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沙龙 | 《苏东坡传》:一位赤子向另一位赤子的致敬

文摘   教育   2024-02-17 21:00   河南  





 好书速递 




林语堂 著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林语堂从苏东坡的出生写到离世,从家庭生活写到社会活动,展现了这位北宋大文豪一生的历程。全书共分四卷,即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每卷又分若干章。第一、二卷主要描述苏东坡“童年和青年、壮年”生活,初登政坛、文坛的经历,叙述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反对变法的斗争,前两卷主要是描述苏东坡和家人与政界、文坛知名人士的关系;第三卷写他的成熟阶段,第四卷写他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更具吸引力。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本好书、奇书,是一位赤子向另一位赤子的致敬。





 沙龙留痕 


时间:2024年2月6日晚8:00—9:30

地点:河南杏坛网研社QQ群

群号:101119524

共读书目:《苏东坡传》

主持、整理:杨丽红





 智慧时光 


 主持人 

  杨丽红  

河南杏坛网研社的家人们:

晚上好!苏轼,一位全才级别的人物,仕途波折,人生坎坷,但初心不改,眼前无一个不是好人。今晚,让我们走进林语堂的著作《苏东坡传》,再次走近苏轼。

请大家分享阅读感受,欢迎大家积极交流。


看见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鹤壁 郭攀

说起苏东坡,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大多数人心中的苏东坡是格式化的、偶像化的,甚至是完美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苏东坡早慧。有一次,其母教儿子读《范滂传》,小小年纪的他就告诉母亲说,自己长大之后要做像范滂之类的人,问母亲同意否。母亲随即回答:你若做范滂,我为何做不得范滂的母亲?可见,苏轼小小年纪就已经明辨是非,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人物注定是不会误入歧途,不会人云亦云的。

苏东坡勤学。为准备科举考试,经常要向老师背诵经典古籍,背时须背向老师而立,且要把文章整篇背过。这种背诵实在艰难而费力,最努力苦读的学生往往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来加深印象,苏东坡读书时就常用此方法。因此,虽然人人羡慕东坡才高,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他经年苦学付出的努力。正是如此,他才能够掌握书中精华,为后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苏东坡的成长路上,父亲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那次,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心中懊恼颓丧。在此期间,他倚床听着两个儿子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内心宽慰不少,他校正儿子的读音错误,期盼儿子获取功名,内心对自己也燃起希望。人活着就是一口气,这口气体现在不气馁、不颓废、永怀期待,这也正是苏轼的精神底色。

苏东坡有时候会显得非常不成熟、缺乏城府,在这一点上,他甚至远不如他的夫人。特别是年轻时,他喜欢交友,总是认为天下无坏人。苏夫人经常告诫他交友要慎重。苏东坡虽说为人处世不老练,但他很智慧的一点就是事事多听妻子的。每次苏东坡与客人谈话时,苏夫人会躲到屏风后屏息静听。一次,客人走后,她就问丈夫,你为什么费口舌跟他说那么多呢?他是在捕捉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她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

苏东坡凤翔求雨的故事我们至今读来可能会觉得好笑。他任职凤翔期间,出现了旱灾,农人为庄稼忧心如焚。身为父母官,他便去求雨,为此专门写了一份状子向神明呈递,心想凭雄辩滔滔的口才必无问题。意外的是,神明并不买账。他分析原因,认为境内太白山山神在本朝由公爵降为侯爵,神明大为不满、求雨便不再灵验了。苏东坡立即向皇帝草拟了一个奏本,请求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之后他又与太守斋戒沐浴。终于,山神被诚心所感动,大雨倾盆降落,百姓欢呼。

真实的苏东坡并不会影响他的伟大,相反,让我们看见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热烈的苏东坡,他从神龛上走下来,走到了我们的心中。


主持人 杨丽红

是的,真实的苏东坡更能引发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更能与我们的心灵契合,也能给我们更多的人生启发。


长垣 吴明凡

借助林语堂的文字,我们认识了一个立体的苏东坡,一个才华横溢、灵魂有趣又充满人性光辉的苏东坡。我敬佩苏东坡,心中更油然而生出对生活、对生命的欢喜。




旷古烁今手足情

南阳 梁波涛

苏东坡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弟弟写信,在他留下的2000多首诗词中,有1/10多的作品就提到了子由。子由就是苏辙,就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创作不多,但一年写了29首诗,有25首就是写给哥哥的回信。翻阅着《苏东坡传》,每每涉及弟兄俩人的内容,都让我泪湿。都说苏东坡一辈子都在流放,弟弟子由则是一辈子都在营救哥哥。这样的手足情,旷古烁今。

苏东坡给好友李常写信,有这么一句话: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这样的子由,是五湖四海当中的唯一,也是苏东坡生命中的唯一。在苏东坡流放的路上,只要途经子由所在的地方,苏东坡都要绕行过去小住,和子由谈诗论经,畅谈家国天下。那种秉烛夜谈的氛围,时隔这么多年过去,让人想到就充满了暖意。

苏东坡和弟弟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比较高大丰满,圆脸,脸颊上的松肉很多;苏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称。子由比较内敛,属于那种谨言慎行的人物,苏东坡则不同,很是健谈,很是开朗,属于那种豪放不拘的人物。

两人性格不同,但不妨碍能够推心置腹地交谈。苏东坡一向出言不慎,性格耿直,一旦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必须唾弃,情绪爆发起来不可收拾。为此,子由总是归劝哥哥:“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象,这个人可以言行不拘,有的人不可以。”即便如此,苏东坡还因为性格的原因,得罪了许多人,致使一直在流放的路上行走。这样一来,哥哥不是哥哥,弟弟不是弟弟,哥哥惹事,弟弟去收拾烂摊子。世上有几个弟弟,能够对哥哥包容到这样的程度?几个弟弟能够像哥哥一样,包容着哥哥的所言所行,直到生命的最后?

苏东坡与弟弟一家人共度中秋,这是让苏东坡无法忘记的一次聚会。临行的时候,子由不舍,送哥哥一路到颍州,欧阳修的身边。近一个月的朝夕相伴,依然是难舍难分,在苏东坡离开欧阳修的时候,两人还在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证,彻夜未眠。畅谈了这么久还不尽兴,苏东坡到达杭州之后,还在给子由写信: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

读到这样的句子,再一次泪湿,弟兄两个都有着守在君王侧的梦想,都有着为国家民族效力的愿望。但是却只有一次一次的远退,一次一次的上书,一次一次的被贬谪。苏东坡的好友王诜,印了苏东坡的诗集。听到这个消息后,子由赶紧去告诉了苏东坡。但也就在这个时候,苏东坡遭遇了逮捕。在被押送的路上,苏东坡曾想到过自杀,他想把眼睛一闭跳入水中,但是这样做必然会给弟弟招致麻烦。想到这里,苏东坡才没有跳入江中,不过他写给朋友的诗词手稿,悉数被焚,残留的也不过1/3罢了。反复阅读这段文字,越发感受到子由在苏东坡心中的分量之重,如果不是这份手足情,我们就可能再也读不到东坡后来的故事了。

苏东坡在狱中,曾经写下绝命诗。“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十二首,授狱卒以遗子由。”生之将逝,心里想的,便是子由了。两首诗词,读起来令人喉头哽咽,不能成声。苏东坡活着的时候,每每得到子由的照顾,如今要离开了,依然要拖累子由,苏东坡心里苦呀!苏东坡死了,没什么,可是还有谁能够与子由秉烛夜谈?子由的孤单,在以后的日子里,又该如何排遣?

可见,苏东坡害怕的不是自己的生命结束,而是弟弟子由自此后的孤单凄苦!当然,还有他的家人,也需要子由照顾,这才是苏东坡最为难过的。活着要照顾,死后还要照顾,苏东坡有这样的弟弟,是多少辈子的福报呢?苏东坡在生命的最后获释,在北上的路上,病倒在常州。在生命的最后,他交代儿孙,自己的身后事,由子由全权负责。那时候的子由在郏县工作,在得知哥哥的死讯之后,就把哥哥的坟茔迁到了郏县。苏东坡在生前经常表示,要和子由生活在一起,活着的时候一直在流放的路上,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得到实现。在生命结束之后,可以放心和子由生活在一起了。这样做的用意,就是兄弟二人可以死后葬在一起,谁也不会孤单,谁也不会寂寞,即使到了阴曹地府,兄弟两人还可以把手品茗,秉烛夜谈。

后来,苏东坡和子由果真葬在一起,包括他们的父亲苏洵,也都在一起。这三人当初一起离开眉山,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也没能够回到眉山。能说他们不牵挂着家乡吗?苏东坡曾经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不论是在哪里,只要心安,哪里就可以是家乡。况且,这里有子由在,兄弟两人小时候不分离,长大了互相牵挂,直到死去,也还要在一起。这份天地间任何理由都分不开的手足情,这份生生世世都要在一起的兄弟情,这份过去将来都要在一起谈诗论词为人的知己情,是什么能够可比的呢?旷古烁今,仅此而已。


主持人 杨丽红

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故事比比皆是,东坡和子由这样的兄弟情深倒是十分罕见,梁老师的文字让我读来落泪。


林州 李琳

兄弟情不光是苏轼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也是他现实世界里的重要支撑。梁老师围绕兄弟情深这个中心,列举典型事例,叙述中流露出对这种真挚感情的赞叹!


长垣 王文静

旷古烁今,感天动地;情深义重,字字泣血。




像苏东坡一样豁达地活着

郑州 李丹

苏东坡临终前,一言未发。没有对来生的空想,也没有太多的惋惜。也许正是曾经的每个时刻都是最好的心境,才会如此。读过这本书,我感叹:多想像他一样,豁达地活着。

一、像他一样,做一个豁达的自愈者

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多次被贬、升迁,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在杭州修建苏堤,在海南办学堂。我想是“既来之,则安之”的心境,是为民着想的责任。生活中,多有不易。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想到苏轼,给自己增添无尽的能量。最喜他随遇而安的适应能力,语堂先生的文字、东坡先生的诗词,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不足真正难处的一半,但是东坡先生却如此赤忱,让我震撼。我们的不易,又有多难呢。最重要的是学会在不知所措时自我疗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清自己、丰盈自己,像苏轼一样豁达地活着,岂不是更畅快。

二、像他一样,做一个孤独的慈悲者

苏东坡在思想上主张“性本自然”,强调人的天性和个性。也许正是这样,时刻保持清醒,即便是终了之时,依旧如此。如书中所说“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从小诵读苏东坡的诗词,那时只是觉得美,喜欢的就背诵下来,并不太懂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慢慢长大了,经历了许多事后,看到了人生百态,才慢慢读懂了那个乐观,豁达,超脱的苏东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观景中寻求心灵、精神的寄托;“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传递着坦荡、旷达的心境,因缘自适的处世态度。

成长的路,是孤独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享受这孤独吧。

三、像他一样,做一个共情的同行人

苏东坡一生为人正直,潇洒豁达,对待朋友更是肝胆相照,在他被贬流放期间,也拥有很多的朋友。他有一次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正是有了这样的肝胆相照,让苏东坡在困境中始终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当我们被赋予多重角色时,对“朋友”的解读也会更多元。但是无论如何,一颗赤心,一定不会错。总会有同频共振的人相互吸引,就像前段时间流行的一句话:有缘的人,终究会相见。“有缘”一定是有着共同的目标,能够共情的。


鹤壁 王鹏会

苏东坡的乐观和豁达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正如林语堂所说,他和他的作品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主持人 杨丽红

让我不由得想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想一二,保持一份豁达,让生命的变得更有质量。就像书中所说,如果一个人七十岁,慢慢活,活得有质量,就相当于活了一百四十岁。


长垣 王文静 

文字所传出的,是人历经痛苦后的轻描淡写,是一种对痛苦的释然,和对生命的感怀。在“性本善”“性本恶”的极左或极右中,苏轼超越阈限、主张“人性自然”,“自然”又包含种种的人性之面。超越、超脱、自然,这些动词或形容词,已经不足以表现真实的东坡。


鹤壁 郭攀 

每个人的一生如果有“苏东坡”这样的朋友,幸哉;如果我们能做苏东坡这样的人,我们就成了许多人的幸福。


长垣 吴明凡

这本书是一位赤子向另一位赤子的致敬。




此生只羡苏东坡

林州  李琳

年少时读书,臧否人物,我总是关注他们的功业;等到经过生活的捶打,浅尝人生三味,才开始留意那些体现生命本质的东西,比如人物面对坎坷时的态度,我以为这时刻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的本性。

这两天重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再思考以前的观点,觉得那是非常危险的价值观:如果事事以功利心来判断,我们或许会认可吴起杀妻求将的冷血、会赞美勾践的石室养马时的隐忍、会漠视人性中自私和卑污的那部分。真正动人的东西出自天性,然而出自天性的东西却不一定都是美好的。

还回到今天的主人公苏东坡,我们总是仰慕他的文采、羡慕他的潇洒,但是,这只是他生活中很少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时间里他要扮演好一个官员的角色,他要办公,要尽到一方郡守的职责,为了百姓的福祉,他所任职之处无不大搞建设,甚至为此忙到了百余天都不曾读书的地步,他接连不断地上书朝廷请求拨款拨粮赈济灾民,他关心监狱里犯人的生活、亲自带医生为他们治病……但是这些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他的诗词书画流传于世,也许这些政绩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苏东坡才高,他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医学家、佛学家,这一切的头衔都让我无法心生羡慕,人的禀赋优劣有别,能力大小不同,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攀比、妄想,否则这个世界就会疯狂。苏东坡政显,他开办公立医院、疏浚河道、整治治安……这一切在我看来也无甚特别之处,你且看看史书,出将入相的治世能臣可谓车载斗量,他们的文治武功显赫得如同泰山北斗,以此而论,苏东坡并不是那么耀眼。作为政治人物的苏东坡,他心直口快、率性真诚,一生仕途艰难、屡遭贬谪、远离机枢,绝非是国之重臣,对于为官之道远不如乃弟苏子由。苏东坡风雅,人们戴东坡帽、求东坡字、以投充其门下为荣,这也没有什么特殊,古往今来引领时尚的男子很多,独孤信、沈悦、潘安、容若个个都曾经有佳话流传,把这些光荣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去审视,依旧显得那么乏味、老套、毫无新意。

将这些外在的东西一一剥除,才能发现真正让人羡慕的是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随和圆融的人生智慧、以及他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这些打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我有时觉得无法想象:作为上层社会的精英人士,他做过翰林、伴过皇帝、交往过鸿儒巨擘、见识过惊涛骇浪,这样一个人,在贬谪期间竟然没有谋求复用,而是放下身段,与山僧为友,与村妇农人为伴,真诚地欢迎他们来家里做客、也真诚地关心他们的生活,甚至在别后还不断地捎来礼物给他们;他可以脱下长衫,穿上农民的短褂在东坡种菜种粮、回到家里下厨做菜;他可以脱下官服光着膀子躺在树荫下纳凉消夏;他可以怀着好奇的心制作各种酒、烧制新墨,他在月下漫步、在岩边静坐、在屋里练习瑜伽、在炉边烧制金丹……为什么在东坡身上丝毫不见书生的酸腐气息?为什么他可以在社会各个阶层之间来往穿梭、游刃有余?他是如何打破各个阶层的桎梏的?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苏东坡仕途多舛,他要应付敌人不断地迫害、面对不断被皇帝贬谪、要不断地搬家,他还要想办法把自己的穷日子过下去,因为他常常穷得三餐都无法保证,在海南时甚至担心死在这种恶劣的气候和矛盾重重的社会里……但是在人生的低谷期,人生的乐趣似乎更加饱满了,他似乎从没有悲悲戚戚的时候,甚至连一个阴郁不快的表情都没有。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不快乐,这就是苏东坡;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停下对人生的探索,这就是苏东坡;没有什么可以让政敌感到战胜了他,这就是苏东坡。如果你再把他和历史上那些遭遇坎坷就一蹶不振的名人相比,你才会更加钦佩他的独特。

无论多么伟大或者多么卑微,我们所有的人在命运面前都是渺小且无助的,都将面临人生的低谷、都将面临挫折与不幸,在这种确定里,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它将使我们在贫寒里、在困顿中,生活得更有尊严、活得更像一个“人”。

“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人格的魅力,永远熠熠生辉,永远启迪着后人。


主持人 杨丽红

李老师的文章让我想到这样一句话:站在高处看人生。她的文字中展现出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度思考,见解独到,旁征博引,对书中人物的评价非常有高度。


林州 李琳

我围绕的核心是学习苏东坡面对困境时的精神状态,写文章的时候,我把他身上的光芒一层层剥掉,最后看到了一个让我真正心动的苏东坡。


主持人 杨丽红

既觉得苏轼好辛苦,又佩服于他用强大的内心助力自己从桎梏中挣脱出来。




短短一生,努力活出价值

鹤壁 杨丽红

之前学习过苏轼一些诗词文,在《百家讲坛》节目中听过康震教授对苏轼的系列讲解,也在教育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探讨过苏轼的诗文和人生经历。此次阅读语林堂先生的著作《苏东坡传》,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书中有些内容是之前知晓的,更多的是陌生的内容,阅读此书,让自己对于苏轼的了解又加深了一些,对于他和王安石的交锋又多了几分认识,对于人生的走向又多了几分思索。

一、东飘西荡的人生

第二卷第十八章里,作者林语堂先生对着苏轼写了这样一句话:“读书人若能另外谋生,最好不要做官。”苏轼一生东飘西荡,经历了多少次仕途波折,他何时能真正如自己所愿,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呢?他有多少时间都是在被贬谪的路上奔波呢?他的亲人和朋友有多少次是在为他的颠沛流离而送行呢?

他的诗文有多少被政敌摘选出来治他的罪,“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苏轼原本写的是桧树,可是别人却要控告他“是在侮辱皇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苏轼又是这样一位积极进取、个性鲜明、不畏强权之人,他所创作的诗文,既带给他无上光荣,又成为他无法保全自身的桎梏。

想着和学生一起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等诗文时,我们一次次感慨,经历了这么多波折的苏轼,他一次次收拾行装,踏上外放之路或被贬谪之旅的时候,他心里得有多么难过啊!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已灰之木”的绝望,“不系之舟”的向往,“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迁徙,我们作为一名读者,又怎能懂得苏轼内心的不甘呢?

想想看:如果苏轼没有宦海沉浮,他在文坛的功绩是否会更卓著呢?

二、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人,还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政治家

苏轼为官,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时代,被重用、被贬谪、被外放、被赦免……波折起伏,很多人和事在变,唯有一点不变,那就是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心不变。

“完成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平抑粮价,不顾朝廷和邻近各省官吏的漠视,一个人热心赈灾。”一年半的时间,完成这一项项工作,利民的大工作,哪一项不与民生息息相关呢?

帮助年轻人画扇面卖扇子还债,原谅老书生只为减少抽税冒用自己的名称进行“欺诈”,支援杭州附学生员……大事小情中,苏东坡的爱民之心尽人皆知。

三、手足情深

苏轼和弟弟子由的情感,比起一般的兄弟情更深切。当得知兄长有难,弟弟子由冒着风险安排人快马加鞭去给哥哥报信;当兄长被责罚,他宁可用自己的所有官职换得哥哥的平安;为了和弟弟的距离稍近一些,苏轼自请外放密州,想着可以和弟弟靠近一些,虽然因为公务缠身,与弟弟畅谈的愿望并未实现;弟弟家的子女婚嫁事宜,很多都是由苏轼来帮忙促成的。

“一门父子三词客”,不仅仅是苏家三父子文学成就卓越,还有这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情谊感天动地。

四、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样一位神奇的人物,苏轼能和所有人“有话可谈”。他心中的善良,让他的眼前都是好人。被贬到荒蛮之地,每天都希望有人来聊聊。如果没人来,他就走出去,和普通百姓聊。老百姓也不知道和他聊什么,找不到共同的话题,苏轼就请别人讲鬼故事,或者说一说他们自己听来的故事。

想想看,因为苏轼有着豁达的情怀,宽阔的胸襟,善良的心地,才能在一次次被贬谪之后,还能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坛上的一颗明星,熠熠生辉。


林州 李琳 

读书最可怕的是被既定的观点束缚,一提苏东坡,我们都说他乐观啊、豪迈啊,好像他面对人生失败很开心似的,这其实是没有走进诗人心中啊。人生东飘西荡,屡遭贬谪,面对坎坷肯定是痛苦的,但他没有沉溺于痛苦,相比之下,许多文化名人就大不如他了。


主持人 杨丽红

读《苏东坡传》,的确很难受。同时看到苏轼一次次站立起来,又觉得他很强大,给予我们力量。


长垣 王文静 

他不断地给弟弟写信,是不是就是因为痛苦和孤独?以此来消磨生活的不幸?


主持人 杨丽红

弟弟是他的知己,是他变得更强大的力量。


郑州 李丹 

手足亦是知己,这样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内心的渴求吧。


林州 李琳

和弟弟写信,寄情诗词,热爱美食等等,都是他疗愈自己的方式。




 主持人 

  杨丽红  

各位好友,阅读苏轼,也是在阅读一部丰富的人生巨著。

回顾我们走过的路程,感慨颇多。希望大家能在阅读中充盈自己的生活,让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读苏轼,强大自己,新的一年愿我们也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微信矩阵


韩素静   徐文祥   党玲芬   于德明

郭力众   闫付庆   卜恩年   郝艳飞

司培宁   李克杰   吕   娟   任明杰


 往期推荐

春节特刊 | 好书共享,祝您前程朤朤

读书沙龙丨《考试脑科学》:记忆力强不是天生的

年会专场|葛天以歌:《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沙龙  烹茗煮书篇


 让优秀相互传染  让杏坛更加生辉

编辑|刘嘉琪

审核|焦兵书  李琳  李丹  郝艳飞


河南省杏坛网研社
河南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