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动 留 痕
时间:2024年4月25日20:00
地点:河南杏坛网研社QQ群
群号:101119524
活动方式:文字交流
主持:梁娜茹
考勤:李瑜清
案 例 回 顾
我和孩子爸爸都在公立中学任教,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就读小学与我们的工作单位相距不远。
闺女在幼儿园时很受老师关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上一年级后,明显感到,原来学习非常积极的小孩,现在对学习显得满不在乎了。
拿昨天晚上来说,我回去晚,到家后发现孩子在爸爸督促下已写完作业,完成各种打卡,我要检查一下她的作业本,孩子拒绝了。我猜想是作业有问题,果然,生字笔顺、拼音错了好几处;再看课本,写错的地方也不少。我非常生气,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说她不喜欢语文,也不喜欢数学。我问喜欢啥,孩子说啥也不喜欢,还说昨天上语文课自己在发愣。其实上学期这种情况就有苗头,只是这学期更加明显了而已。
我分析原因,重要原因之一是:班里教师子女太多,老师不能一一细致关注,孩子感觉不到老师的关注,对学习的兴趣就弱了。为此,我产生过给孩子转学的想法,考虑目前接送孩子比较方便、孩子也需要接受挫折教育等等,所以最终没有转学。可是孩子目前这种学习状态又让我不知如何是好。
请问我该怎么办?
智 慧 时 光
主持人
梁娜茹
看了以上案例后,您有什么好的方法要分享给这位家长呢?请大家开始发言。
调整思路,明确责任,积极引导
洛阳 雷艳茹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忧心忡忡的家长。一年级的家长往往比较关注孩子,孩子的一点点变化都会被无限放大。爱孩子容易,做个智慧的家长就难了。如何做个智慧的家长呢?
一、调整思路
案例中不断强调:班里“教师子女太多,老师顾不过来”。平心而论,一个班级里,教师子女的多少与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
家长是教师,她看到了教师的关注能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动力,于是她和许多家长一样,希望孩子能够被“特别关注”,当班里教师子女多,“特别关注”达不到“标准”,于是,她就感到不安,认为孩子学习状态“不在线”,主要是因为缺乏“特别关注”造成的。
殊不知,外在的关注并没有那么神奇,甚至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孩子呈现的问题,是家长思想的一个映射。如果家长忽略成长内在的动力,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调整思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给家长的第一点建议是,要放下自己的职业身份,重新审视自己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的作用,重新定位孩子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
二、明确责任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重在家长引导,自己的作业自己负责,不是靠家长监管来完成的。案例中的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检查作业,都是越界的表现。长期如此,孩子会认为写作业是家长的事情,自己不需要负责。
一年级的孩子,家长应该陪着一起学习、一起做事,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孩子,而不是督促、要求孩子。在家长的督促下、检查下,孩子的作业可能会暂时质量高,但是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这样的“高质量”作业并没有意义,因为它是“家长的作业”,不是孩子的作业。
家长应该如何做呢?我的策略是三不原则:不监督、不批评、不惩罚。做任何事情,没有人喜欢被监工看着,也没有人喜欢别人在一旁指手划脚。因此,家长要管住嘴、管住手。这当然很难,很考验家长的耐性。
那是不是就什么都不管了呢?不是的,家长要为孩子排除干扰,做好榜样。孩子默读,您也默读;孩子朗读,您做听众;孩子画画,您做好服务;孩子需要点拨,您挺身而出……总之,您的角色是陪伴、是副驾驶,而不是越俎代庖。
也许有人会问:他作业一团糟怎么办?这时候,家长就要学会分析了:孩子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如果是能力问题,那就训练,一步一步提高。如果是态度问题,那就表扬,找出一个闪光点,大肆表扬。让孩子看到哪些是值得赞赏的,相信孩子会为获得赞赏而努力。
三、积极引导
案例中的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这就需要家长善于观察、引导孩子,找出孩子不感兴趣的原因,再根据此进行积极引导。
1.让孩子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
鼓励孩子说说对老师的看法、对学习的看法。家长要做一个倾听者,用“还有呢”、“还有呢”,让孩子说,家长不打断,不评论。注意整个过程,家长要用非语言符号来鼓励孩子,比如:微笑、点头、拍拍孩子肩膀、拥抱孩子等,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和赞赏。也许,这里就有孩子不感兴趣的原因。
2.家长要做到两个区分
(1)区分孩子是不喜欢语文、数学课程,还是不喜欢老师,把课程摘出去。
(2)是不喜欢老师,还是不喜欢老师授课的方式、老师的态度。(不是不喜欢老师这个人,而是他的方式)
3.让孩子感到学习很有用
和看电视、打游戏、玩耍比起来,学习当然是枯燥的,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孩子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因而很难保持持久的动力。如何让孩子看到自己学习所得呢?
(1)当小老师
孩子学了拼音,爷爷或者奶奶充满羡慕地说:“宝宝,我小时候都没学好拼音,现在不会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你教教我吧!”孩子乐颠颠地教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检验孩子所学知识。一年级的小朋友是很喜欢当老师的,这方法百试不爽。当然,前提是不能被孩子识破了。
(2)读招牌
走在街上,家长引导孩子看招牌,孩子读出了几个字。家长大为惊叹:“宝宝,你怎么认识了?”孩子自豪地说:“我学过了呀!”家长:“你上学真好,能学这么多知识!”孩子发现学习很有用。
(3)打卡记录
孩子一味读书、读拼音,时间长了,难免懈怠。可以用打卡的方式记录下来,当孩子看到朋友圈里的点赞时,坚持下去的信心就又来了。
(4)适时盘点
孩子学过一段时间,有了一些量的积累,适时来个知识大盘点,孩子会发现:原来我学到了这么多。拼音学完了,把声韵母都写下来,让孩子读一读,或者让孩子背写一遍。最好设计成游戏的模式,如:大闯关、走迷宫、找宝藏等,孩子会更有乐趣。孩子认识了一些生字,学会了一些数学题,都可以用这方法。当学习充满了乐趣,还很有用,又常常令人成就感爆棚,孩子学习的兴趣自然提高了。
4.让孩子感到学校很美好
跟幼儿园比,小学里少了玩具和游戏,新鲜感过了后,孩子可能会抗拒去学校。如何让孩子认识到学校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呢?
(1)多多赞赏孩子
孩子回来讲了个故事,唱了一首歌,写了一行字,家长都要真诚地赞赏孩子。哪怕是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也要瘸子里挑将军:“孩子,这个字写得太好了!你是怎么写的?”“你上课一定听得很专心,要不怎么能记住这个笔画的写法呢?专心听讲的你,太可爱了!”孩子发现成就感来源于学校。
(2)多多赞赏老师
家校同心,其利断金。家长和老师永远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家长要支持老师,多多赞赏老师。如果老师的做法有不妥之处,可以私下交流,只要开诚布公,老师会接受的。但是,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传递负面评价。
(3)常常谈谈梦想
家长问:“你长大要当警察。当警察需要什么?”孩子:“当警察要有聪明的脑子。”家长:“对,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强壮的身体。”孩子:“怎么学广博的知识?”家长:“你每天去学校就是在学习知识呀!当你学得多了,知识就广博了。”孩子:“想当警察,可要好好学习呀!”
这样,家长把一颗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而学校就是实现孩子梦想的沃土。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孩子的学习动力更强了,对学校也不会抵触了。
洛阳 吕新歌 /
我也有同感,小姑娘的问题并不严重,反倒是妈妈过于焦虑了。妈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多一些平和的态度看孩子、看孩子的老师,并能够做到多与孩子在非正式的氛围中交流。
鹤壁 杨丽红 /
既然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都比较优秀”,那表明孩子在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各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如果家长引导得当并持续关注,孩子是可以在原有优秀的基础上继续朝向更好方向发展,拥有更强劲成长动力,各方面更上一层楼。可惜的是家长在做问题归因的时候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老师的“关注”了。
鹤壁 郭攀 /
孩子语文作业有问题、不想让妈妈检查,这种状态是不对的。从这一点上家长可以反思自己平时对待孩子学习的方式。众所周知,教育的发生一定是建立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关系基础上,家长要首先学会与女儿做朋友,然后才能给予孩子学习上的指导。
其次,妈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目光要放远,消极情绪不要传递给孩子。孩子刚入小学,孩子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你想要的目标。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切记不可焦虑,因为家长的焦虑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这样她越来越不愿意与你接触,从而不利于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
洛阳 雷艳茹 /
一个焦虑的妈妈怎么会带出心态平和的孩子呢?
郑州 李丹 /
我建议家长复盘幼小衔接过程,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时,孩子从心理建设、学习需求都有了跨越式的区别。不妨回顾一下孩子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到位的地方。如果有,及时调整。如果孩子能积极迎接小学生活,就如同“打怪升级”一般的自豪感,就成功了。
鹤壁 杨丽红 /
是的,如果孩子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孩子进入小学后就会出现很多不适,导致不喜欢小学及所有学科。
孩子不受“重视”,家长该怎么办?
洛阳 梁娜茹
我想对这位同行、同时也是一年级的家长朋友说:
您的心情我是理解的,首先我想告诉您的是,再糟糕的事情里也有积极的、有利的因素存在。比如,教师子女多的班级一般是各方面都比较好的班级。如,老师负责,教学水平比较高等。我想,建立起这种心态可能会有利于缓解您的焦虑情绪,并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案例中,我看到您关于女儿的问题集中在了以下两点:一是觉得孩子不怎么被重视;二是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家长该怎么做呢?
一、对自己,这样做
首先要转变观念。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来自成绩的反馈、兴趣的驱动、父母的支持、老师的表扬。我们怎么能把孩子的学习只依附在老师的表扬这一项上面呢?
假如孩子在幼儿园,老师重视,孩子就很优秀;在小学,老师不重视,孩子就不认真听讲了。那终归还是家长在孩子养育问题上有做得不太好地方。孩子的学习,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重视吗?学习绝对不是给老师学的。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家长才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二、对孩子,这样做
第一,给孩子一个开心的笑容。每天孩子回到家,看到妈妈开心的笑容,她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第二,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抱抱。你向孩子伸出双臂,孩子向你敞开心扉。不管孩子多么不尽人意,错了多少题,你只要给孩子一个拥抱,她的心马上就融化了。
第三,给孩子一些关心的问候。比如你们班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稀奇的事情,哪个同学有搞笑的事情?你有什么高兴的事、不开心的事?孩子在学校一天了,我们要制造机会让她表达。
第四,认真倾听,积极回应。我们听孩子说话,不要试图去纠正她,不要试图给她好的建议,我们只做一个合格的听众就够了。
第五,给孩子投向欣赏的目光。女儿做作业出错,还说她不喜欢语文,也不喜欢数学,啥也不喜欢,语文课在发愣。看得出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是不够的。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此时就要多鼓励孩子,多发现优点,而不是挑剔。
当我们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的时候,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事情,她都会觉得今天自己就是那个最棒的人。
三、对老师,这样做
第一,家长可以找老师沟通,相互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家长问问老师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家长再跟老师汇报孩子在家的一些表现。这样可能会获取到孩子学习退步的真正原因。
第二,要给予老师理解。班里孩子较多,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对于孩子的关注度是需要与老师静下心来沟通的,及时与老师反馈孩子近期在家的表现,共同商量好对策帮助孩子平稳渡过,相互理解中助力孩子成长。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虽然是老师,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遇到事情,让我们先稳定情绪,再解决事情,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长!
郑州 李丹 /
梁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据,帮助家长多角度看待问题,从不同侧面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我非常赞同梁老师的观点。
洛阳 吕新歌 /
梁老师的文字读来格外亲切,这种沟通的方式同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管是家校沟通还是亲子沟通、师生沟通,既能提出好的建议,还能让人愿意接受,这才是有效沟通。
做与时俱进的家长
长葛 任江鹤
作为同行,我想对这位家长朋友说的是,不要轻易为孩子转学,要试着放下焦虑,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学语文的重点应该放在阅读上。和孩子一起读经典短文、精品古诗、读童话故事,通过阅读提高识字量。如果这些做好了,就能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将来能够自主地学习、自由地表达、自信地交际。
为此,我向家长建议:
一、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难免会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有更高的期望,这无形之中就给了孩子压力。作为一名家长,要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参与她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家长要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平息浮躁,做一个共同参与者,耐心倾听者,鼓励加油者。可以试着定时举行家庭读书会、故事会、朗诵会,与孩子一起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关于孩子的数学,家长就更不必担心了。学数学和学语文有很大的区别,孩子即使在一、二年级数学比较差,随后也容易赶得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不适应抽象的数学逻辑,如果家长过于在意成绩,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扼杀孩子学数学的兴趣。记得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则消息,说山东聊城等地的部分学校,在小学一、二年级不设常规的数学课,到三年级时稍微加强,照样能取得较好的数学成绩。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生活中多与孩子一起进行数学活动,将趣味性和实践性融入到数学中去。家长还可以为孩子购买浅显而有趣的数学小故事书,将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融为一体。当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投其所好,引导孩子多摆弄积木等玩具,让他们小小的头脑中,产生大大的空间概念,为他们未来常规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特别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案例中的教师对工作肯定非常认真负责,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但如果把工作重心全部倾注在学生身上,而对自己的孩子忽视,就可能造成孩子对生活和学习都失去兴趣。案例中讲到,家长在各种打卡结束后,第一时间便是去检查孩子的作业,而不是关心孩子今天在学校是否开心或者难过,是否有收获等,这同样是不合适的。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知道,家长永远是最安全的港湾。
三、重视家校沟通
针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应该与班主任老师开诚布公交谈,诚实地讲自己面临的困惑,诚恳寻求老师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家校形成合力,而不是转学,因为转学或许能暂时解决问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学习动力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教师作为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才能助力孩子更加健康茁壮成长。
洛阳 吕新歌 /
妈妈能勇敢面对问题、积极寻求帮助,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值得点赞的,经验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个人的思想难免有偏差,作为家长,不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 梁娜茹/
像任老师这样能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才能跳出眼前的一地鸡毛,看到孩子成长中更加重要的内容。
好老师,好家长
洛阳 赵晓阳
老师的孩子学习不感兴趣,令人同情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一个天真烂漫的一年级儿童提不起劲儿?又该如何让案例中的老师无“后顾之忧”?
一、谁之过
虽然问题明显指向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但是我愿意走进案例,分析一下作为“特殊”父母(教师身份)的想法。
正巧我也具有双重身份——既为人师,又为父母,注定了我会和案例中的老师有很多共鸣。站在家长的角度,我希望精心选择的“好”老师们,可以“独当一面”,用“好方法”教育我的孩子。案例中的初中老师应该也是基于此种考虑,寄希望选择一个好的班主任,尽可能减少后顾之忧,我很理解。
同时,我也是一名老师。站在教师的角度,凡是教过的比较优秀的学生,还真离不开家长的鼎力配合——暂时的后进生,需要家长督促其按时完成作业,养成好习惯;中等生,需要家长鼓励其积极上进,突破自己;优等生,需要家长协助规划远大目标,激发孩子的潜能……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家长责无旁贷!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我们的家长学校”中提出: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所以,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责任重大,父母责任重大!
案例中的妈妈太忙,管不了;爸爸还好,但却是粗放型管理,完成作业即可。而一年级学生正是各种好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需要父母一对一地参与成长,时时处处指导。
所以案例中的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就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责任一是在家长,没有认清自己的教育职责;二是在于班级和学校“家长学校”教育工作疏忽导致。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目前,二者的矛盾很深刻。几乎整个社会都把孩子的教育责任“扔”给了学校,学校承担了智育、德育等方面之外的很多“不能承受之重”;个别学校和老师也把孩子不够优秀的责任归咎于家庭教育。这样割裂地看问题,显然是不正确的。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形式,对孩子的品德、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其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个别化、情感化。而学校教育则是在孩子进入学校后开始的正式教育,专注于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的提供。其主要特点是:集体化、规范化、制度化。两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孩子成长的完整教育体系。
那么如何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呢?比如家长积极参与家长会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多与老师沟通孩子的表现;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开足家长课程,组织教师定期家访等。
三、我这样做
巧的是,我和案例中的老师同样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为了辅导学习而“异常忙碌”,有时候真是“心力交瘁”。
我的工作繁忙而琐碎,回到家也想让孩子自觉学习,自己得空休息会儿。可是结果和案例中的几乎一模一样,好在和孩子的班主任是关系不错的同事,经常沟通,甚至走进课堂,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注的是四、五十个孩子,根本不可能只盯着我家孩子。
为了和老师保持一致,于是我和妻子做了详细的分工,她管语文、阅读和艺术;我管数学、科学和体育等。每天中午和晚上,轮流陪伴在孩子身边。时间也精心安排,中午一般饭后15分钟阅读时间;晚上所有的辅导不超过30分钟。留出时间或者允许他找小伙伴们玩,或者带他到广场、公园玩。此处提醒,切不可过量,让孩子保持对于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学习上,妈妈协助老师落实写字基本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避免书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整洁等,坚持完成每天阅读十五分钟,从《小巴掌童话》《儿歌三百首》到《三字经》《十万个为什么》拼音版,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负责落实数字的书写、做题方法的梳理、易错题的收集和练习、做题速度的提升等,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棋类游戏等,开拓孩子的思维。
此外借助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
①为了训练孩子流利的书写,使手的小肌肉受到一定量的练习,我们引导孩子用剪刀去裁剪大小不一的图片,帮助他制作各种精美的卡片,给自己做书签,送给老师和小朋友们。既让他进行细致的劳动动作,使手指的动作具有必要的配合性和节奏,让手指灵活裁剪所需的图片,甚至有意识多让他重复圆形、椭圆形和波浪形的线条,让他从幼年起就习惯于细致而平稳地驾驭剪刀这个工具,自然拿起铅笔写字就流利多了。
②日常和孩子进行一些同时开发左右手的游戏和工作,比如左手用剪刀,左手拿筷子吃饭,左手打球等等。因为左右手的训练可以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明智。
家长能陪伴孩子的成长,是孩子的幸事——既有了“领路人”,有养成了好习惯;也是家长的幸事——一旦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学习之旅也好,生活之路也罢,都可以“高枕无忧”。案例中的老师一定是个好老师,抓住现在的时间,同样做个好家长,全力陪伴孩子成长,专业、智慧地进行家庭教育,或许就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洛阳 雷艳茹 /
每个优秀的孩子都一定有优秀家长的托举。赵老师告诉我们:工作再忙也要想办法尽到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
鹤壁 杨丽红 /
是的,家长助力孩子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家长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做好。
郑州 李丹 /
作为老师我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把身心投放在班级学生身上,而家长这一角色,也是需要我们不断修炼的。建议家长多阅读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如《正面管教》《家庭教育》《发现母亲》《理解孩子的语言》《父母的格局》等,也可以关注一些家庭教育的讲座,从中提取出适合自己的策略并不断实践。
主持人 梁娜茹 /
的确,在做家庭公益讲座时通过分析案例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根据孩子的个性再定制方法进行实践,这样真的能够提高养育效率。
家长有效陪伴,助力孩子自信成长
鹤壁 杨丽红
首先,我建议家长全面了解孩子不喜欢各学科的原因。
小学有很多地方是与幼儿园不同的:
幼儿园的孩子是在多种活动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的,而小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知识的时间会相对增多;幼儿园的孩子在园内的生活、学习是需要老师全程陪伴,而小学生自主管理的时间和事宜会不断增多等。
当家长充分了解到这两个学段的差别,积极帮孩子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与生活,在学习、纪律、卫生、交友等各方面给孩子做好相应指导,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节奏,可以帮其尽快融入集体,喜欢上小学生活,喜欢上各科学习。
家长还要了解孩子与小伙伴相处的状况,上下学是否有其他困难等多方面情况,才能有效帮助孩子成长。
第二,家长的陪伴要到位,有实效。
小学一年级,是孩子养成各种习惯的重要阶段,家长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和陪伴者。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初中生有着较大的差别,案例中小女孩的爸爸妈妈都是公立初中的教师,他们对于初中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可能了解较多,但是自己的女儿是小学生,家长要多学习,真正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并掌握科学的指导方法帮助孩子进步。同时,即使爸爸妈妈平时工作比较忙,也要抽出更多时间多了解孩子的状况,从根源处帮助孩子。
案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孩子在爸爸督促下已写完作业”“生字笔顺、拼音错了好几处。再看课本,写错的地方也不少”。爸爸仅仅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数量,关于作业质量,应该是没有关注的。而妈妈呢,一看孩子有这么多“错”,“非常生气,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妈妈有没有心平气和地问问孩子是不是学习中遇到困难了。女儿如果不会拼音,或者笔顺不对,妈妈是不是可以告诉她正确的写法,指导她学会,而不仅仅是责问呢?家长跳过“帮助孩子解决作业中的困难”环节,而去追溯“老师不能一一细致关注,孩子感觉不到老师的关注,对学习的兴趣就弱了”,是无法有效帮助孩子进步的。
当家长引导孩子学会了相关知识,她的自信心会增加,课堂上的展示增多,她对学科和老师的好感也会自然提升。
第三,家长积极引导孩子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好的师生关系,是助力孩子成长的重要动力。
家长可以打电话、发信息或者在接送孩子时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在家的优秀表现,也可以告诉老师希望他们在哪方面帮助自己引导好孩子,。
家长更要告诉孩子:“老师是很喜欢你的,在交流中老师经常告诉爸爸妈妈,你在听课、回答、打扫卫生、帮助同学等各方面表现特别好!”还可以把老师发的信息读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自己在老师的心里地位很重要,她的表现会更优秀。
家长多鼓励孩子参加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展示综合素养。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各项表现都较为优秀,能力方面也应该有优势的,也能在活动中感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当孩子被肯定,她会更努力向上;孩子越积极进取,她得到大家认可和表扬的机会更多,这样良性循环,孩子会热爱老师、同学、班级、学科,也会变得更自信,坚毅,有成长力。
家长要做好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规划、目标规划、分工规划等,并持之以恒,既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温暖的后援力量,又能逐步培养孩子自主管理的能力,她必定越来越好。
洛阳 赵晓阳 /
是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阶段中,孩子的身心特点和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家长的确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克服自己的短板。
嘉 宾 点 评
嘉宾简介
李 琳
河南杏坛网研社社长
林州市第三小学教师
毫无疑问,老师适度的、合理的“关注”,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助推器,有了老师的关注,孩子会信心十足、充满希望。很多家长都深谙此道,所以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求得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当然,也有的家长对此比较“看得开”,他们深信学习是否优秀全在孩子自己,愿意把“宝”押在孩子的身上。可以说,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老师的关注只能在打开内驱力的基础上有所促进,始终无法代替孩子学习、成长的内驱力,当孩子情绪低落、对学习失去兴趣,老师的关注并不是万能的,何况老师本人也有认知上的偏差、策略上失当的时候。而不恰当的关注甚至会让孩子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边界感模糊,对自己的身份、职责产生认知偏差,这更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家校社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但是不能把孩子的优秀与表现不积极都归因为老师对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关注。
事实上,孩子不是因为老师的关注才优秀,而是因为他的优秀才引发了老师对他的关注,他的优秀让老师愿意为他提供更多的机会、愿意为他提供更多的支持。因此,对案例而言,家长对孩子缺少学习兴趣的归因有一定偏差,转学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又如何解决呢?刚才老师们从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各有一定的道理,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亲子沟通不畅,家长关注孩子学习情况较多,对孩子在幼小过渡阶段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等缺少关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不愿意向家长求助;
家长作用存在缺失,对孩子的学习缺少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关注和有效陪伴,如亲子阅读、运动、游戏等;
家校沟通工作有欠缺,家校之间没有经历过卓有成效的沟通;
家长对孩子成长内驱力的探索有待继续提高等。
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有了:
首先是重新认识家长、老师、孩子本人在儿童成长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儿童是自己成长的第一责任人,父母、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他们对孩子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都不能取而代之。
第二是正确认识幼小过渡阶段孩子的特点,注重亲子沟通,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体验,通过交谈、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热爱学校、热爱课堂、喜欢和老师同学交往的积极的情绪,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起到陪伴和支持者的作用。
第三,不因为工作放弃做父母的快乐、损失教导孩子的责任;同时,要着眼长远,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成绩。
第四,学习沟通的技巧,以诚动人,在需要的时候和老师开展积极有效的沟通;理解儿童的特点,做孩子的之心朋友。
最后,我想说的是,家长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做父母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就这点而言,我们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和信心,因为时代在变、儿童在变、环境在变,新问题不断出现,我们永远需要向前看,永远需要学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将一遍遍推倒自己原有的观念,不断重构对人生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主持人
梁娜茹
一次案例研讨,一次学习成长。各位老师的发言,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对实践的提炼与思考,相信能为这位家长朋友提供帮助。
每位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相互借鉴。感谢各位老师建言献策,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的精彩!
微信矩阵
往期推荐
让优秀相互传染 让杏坛更加生辉
编辑|刘嘉琪
审核|焦兵书 李琳 李丹 郝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