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桥埠,是一个与南浔、新市等相类似的水乡古镇,古名山桥,曾名阜溪镇,属原武康县十四都上一保、上二保,上又二保,舟楫交通,商贾辐集,一度繁盛于原武康县中,镇有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
清初,邑人举唐靖、陈之群、韦人凤为“前溪三子”,其中陈之群与韦人凤就出自三桥埠。陈之群,字兴公,清康熙十七年(1678)举人,曾祖陈乾阳是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卒赐御祭;祖父陈礼庵曾任余杭司铎。陈家后人舍宅为庵,又留下一个特别的地名“察院厅”。清剧作家、《长生殿》作者洪昇曾乘舟至武康,谒武康县知县韩逢庥后,慕名而访陈之群,有“欲问三桥路,前溪接阜溪”诗句流传甚广。韦人凤家在三桥埠南山之麓,面池而居,是处地名“池头”,可通舟楫。韦人龙、韦人驹、韦人凤三兄弟皆有才名,人称“三韦”,尤以韦人凤声名最著。韦人凤筑庐曰“念庵”,取兄弟相戒之意。韦人龙与前海南乐会知县、邑人潘汝奇为明末清初隐于医道的学者张遂辰卜宅于三桥埠,作“山桥卜宅之南邻”。张遂辰《蓬宅集》中有多首以三桥埠为题的诗,“耦耕吾愿足,沮溺古来贤”。
席氏先祖曾为钱粮官
自清嘉庆、道光以来,三桥埠人口渐多,陈氏、韦氏之后,席氏兴焉。清中叶,席氏族人一支数人从太湖东洞庭山迁至三桥埠,在北龙山南麓搭建小茅屋居住。清唐靖《前溪逸志》载:“北龙山,与南山隔溪相觐也,于位为东,于象为青龙,殆所由名龙乎?俯溪而阁于山趾曰环胜阁,飞檐层槛,迥出墣盖,其下素湍横流,云樯凫集,溪山之胜,此马环会矣。”据传,席氏族中一人,一日在家居近处挖小池塘,偶得一坛银子,得以发迹,起屋造房,并与流落于此的孤女杨氏成婚,岁月流金,庆衍箕畴。三桥埠向设课税局,清末有户曹吏在三桥埠征税,席氏先祖或曾任此职,乃有后代追忆先祖曾为钱粮官,岁末祭祖悬有华彩衣冠像。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凤笙由东洞庭山派驻三桥埠工作,筹办英文学堂,在下街头向席家租得房屋三间,十年后又向席家购得平屋三间、又连楼带底一栋,并宅旁余地以及对面桑地一方,建监理会堂。陈凤笙为什么要找到席家促成此事?一是与席氏轨迹相同,二是因席氏智识开通。
三桥埠究竟是哪三座桥,一直以来莫衷一是。三桥实有里三桥、外三桥之分,上市桥、嘉定桥、指南桥为里三桥,太平桥、阜成桥、永福桥为外三桥。今上市桥、太平桥、阜成桥犹存。坊间传说,三桥埠昔有三块老石板,为造桥时所遗,其中一块就铺设于北龙冲雨水入河口的席家门前。未必真有其事,但席氏未迁来前,此地确有一座阜成桥,为近避暑湾的标志。百年前,莫干山避暑人士坐轿从桥上过。
席茂斋,吴昌硕入室弟子
席茂斋,又名中,三桥埠席氏第三代,清咸丰年间秀才,1902年在去莫干山之路上的杨梅岭道院设学馆(即阜溪小学前身)。他是吴昌硕的入室弟子,擅长丹青、书法及篆刻,乡里都尊称他为“才先生”,其左手小拇指指甲长约五六寸,精心用竹管套护。辛亥时,他参加过武康县光复,后久任坐中,有时也为乡人代笔立租山田契约,抗战前在下街头家门口开过店,抗战爆发后避难于肇山法云庵。
李氏后人至今保存着1925年席茂斋代笔的《立允租永远租山票》,兹录于下:“沈顺元、沈正元令因离宅窎远,管业不便,情愿央中将自己户下祖业高山壹块,坐落十五上都,土名磨子潭,坐西朝东,计山额约有拾两亩妥看,东至山脚下行路为界,南至徐姓山为界,西至山顶破埂为界,北至山脚下王姓田为界。今将四至领明,尽行出租到与李姓管业,凭中三面议定,每年准期五月中日,解租洋贰元正,不准岩欠。其山自允租之后任凭李姓照契管业,长养棱木,永远收息,永无回赎,永不加租,租洋清楚,永不取业。倘后租主迁移另地,白山回主,钱粮税赋,山主完纳,不归租主之事。倘有分族争执,山主自理,非涉租主之事,听凭阴阳吉穴。此系两相允愿,各无翻悔,恐后欲凭立此允租山票为证存照。乙丑夏正杏月十四日立允租山票,沈顺元、沈正元,中人曹阿定,原笔席茂斋。”此为迄今已知席茂斋仅存的书法墨迹,而有“江南梅王”之誉的画家吴朴就师从于席茂斋。
席安生、席志儒,职业经理人
席安生,与席茂斋平辈,清同治九年(1870)生人,曾读书塾,精于珠算,少即离家至平湖学山货生意。莫干山盛产竹子,杭嘉湖水网地区对竹子供不应求,平湖竹行曾设分行于簰头,直接进销。当平湖赵家竹行两位当家人相继故去,其子女暂无续办竹行能力,席安生提出由他任经理,与胞弟席诗生出面合力经营,约定每年给赵家人分红。作为竹行经理,对于上下家的联络联系尤为重要,席安生人情练达,又秉承公平交易,从不克扣为难竹户和客商,利用经营竹行积累起了家产。约在1927年,席安生与席诗生在三桥埠下街头造屋分家。因常驻簰头,席安生熟悉当地大族,对上皋坞宣家一座宅院(门楼镌刻有“麟趾呈祥”“竹苞松茂”字样)颇为中意,在造新屋过程中,特参考宣家宅院样式,三间两厢一朝堂,天井上是走马楼,楼上沿天井起一圈,又通过熟识的客商采买黄金树做大梁,用银杏树做栋柱,用桐树做大门,用铁树做门槛,而家具均用黄金树、梨树打造,可谓别具一格。从1932年三桥埠下街头居民房舍姓氏图可见席安生、席诗生与席茂斋房屋的位置。席安生新屋后有一个较大的池塘,他将河埠建在东首的小屋内,无论晴雨,浣衣、洗菜甚是方便。此时,席安生已置下田产20余亩,并先后在东沈、九都、三桥埠等地购买毛竹山、小竹山100余亩。
席氏与韩氏,也属姻亲。席安生娶同邑赤岸里韩桂珠为妻,其长子席福俊与同邑万春桥丁顺娥成家后,也外出经商;次子席福儒从上柏小学毕业后赴上海求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因席安生二子无暇顾及家事,治家之权及田庄上各事务交予长媳丁氏主理。为免家中无主劳力,席安生家雇了两个长工,其中一个姓苏,是温州人,被席家人尊称为“苏客人”,住楼下东厢房。1930年,长孙席凤翔出生后,席安生收养了上市桥一贫家女,唤金花,以接替由席家送出嫁的丫鬟(韩氏的陪嫁)彩英,照料孙辈。抗战期间,席安生拟往西部莫干山山区避难,而妻韩氏提议去东部水乡戴家漾边戴家圩义子家暂居,乃用家中的两只大船走水路装载家当,竟遇土匪投信敲诈抢劫。席安生随带财物尽失,人被打伤,经数月方恢复痊愈,其一生中病痛甚少,唯此为最。长子席福俊被绑票至洛舍,赖长媳丁顺娥向亲戚借贷托有关方面交涉,总算以50担米将人赎回。孰料此时传来噩耗,三桥埠下街头房屋被日寇焚毁,半生心血白费。
席志儒,席诗生第四子,曾开办协丰山货行,负责过三桥埠商会,是开明士绅,晚年撰写了《山区的毛料与山货行》《记三桥埠轿班》《黄郛夫妇在庾村的几件事》等多篇珍贵文史资料。20世纪上半叶,三桥埠有山货行数家,专门代理外地客商收购竹、木、薪、茶等,并有竹木山货同业公会。仙人坑、瑶坞、大造坞、后坞、姜湾、佛堂、和睦桥、后洪,安吉高坞岭、苦竹湾,吴兴埭溪等地山货都往三桥埠投售,大宗竹木用溪流筑堰放排出运,茶叶、笋干与毛料则用人力肩挑或驴驮。山民们于凌晨出发,翻山越岭,抵三桥埠时正值开市,走到大路口,就有人前来招呼,只用几句话,买卖双方就成交了,且手续十分简便。早期的竹场交意,收购人既不用开票也不用签名盖章,只从山民货担上取下一条五寸来长的青篾片,用铁锅的碎片在其上刻划若干符号,投售者拿着篾片把货送到相应堆场,然后找账房领取货款,历来毫无差错,也未闻有冒领涂改之事,颇有古风。
席诗生第五子席福徐,娶的是志成麟记经理、莫干山何村盛趾麟之女盛瑞英。盛家有一匹乖巧聪明的大白马,跟着主人出门进了几次货,竟能识途。为免闭店影响生意,主人在大白马背上安一个筐,筐内贴有进货清单,然后拍拍马头,嘱其入城到何家何处进货。待大白马返程归家,主人一一清点货物,无一差错。每当“笃笃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盛家人就知道大白马又一次完成任务回来了。
席福儒,十样景灯兴头人
每到岁末,龙灯、鳌鱼灯、叶球灯、狮子灯、马灯、十样景灯等各式灯彩在莫干山地区闹个欢腾。值得一提的是,上皋坞、三桥埠所出“十样景灯”,深受乡里的赞誉,也起到了普及通俗文史知识的作用。
1934年寒假,席福儒从学校回家,适逢族人谈论春节调灯,碍于经费无着落。席福儒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向父亲席安生说明缘由,表示愿做兴灯人。席安生欣然应允,席福儒于是找来席金宝、席银宝等几位比较有能耐的族人商量,决定出一爿像模像样、别出心裁的灯彩。
十样景灯,又名十样精灯,是十幕以上通俗的化装戏剧配上灯彩,所需人员30人左右,灯彩30多只。制作灯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不仅要设计精心、形象逼真,而且要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地方民俗以及传统戏剧片段。举凡医生的药箱、算命先生的牌幡、土地公的龙头拐杖、猪八戒的钉耙、沙僧的经担、唐僧的马、蚌壳精的大蚌壳、白牡丹的花篮、陈琳的妆盒,相大人的大红马、万民凉伞、怕老婆的马桶等,基本上每个人手上都要有灯彩。为此,席福儒将制扎灯彩的工作交代席银宝、席寿宝等人,同时请叔叔席茂斋以及三位舅父丁藜乙、丁藜照、丁藜青来家中画花写字,大约画写了二三天。至于服饰,除城隍、土地公、唐僧、相大人等去苏州购置,其余则请人在家手工缝制。一班人前后忙碌了近半个月。
三桥埠出十样景灯的消息不胫而走,正月十三为上灯夜,武康县提前一天就派人到三桥埠席安生家送请帖,邀十样景灯参加武康县城调灯活动。席福儒作为兴灯人,不仅自编自导,还自演城隍,长须满面,祈佑地方风调雨顺。席氏第四代中,则有席福俫饰土地公,席利堂饰相大人,席鉴堂饰渔夫……在这年元宵灯会上,三桥埠十样景灯一枝独秀,名声大噪。据悉,由席家兴头的十样景灯相继出了三年,在日寇的暴行中化为灰尘。
席氏后人编就席氏家谱
席安生一家在戴家圩住了一年,又搬至余英溪边南仁埭。俗谚:“南仁埭上好风水,港上轮船日日过,一直过西莫干山。”南仁埭,前后河港通武康县城、三桥埠,时有日寇汽船光顾,一听到汽船声,村上人家纷纷闭门或外逃。席安生孙席凤翔在南仁埭大年庵插班读二年级,其间,小学校停停办办。丁顺娥不忍其子辍学,乃托在莫干山329号避难的大哥丁藜乙联系山上的莫干小学,推荐丁、席两家亲戚的孩子都去莫干小学就读。彼时,从南仁埭到莫干山,要先坐船至狮山头上岸,接着走四里路到下蒋畈,穿过日军封锁线。丁顺娥毅然冒险护送席凤翔、莫敬慈、陆人俊等3个孩子通过生死之地,翻越劳岭,进入莫干山“阴阳界”。而席福俊,作为当家人,则仍在外面跑生意,以接济家用,顺便打探流亡在上海的弟弟席福儒的消息。1940年,席福俊经多方寻找,身体羸弱、患有肺病的席福儒终于被接回南仁埭,无奈乡野医疗条件有限,席福儒的病情未见好转。
抗战胜利后,席安生一家重回三桥埠,仅剩四口人,搭了两间草棚。丁顺娥挖出埋在被毁房基地下的两只金手镯,将一只金手镯交给席福俊做成本,开办万昌山货行,由于经营不善,用人不当,两年后全部亏光。一时间,逃难在外的席氏族人陆续返回故土后,边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边整地种些瓜、豆、蔬菜之类,日子虽不比从前,但总算是回到了生养之地。清明节,席氏族人齐聚一堂,席安生示意席凤翔等晚辈挑着祭品、纸马去先人墓上祭扫。1947年春,有东洞庭山席氏后裔数人前来三桥埠联系修纂席氏宗谱事,因避难甫归,家业未兴,席安生等苦于无法筹措20担米之数而作罢。
2002年,席志儒、席凤翔编就了《三桥席氏家谱》稿本。这是一个姓氏家族的生命史,也是一个地方的地情书。想起《诗经》里的句子,“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