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美国汉学家孔飞力著《叫魂》,因其近乎巴尔扎克式的笔触,对中国社会细分阶层的陈述,加之颇为惊悚的标题,让许多读者像读小说一般被吸引。当读到德清、仁和、萧山、海宁、胥口、吴县等地名时,别的读者可能感到陌生,但对于莫干山的读者,这些地方就在周边数十里方圆之内,甚至在莫干山顶可以望见的视野之中,这种异样的体会尤为森然和真切。
大运河上的古桥很多,也比较相像。“on the way to Mokansan”,在一位外国人拍摄留下的去莫干山水路照片上,赫然有一座造型优美的石桥,虽未知桥名,但属杭嘉湖地区众多单孔石拱桥中的佳作。莫干山避暑人士从杭州拱宸桥出发,沿大运河,不走塘栖,经武林头过武林桥,又过白云桥,经德清老县城外大虹桥入东门城桥,依县桥河,出西门城桥,拐入马厄河,再往前就是原武康县境了,前溪接阜溪,直抵三桥埠。莫干山水路沿途风景旖旎,光影迷离,特别是穿过在河水中倒影的拱桥,使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相传大虹桥下有燕巢,德清城内科甲必盛。而晚清大学者俞樾祖居就在大虹桥东二里,俞樾为该桥篆额、题诗:“大虹桥下是通津,藤蔓牵缠已满身。古语磨兜坚最好,愿题桥柱示行人。”并注:“吾邑东门外大虹桥,舟遇其下者,戒勿开口,杭州武林门外拱宸桥亦然。”近大虹桥,船夫会照例提醒避暑客,过桥时不要说话,这是一种古老的江南风俗。1910年1月,闹漕风潮中,程森作为本地乡绅曾陪德清县知县出城,步至大虹桥投,竭力劝谕乡民。1919年版《远东来信》写到莫干山,配了一张爬满木莲藤的大虹桥照片,标注“Bridge Across Canal,between Hangchow and Sanjapoo”,意为从杭州到三桥埠经过的运河桥。伊文思图书公司早期拍摄并发行的莫干山明信片中,也将大虹桥列入其中,取名“Spirit Bridge”。
古城德清上下水城门与城墙大约同时期建造,为江南各县城罕见。东门城桥是下水城门,不仅沟通陆路交通,还能控制水路进出。1767年,还是清乾隆盛世,东门城桥坍塌了,德清县知县阮芝生从邻县仁和县(今杭州市余杭区)雇佣石匠吴东明重修。吴石匠随即带人开始打木桩入河,一个叫沈士良的农民忽然找到他。沈士良与两个侄子同住,受尽折磨虐待,苦于讨不到公道。坊间流传,石匠拥有魔力,在造桥打桩入河时,只“需要将活人的姓名写在纸片上,贴在木桩的顶部,这样会给大锤的撞击添加某种精神的力量,人们称之为‘叫魂’。那些因此而被窃去精气的人,不是生病,便是死去。”吴石匠觉得蹊跷,害怕因附和此人而致自身受损,于是叫来一帮人把沈士良扭送到县衙。但事情却并未结束,相反这仅仅是故事的序幕。孔飞力据此写成了《叫魂》一书,书中配了德清老县城地图,并注“在城郭右侧及左下侧可见水门”。
清同治七年(1868),德清东门城桥重修后,为五孔石拱和石梁复合桥,迎水面桥墩处设四个戗水石,并有凹槽,可闭启水城门。就是这座桥,太特别了,以至于沪上公司在印制明信片时误标作“莫干山五眼桥”(Five Arch Bridge,Mokanshan)。因洪水冲刷,老东门城桥桥墩下沉倾斜严重,1984年改建成单孔净跨50米的助拱桥。德清籍旅英学者孙德祖在英文版《我的年轻的岁月:从东海之滨到苗岭》中,特意选晚年回乡时所拍东门城桥作插图。而今,新的东门城桥作为德清县第一座设计施工的钢结构桥梁,若上海外滩的外白渡桥,但无论如何,它成了一段独特历史的原发地。
明初“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有诗云:“碧水翻从城里过,青山直到县门来。”德清县桥河,因县桥而名,和县东街、县西街平行,是一条东西向的市河,舟楫如织,为德清往湖州及武康的主水道。水过涨时,分由清河桥入县河出西关,会城河之水至斜港。船入县桥河,依次穿过清河桥、县桥、西门城桥,两岸人家鳞次栉比,且因河道仅两三丈宽,不是隔河相望,而是相看。这一段水域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水气中夹杂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古城居民吃用之水,均取自此河。夏日,还有孩童下河凫泳嬉水。
清河桥,又名会瀛桥,俗名孩儿桥,为宋治平年间始建。莫干山避暑西人托马斯·亨利·哈钦森1923年夏坐船入德清老县城,穿过清河桥、西门城桥,拍摄了一组照片。从清河桥北堍,远远可见高大门楼后晚清重修的县儒学明伦堂。武康县儒学因不在莫干山水路之必经,莫干山避暑人士多未见其建筑,更不详其镌刻名联云“此地为六朝胜境,看今日沈园云散,孟井苔封,先哲有灵,应宜唤醒后主诞登道岸;兹堂乃五教枢机,揽当前莫干峰青,余英涧碧,名区无恙,窃愿赞衰盛典攸叙彝伦。”五教,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县桥,本名通济桥,又名代舆桥,因位于德清县衙前,为车骑出入之衢。老县桥桥拱很高,桥栏上还加装有铁栏杆。沿县桥河,还有几处颇有典故的河埠,如赵家弄的榜眼河埠以及靠东面的许家河埠,天官府对面的谈家河埠,都是两头通的,为徐家、许家、谈家出行或迎客处。县桥河南岸丁家弄和赵家弄的弄口,旧时都建有木门,一到晚上,门就关上,学子们就在家中挑灯用功,一片书声琅琅。祖辈们总说:“德清是文人之地,而新市才是商贾云集的市镇。”
西门城桥原亦有水城门,与城墙相连,桥堍南端、丁家弄对出去的城墙上有柳侯祠。柳侯,即柳宗元的祖父,唐天宝年间德清县令柳察躬,其形象为一手拿笔一手持书。柳察躬与宋义士戴继元、叶忠良,后世被合称为德清的三总管神,每到寒食节,西门外有龙船会,乡人迎戴侯,而以庙内之神船为殿,画船旗鼓杂其中,所谓“夕阳箫鼓几船归”,又有撩船数十艘,皆树小旗,互相竞驶以为乐。柳侯祠久不存,而桥堍古樟巨如伞,几乎覆盖了半座桥。
去莫干山水路之旅,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早在1925年就被百代电影公司拍摄成纪录片《An Oriental Venice》,其最精华的一段——县桥河,更被制片人描述成Venice of China,意为中国的威尼斯,令无数人相忆在城桥!
(本文初发表于《德清新闻》2023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