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争鸣:今天,我们怎样读懂学生

文摘   2023-06-10 10:21   河南  

杏  坛  争  鸣




杏儿说:

“双减”政策全面开启素质教育新时代,学校和教师要落实育人目标、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学生、真正读懂学生。那么,我们该读懂学生的哪些方面、又如何去读懂他们呢?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李艳丽、马艳君、乔朝霞、王爱红、赵方强(嘉宾排名以姓氏首字母为序)五位老师,针对“今天,我们怎样读懂学生”这个话题,为大家解难释疑。

欢迎关注!



嘉宾简介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李艳丽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河南省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认证指导师,“积极教育”的坚定倡导者和热情践行者。


开封市集英小学副校长,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育厅报告讲座专家库成员,开封市马艳君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政教处副主任,中共党员,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最美教师、中原名班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河南省书香班级班主任,2020年河南教育新闻人物,河南省最具智慧力班主任,全国十佳魅力班主任。


濮阳县文留镇实验学校校长,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首批乡村首席教师,第四批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出彩河南人”2021河南最美教师,2021年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班主任,2022年马云乡村校长获得者。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培训中心特邀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首届中原名班主任,河南省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第二届最具影响力班主任,河南省首届优秀班主任,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国培、省培班特邀讲师。

主持人



/ 李琳  林州市第三小学教师/


请输入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这一期的“杏坛争鸣”,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今天,我们怎样读懂学生”这个话题。我知道各位时间都十分宝贵,首先要真诚感谢大家参与本次活动。谢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讨论。


话题一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读懂学生是成为好老师的基础。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李琳

首先来看第一个话题,我们如何理解“读懂学生是成为好老师的基础”这句话呢?


李艳丽


读懂学生是成为好老师的基础,这句话很有道理,原因有三:


1.这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教育是围绕人的成长实施的人与人的交往行为,它的价值只能建立在大写的“人”之上,建立在人的生命之上。教育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双方心灵同频共振的过程。教育的发生,前提就是了解学生,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到达心灵的深处。”怎么样才能和学生“心心相印”?首先就要读懂学生。


2.这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一同成长的,甚至可以说,教育者是在更年轻的被教育者的引领下一同完成了各自不同的成长。教育的授受关系早已不是原先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之下的合作。在教育的过程中,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获得快速地成长。


3.这是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读懂学生,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质,在教育活动中就会变焦虑为安宁,变急躁为从容,变歇斯底里为温文平和,变一地鸡毛为井然有序,变束手无策为游刃有余。读懂了学生,就能避其锋芒、看见本质,就能看到教育的星辰大海,并从教育手段的自由达到教育心态的自由,职业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马艳君


非常认同。刚才李老师谈了三点,下面我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首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谁传道?向谁授业?给谁解惑?答案只有一个——学生!因此,如果心中没有学生意识、不能读懂学生将无法开展教学工作,更不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因此,读懂学生是教育的起点。


这一点和刚才李老师所说的第一层意思是相同的。


第二,读懂学生首先是一种态度,优秀教师有“读懂”的愿望,而且能积极行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会看到,做一辈子老师没有读懂学生、甚至没有试图去读懂学生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能否读懂学生,也是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区别所在。


最后,一直以来,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存在困扰,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归根结底是学生随着时代发展在发生变化,而教师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跟不上学生的变化。古人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因此,读懂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李琳

两位老师的话,让我想起第六期杏坛争鸣栏目,那一期的主题是“如何突破专业成长瓶颈,从优秀走向卓越”,当时,郑州的宋君老师有一个观点让我非常难忘:止步于优秀,最终没有走向卓越,有可能是教师缺乏儿童立场,研究教材、教法多,研究儿童较少,在读懂学生上有欠缺。这和二位老师刚才的谈话大有相通之处。


请乔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乔朝霞


好的。所谓读懂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甚至学生的交友原则、心理诉求、生涯规划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理解学生的现状,从他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当我们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心,才有可能真正接纳学生的外在言行和心理状况,并为他量身定制成长专属。



李琳

李老师和马老师的谈话侧重于理性层面的分析,乔老师的谈话里多了实践的意味。


让我们对刚才的谈话做一个小结:


教育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读懂学生,才能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并科学施教,从而避免违背教育规律、好心办坏事等情况发生,最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读懂学生,还是教师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成长的要求;同时,读懂学生,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保证。

话题二

作为教师,我们长期与孩子们为伍,为什么还会有“读不懂”学生的情况发生?


李琳

让我们开始第二个话题的讨论。


乔朝霞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着很多我们无法了解的因素;其次,学生是个发展的个体,正处于人生的黄金生长期,他们的成长正处在飞速变化之中,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许会跟不上学生发展的节奏;第三,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洞察到学生所有的内心世界,也不应该妄图去探知到学生所有的想法。


除此以外,作为教师,繁忙的工作,有限的精力可能让我们无法顾及到所有的学生,要想能及时有效地应对教育难题,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持续探索。



李琳

周国平有一本书,叫做《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由此可见,读懂学生本就不易,这是由人性的复杂性、深刻性所决定的;对学生来说,他们更是一个个不断变化、飞速成长的小宇宙,因此就更不容易。


我想我们应该这样定位:读懂学生,并不是对每位学生的心灵进行全方位的扫描、透视,而是对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变化、思维发展等普遍规律地认识和运用。


读懂学生之难,可能正是难在我们对这种普遍规律的把握有所欠缺,是我们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王爱红


疫情结束之后,老师们普遍感觉到学生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认知水平上,都改变了我们对学生原有的看法,有时甚至让老师焦头烂额。其实这正好暴露了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存在空白地带。




李琳

偶尔的脱轨,会给我们带来更加深刻的反思。


赵方强


刚才乔老师提到了学生的成长、以及个体的特殊性,我想从学生的成长环境这个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生为花木,师为苑工,家为土壤。枝是否繁,叶是否茂,杆是否壮,苗是否旺,花是否艳,果是否硕,籽是否实,土壤很重要。在学校,学生外显出来的种种表现,如同片片树叶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勇敢或是怯懦,热情或是冷漠,合群或是孤僻,积极或是颓废,沉静或是浮躁,朴实或是虚荣,谦虚或是自负,开朗或是抑郁,谦卑或是狂妄等等精神状态,其根源往往在“土壤”。


为什么我们会在辛劳中败退,会在无奈中崩溃,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花木所根植的土壤,如墒情的干湿度,土壤肥力的厚薄,土质的酸碱度等。如果不懂得出现枯枝残叶的原因,一味地修枝整杈,哪怕干得再勤勉辛劳,也左右不了苗木的长势。


如果我们放下抱怨,换个心态,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到学生家里看一看、坐一坐、谈一谈,也许,事情缘由、症结所在、因何而滋、为何而起等,我们都可以摸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李琳

非常认同赵老师的看法,我们常说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就是这个意思。读懂学生的成长环境,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会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此外,作为教师、作为一位成年人,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和学生是完全不同的,这是由我们的角色、身份所决定的;我们和学生的成长环境导致我们和学生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这是时代造成的,这些都是导致师生之间存在鸿沟的原因。


再联系自己,我在小学一线工作,和孩子们的年龄差异越来越大,岁月打磨,不知不觉间童心难再,所以当我看到于永正说“教了半辈子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看到冰心说“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曾是个小孩子,现在有时仍然是一个小孩子”,我是非常感动的,也非常渴望能在孩子们的影响下永葆童心,做他们认可的老师、更能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王爱红


和学生的年龄差异越来越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实,所以读懂学生之难,还在于教师是否能保持好奇心和旺盛的生命力,能否与时俱进。这也就是主持人刚才所感叹的。



话题三

在您看来,学校和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读懂学生的哪些方面?


李琳

    我想我们可以开始讨论第三个问题了。


李艳丽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三个小案例:


1.读懂学生的情绪

早读,我发现学生小彭脸色异常阴沉,和平时迥乎不同。于是,我把小彭悄悄叫出来,只是轻轻安慰他,小彭一下哭了,心里的委屈一倾而出,说和父母怄气了,现在有点后悔。我建议他晚上放学主动跟父母示好,他答应了。早读结束,这个孩子的情绪已经稳定下来。所以,读懂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反常情绪,有利于早点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


2.读懂学生的语言

一个小姑娘找我请假,我什么都没有说,直接就把假条给她签了。我以为她会感谢我的爽快。谁知,拿到请假条,小姑娘竟然悄声问了我一句:“老师,你怎么不问问我为什么请假。”接着,她告诉我,她生病了。我赶紧询问她的病情。小姑娘的反问就是渴望老师的关心和关注。所以,读懂学生的语言,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愉悦的教育情境。


3.读懂学生的行为

晚自习,突然有老师跟我打电话,说班里几个男生去别班挑衅。我赶紧把“肇事者”叫过来调查原因。原来,下午打球的时候,两个班打比赛,因为我们班高手都没有参加,比赛输掉了。对方很傲慢地说:“不服再战!”晚上,他们就去挑战了,说一定要“赢回来”。我明白,他们其实是在维护班级的荣誉。读懂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密码,我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当然也叮嘱学生要注意行事方式。一场“挑衅”事件消弭于无形。所以,读懂学生的行为,还是提升教育智慧的机会。



李琳

李老师先论述读懂的要点——读懂学生的语言、读懂学生的情绪、读懂学生的行为,再分别配以一个具体事例,这种论述方式非常好。


其实,能从这样的小事上去理解学生并不容易做到,这要求教师有一颗细腻、温暖的心,否则,琐事缠身,老师很可能会忽略这些事、会觉得这是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如果这样定位,处理方式可能就会简单粗暴起来。


王爱红


微观上来说,读懂学生就是通过学生发出的各种信号,读懂学生的个性需求。


宏观方面来说,读懂学生就是要读懂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等,刚才我们在第二个话题中已经有所涉及。



李琳

不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其本质是一样的。


赵方强



我也从微观方面来谈。


读懂学生,不仅要读懂其秉性特征、潜能优势、自我志向、兴趣喜好等,我们还要通过家访,对其家庭情况、姓名含义、上学路径、居住环境、生活作息、家长期望等等都要做到了然于胸。


懂其秉性特征,才能更好地引导迷茫者明确奋斗方向,矢志不移;引导盲从者制定发展计划,持续发力;引导磨蹭者学会雷厉风行,力戒拖拉;引导颓废者扛起使命,发奋努力;引导自卑者心怀阳光,充满自信;引导悲观者抛却烦恼,摈弃沮丧……


懂其潜能优势,才能更好的因势利导,将其潜能发展为优势,将优势转化为优秀,将优秀不断转化为卓越……懂其志向,我们便可以引导其将志向和自己擅长的个性特长结合起来,树立学业规划意识和人生规划意识;懂其兴趣喜好,便能更好地找到与其谈话交流的共鸣点与激发点,瞄准激励点,把握共振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奋斗动力。


总之,读懂学生,需要我们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的去悉心解读。如此这般,我们的工作才会有精准的切入点、突破点、拓展点、延伸点。



李琳

赵老师分门别类、侃侃而谈,这不就是读懂学生的现身说法吗?


联系教学实践,我想读懂学生还应该包括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业困惑、成长烦恼、亲子关系上的不和谐、心理障碍等。


拿学业困惑来说,小学时期部分孩子就需要面对为什么我总是学不会、是不是我比别人笨等;到了中学,可能更需要老师指导学习方法。


诸如如何才能拥有好朋友、为什么家长总是不理解我,以及青春期以后有的孩子出现了容貌焦虑、自卑等等困惑,帮助学生破解了这样的谜团,我们就能在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走出无效和低效,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工作的价值。

话题四

读懂学生,需要教师具备怎样的专业修养?读懂学生后,可能会有利于我们破解哪些育人困境?



     我们刚才讨论的是教师要注意读懂学生的哪些方面,接下来聊第四个问题:读懂学生需要老师具备怎样的素养,读懂学生后,可能有利于破解哪些教育困境。还是先请李老师来讲。



李艳丽


读懂学生,需要老师具备两种专业素养:


1.“读”的意愿,这是师德方面的素养。刚才马老师也讲到了这一点。


教师在思想上要愿意去了解,行动上要及时去了解,有“学生不过来我就过去”的主动意识。愿意读,就会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把教育当作了事业而不只是为稻粱谋,这是责任心、使命感的体现。


2.“懂”的能力,这是老师的专业素养。“懂”是结果,是内容。懂学生的年龄特点,懂学生的心理需求,懂学生的情感倾向,懂学生的欢喜悲伤。也就是刚才我们一再提到的“普遍规律”。


怎么懂?需要老师去研究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脑科学,全面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不能一知半解,不能不懂装懂。


读懂学生后,可以最大程度地破解德育低效或者无效的问题。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很多老师习惯居高临下,凭着自己的权威实施德育活动,德育工作做不到学生的心里,老师一厢情愿地“循循善诱”,学生却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根本就没有入耳,更不会入心。读懂学生,就能对症下药,给学生最切实的指导、最需要的帮助,让学生耳根舒爽、心灵熨帖、精神成长,从而大大提升德育效果。



李琳

李老师讲了两个方面,一是从行动上多多走近学生、观察学生;二是从能力上,要多多学习提升,从而让德育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马艳君


我想说的第一点也是师德方面的因素,教师要想读懂学生首先要懂得爱和尊重,教师要有爱的意识、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爱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受爱而不为爱所累。很多时候老师们打着爱学生的旗号,却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扰,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乔朝霞


同意。要想读懂学生,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爱学生是做一名好教师的前提。


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交流只有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可能达成有效的教育效果。即使学生有不当的言行,教师也要表现出起码的尊重。



马艳君


是的。


刚才李老师讲到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这是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知识,我们才能透过表面看本质,真正读懂学生,进而运用科学的育人方法、灵活的育人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培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李琳

生活中我们很多的无奈、无力,其实就在于我们的认知结构有缺陷,魏智渊曾写过一本书,叫做《构筑合宜的大脑》,再版时更名为《教师阅读地图》,书中对教师的认知结构做了如下划分:


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占50%;专业知识(即教育学、教育管理、心理学等知识),占30%,人类基本知识,占20%。


专业知识结构的均衡与否,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一旦比例失调,往往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马艳君


非常赞同魏智渊老师的看法。读懂学生后,教师就能创造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让一切变得融洽且温暖,读懂学生能优化师生关系、改变教育方式、重构班级管理生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就学生美好未来!



乔朝霞


刚才李老师讲到教师要勤于观察,学生遇到问题时,大多不懂得选择求助,更很少向老师求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和焦虑,分析表象背后的真相,并主动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教师还要善于沟通。教师要学习沟通的能力,会选择沟通的时机、方式。如,运用非语言信息沟通渠道,给学生一个拥抱或者一个微笑;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不妄加评论等。


读懂学生,我们将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我们的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更有温度。


李琳

作为教师,我深感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了;同时,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起来。


王爱红


教师还要懂得转变角度,一旦你认识到,你在跟一个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进行互动时,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尊重他、理解他,沟通也会容易很多。当我们和孩子出现冲突的时候,不要把精力用在对抗上,更不能把目光聚焦在输赢上。


对学校来说,学校要引领教师主动学习、扩展思路、积极交流;引导教师在课堂环境的构造上做到多一些情境、多一些变化、多一些策略;在师生关系上多一些包容和体谅。


总之,读懂学生,有利于实现优质高效教学,让教育充满生命活力。



赵方强

读懂学生,不仅要以身为伍,还要以心为伴;重在陪,贵在理。除了常说的用心地“望”,细心地“闻”,耐心地“问”,静心地“切”等四诊法外,还要悉心地“访”,即家访。否则,哪怕朝夕相处、日日为伍,但我们仍然很难读懂学生……


家访,永远是我们读懂学生的最全面、最温暖、最通透的的良方之一。


懂学生,下药对症,放失有的,则能事半而功倍。



李琳

本环节的讨论可以用深刻、全面来总结,我深受教育,非常感谢!

话题五

请用一句话总结本次讨论或者再次提醒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读懂学生。


李琳

现在,我们的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在最后一个环节,请各位专家、老师用一句话总结本次讨论,或号召大家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去读懂学生。

李艳丽


读懂学生,提升为师气质,做温暖而优雅的教育者。


马艳君


读懂学生,让孩子遇到好老师成为人生的必然。


乔朝霞


我懂你,胜过千言万语!


王爱红


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定位自己。


赵方强


读懂学生,用适合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李琳

感谢五位老师参加河南杏坛网研社“杏坛争鸣”活动,读懂学生,我们永远在路上,相信这次讨论能为更多的朋友们提供帮助。再次感谢五位老师无私分享自己的智慧和经验。


也感谢这么多朋友一直以来对河南杏坛网研社的关注和支持,如果您看了本期栏目有所触动,欢迎留言!


· 微信矩阵 ·



韩素静   徐文祥   党玲芬   于德明


郭力众   闫付庆   卜恩年   郝艳飞


司培宁   李克杰   吕   娟   任明杰


历史文章:

杏坛争鸣 | 如何让研学旅行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河南教育:河南杏坛网研社发展记略

烟雨楼之约 | 导师: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让优秀相互传染

让杏坛更加生辉


编辑:李   丹

审核:焦兵书    李   琳   郝艳飞   刘嘉琪 



河南省杏坛网研社
河南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