号少翁,1916年出生,就读于武康县中山小学,与汪霖同学。据汪霖后来回忆:“他(秋游)是簰头人,性格好动,除了上课堂,其余的大部时间都把精力耗在操场活动上(操场上有球架、沙坑和有关器材),而他的学业成绩却列在班级的前三名。在同学中,他是智力比较全面的一个。我们同校一起生活两年,以后就到省城——杭州去读中学,秋游进安定中学,我在虎林中学,两校地址邻近,彼此常有往来。”秋游杭州高级师范肄业后,于1934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为第11期第一总队学员,在军校运动会上射击、骑术、体操等项目多次夺魁,毕业后被留校任骑兵教官,有“东方骑士”之称。19364月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从西北运来一批战马,其中有一匹特别凶猛的烈马,用木笼囚着从铁路运到南京,军校将此马一直关在木笼内,无人敢于近前料理,而秋游竟表示有把握驯服这匹红鬃烈马,在经历一次失败后,第二次确实驯服了这匹烈马,军校特地颁令嘉奖,并指定此马归秋游所专用。当时一些报刊对此大事渲染,上海的一家画报还刊登了秋游的照片并撰文介绍其驯马经过。抗战期间,秋游先后担任骑兵旅长和步兵副师长等职,授少将衔,1945年《军事杂志》还发表了他的文章《骑兵部队对于船舶车辆输送之研究及其教育训练》,解放战争中反对打内战。1970年,秋游在簰头老家去世。

凡到过武康,大概都知道簰头。那是当着武康,除杭间交通的孔道,而紧邻着京杭国道的一个军事上要地,敌机屡来肆虐。据秋子明《重抄<武康县志>序》:“丁丑(1937)之变,庐舍为废,公私荡然”,“翌年(1938)正月十九及二月十六日两次遭敌蹂躏,全镇被毁,举家流离失所,东逃西避,席不暇暖,旋蛰居于上皋坞喘息稍定,然亦不得宁,如是者亘六年之久。至三十二年(1943)十月初,敌占簰头建炮垒于门前山,四出骚扰,寝食难安。时大儿浚以军法承审员供职于吴兴,军次镇水村(今埭溪),稍稍获通消息,其明年(1944)二月乃间道来迎,因携老妻及三儿涛之子女就其寓次塔二村居之,旋移居斗将坞……先是予亲家孙君雪丞避难居庙前村,不幸被害于敌,至夏始绕道慰问其家。”离乱之中,秋子明在与孙雪丞之子孙逖先促膝交谈间得知,武康县沦陷时县政府所藏清道光《武康县志》与全部卷宗同失于火,邑绅陈嘉生宅第书楼所藏县志遂成孤本,孙雪丞担心县志孤本落入敌手,与武康县议会议长魏镜设计潜入敌据点,抢救出县志,宝藏之。秋子明狂喜之下,以重抄《武康县志》为己任,自感“予虽年垂七十,目力尚可胜抄胥,毅然乞借归,发愤缮写。自九月一日开始,间或突遇敌警迁徙,或纸笔觅致需时不容赓续外,虽严寒酷暑,未尝间断,至乙酉(1945)八月卒业时,正敌寇乞降之日也,阅时几近一载,计三十万一千四百十有五字”。1947年,秋子明重抄《武康县志》由长子秋浚装潢成册。1948年春,上柏商会常务理事蔡仲梧遇秋子明,秋子明告知《武康县志》已手抄成秩蔡仲梧爱慕之心油然而生,乃于这年夏找到孙逖先借原志亦誊抄一部。此即现藏德清县博物馆的蔡仲梧抄本。手泽留衍,足恣欣赏,让秋子明抄本、蔡仲梧抄本与原志聚首,非独可窥先贤之襟抱,更可见故纸里的乡邦

秋子明夫妇与家人合影

莫干山人
愿为莫干山做一点事,存一点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