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炜|莫干山冰厂与山厨之冰

文摘   2025-01-01 06:00   浙江  

浮瓜沉李、瓜藕调冰雪,自然是消夏韵事,但哪里比得饮冰来得直截爽快呢?对于百年前的莫干山避暑客来说,曾经的那份夏日清凉,莫过于在山中游泳池游泳、以泉水代酒、饮冰。莫干山避暑西人从避暑会游泳池游泳归来,或在网球场打球结束,途经荫山街,总要去那里的源泰号或慎大号光顾一下,购冰淇淋、汽水、果子露、啤酒等。依稀想象摩登女郎口含吸管时的满脸惬意,男朋友说“冰淇淋快化完了,请用罢”。

在莫干山人的记忆里,荫山街上的源泰分号饮冰室,特设于凉亭内的慎大分号冷饮部,是莫干山售冷饮的开端。其实,冷饮与莫干山的渊源比想象中的更早,初时仅在部分避暑别墅的餐桌上现身,属于一种奢侈品。

冰,是西人生活必需品之一。一个夏天,莫干山冰的销量是很惊人的,而且天气愈热,冰的销路愈广,乐趣也因之而愈增。在莫干山有一处很特别的地名——冰厂,亦称老冰厂,曾是莫干山避暑地之南界址。冰厂,准确地说,应叫冰棚,即在没有制冰设备的条件下,将冬冰储藏起来以备夏用,这是一种用人工办法围成的储冰设施,相当于现在的冷库。周庆云《莫干山志》载:“在山鸠坞有制冰厂二。”1928年增订版《中国旅行指南》则有“王有芳牛奶棚及冰厂在莫干山上横”,短短的一行记录,却透露了不少重要信息。牛奶棚,牛奶之出产地也,一如冰厂,是一个颇有历史感的名词。据曾在冰厂出劳力的石颐寺仰宝法师傅回忆:“莫干山是清凉世界,山上有很多别墅里住着洋人,洋人肥胖怕热。山里人开了冰厂,到夏天做冰生意。寒冬腊月,山里寒冷滴水成冰,山民们在山坡上打个洞窖,寒冬时凿冰成块,用车垒在洞窖里,洞口用旧棉絮和泥封牢打结实。一到盛夏,冰厂开张了,派人到山上荫山街敲锣宣告。山上別墅里的洋人,会派人来买冰,作冰镇食品。那时,我冬闲,也会凿冰、运冰进窖,出卖点劳力,赚点小利钱。”

冰,在莫干山主要用于食物保鲜、冷饮制作,不作为环境降温。解决了冰的来源,了解了冰的用处,为莫干山的夏日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1930年6月30日午后,黄膺白在莫干山509号白云山馆,莫干山457号业主程远帆君夫人送自制冰淇淋来共茶点1931年7月31日午后,山中开运动会又名亲友同乐会,参加者有黄膺白一家,莫干山501号业主葛敬和带其子女(懿达、西牧、温克、安石),莫干山503号业主徐青甫夫妇带其媳珊如及孙(启予、启生、启华、启超),徐鹿君带葛敬猷之子(济、小官、小毛)莫干山230号业主陈莱卿夫妇带其子侄(勤华、笛华、小同、圆之、仁素),沈怡夫妇,运动会分游泳竞赛、抛球、穿针竞走、捉蛋竞走、拾薯竞走、蒙眼吹灯、蒙眼贴“兔”眼尾、唱歌、打更、乘法算术竞走、香刺“山”字、点烛竞走、脚踏车比赛、打廊球、吃饼干比赛、吃吊苹果等,运动会毕,各给纪念品,并饷以冰淇淋及茶点而别。1934年夏,莫干山508号业主周佩箴次子周世栋应友人约,去游塔山公园,将抵目的地,汗流浃背,在距山亭相隔丈余的地方,见有一所很坚固的小屋子,里面在出售冰汽水。他们像在沙漠上走着的驼子找着了水,便觉得是快愉的。

作家林语堂《说避暑之益》,提及莫干山避暑像极了亲朋好友聚会,冰淇淋中蕴藏着独特的莫干山味道你在星期六晚到莫干山正在黄昏外出散步,忽然背听见有人喊着老王你听见这样喊的时候,心中有何感觉,全凭你自己。星期日早,你星期五晚刚见到的隔壁潘太太同她一家小孩,也都来临了。星期一下午,前街王太太也翩然莅止了。星期二早上,你出去步行,真真出乎意外,发见何先生何太太也在此地享隔绝尘世的清福。由是你又请大家来打牌,吃冰淇淋,而陈太太说:‘这多么好啊!可不是正同在上海一样吗?’换句话说,我们避暑,就如美国人游巴黎,总要在LOpera前面的一家咖啡馆,与同乡互相见面。”

抗战胜利后,同为安庆人的莫干山建筑师郑生孝创办了一个消暑冰厂,在莫干山43号复兴旅馆设冰厂办事处。郑生孝的表兄弟程从根既是制冰者,又是挑冰人。在程家孩子眼里,父亲是一个大力士,挑冰挑得两个肩膀像山上的石头一样。挑冰人的担子,一头是滴水成冰的静寂山坳,一头是借冰成欢的热腾腾的山厨。大多数莫干山避暑别墅北面都有一个拱券做成的石壁龛,内有涓涓流水,这是主人自家的水井,夏天可放置一些需低温保存的水果、蔬菜、豆腐等,如在水中放块冰,上方加个盖子,冷藏功能尤佳。也有室内的“土制冰箱”,据程师傅描述,尺寸大概有几十厘米见方,高约60厘米,边上是大铁皮做的,有两层,夹层里有黄沙,加了盖子,上面有棉被捂上去的,起到隔热的作用,冰块放进去一般可保持低温两到三天。按马一浮1959年初上莫干山避暑,住莫干山414号,眠食比居西湖时大进,想必山厨之冰起了效果。1964年夏,马一浮第四次赴莫干山避暑,作《逭暑口占》诗,“何事饮冰增内热,牵牛负轭为人谋”,自注:“山厨需冰,日从市中运冰一车。及到山,冰溶过半,车重路远,不胜其劳。”    

正可谓“惊看擘画凭劳力,造就乐园在世间”。莫干山避暑地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付出和智慧,从制冰这个小小的视角,可以观察莫干山中社会发展的进程。莫干山的早期记忆就像容易消逝的冰,还不及回味,就已渗入沟沟壑壑,挖掘山中制冰、用冰的故事,也是在重拾莫干山的馈赠。

(本文初发表于《中华老字号》2024年10月刊)

莫干山人
愿为莫干山做一点事,存一点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