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儿说
XING ER SHUO
河南杏坛网研社第九届年会期间,我们特别策划、开展了一场跨学段、跨学科研读课标的主题沙龙,哪几位老师参与了这场沙龙,他们聊了哪些话题,现场观众参与互动的情况怎样......
让我们一起重回现场。
活动现场
主持人
周佳佳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欢迎参加河南杏坛网研社第九届年会精研课标活动,我是此次活动的主持人——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周佳佳。
课程标准是一个带有律法性、综合性的纲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所以我认为研读课标应该是读、研课标,先读后研:读,尽快了解2022版新课标内容,以及修改了哪些;研,反复实践、不断思考、长久品味。
自新课标2022年4月份发布以后,各地市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课标解读培训,我们也在网上听了很多专题讲座,但不少老师还是反映听不懂、搞不清楚,所以学习课标需要经历认识、实践、反思,再认识、再实践、再反思的迭代的过程。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多位深耕教材且研、教并行的一线专家、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研、读课标的相关话题。
环节一
嘉宾简介
主持人
周佳佳
首先,有请各位专家、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党玲芬,来自海南省保亭县响水镇中心学校,我是一位六年级语文教师。
党玲芬
彭德荣
我叫彭德荣,来自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仁山学校,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小学部的位惠女,希望我们一起来读、研课标,并能运用新课标的理念做好现行版本教材的教学工作。
位惠女
赵香丽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郑州航空区遵大路小学的赵香丽,非常高兴能参加读研课标的活动。
我是来自辉县赵固镇中心学校的董玉婷。
董玉婷
李佳佳
我是来自平顶山叶县龚店镇实验学校的李佳佳,谢谢!
主持人
周佳佳
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再次送给各位专家、老师。下面就进入我们的讨论环节。
2023
赋能潭头
环节二
话题研讨
话题一:“共生理论”是生物学科的一个重要理论,意思是不同的事物相依相存、彼此脱离后都不能独立存在。现在,也有人用“共生”来形容课标和课堂,对此,您怎么看?
主持人
周佳佳
请各位老师围绕第一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董玉婷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课堂也在变,同样的理论放在昨天是正确的,放在今天可能就是错误的。同样一个问题,放在昨天是难题,放在今天,学生可能很容易就解决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工作方式也要不断变化。课标的修订,正是基于时代变迁、社会前进、人的发展这样的事实。
我是一位英语教师,之前我单纯地教英语知识,后来开始注重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现在,课标要求我们通过英语教学工作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由此不难发现,是课标引领着课堂,课堂反馈着课标,这就是我理解的共生关系。
党玲芬
的确是这样,课堂教学一定要有一个标准、有一个依据,我们才能知道从哪里出发、走到哪里,课标就起了这样的作用。
我是94年参加工作的,当时还叫教学大纲;到2001年,有了课程标准这样的叫法;11年课标修订,22年再次修订,为什么不停地在进行修订?除了时代的变化外,很多知识、很多观念在发生改变,所以课标的指向也在变。
拿语文课标来说,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说过,我们要重视整本书的教学,22版的课标把整本书阅读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每个学段中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果老师们能关注到这一点,那么每个阶段读什么、读多少、怎么读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而且,我们还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用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
心中有标,依标前行,我想这就是一种共生关系。
位惠女
我非常认同两位老师的看法。课标每10年就会有一次非常大地修订,我特别地幸运,1999年,我和我的师傅一起参加了实验稿教材的研讨活动,那时候,我作为他的助手帮他去做;2011版课标修订过程中,我参加了最后的调研审读;2022年版课标修订中,我参加了华北几省的审读工作。
我们会发现,教学目标从原来的双基到2011版的三维,到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这种延续始终和课堂研究放在一起。所以,第一个方面,共生不仅仅是指向课标的教学,更是各个学科标准的共融,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都有学科素养,而且都有价值认同。
回到数学学科,不管是义教阶段还是高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统领了数学的抽象、数学的思维、数学的建模,其实就是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这就给我们一个提醒,无论我们是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都要关注全学段孩子们在学什么。
课程标准是方向标,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文化来创设适合的情境,但是一定要沿着课标的路径走。也就是说,你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但是不能改变知识本身。
第二个方面,再好的理念要落实在课堂上才有价值。我特别幸运地赴香港做了一年访学,当时我们赴港教师要上一节课,香港那边也派一位老师上课,我们发现他的课堂节奏特别慢。在评课环节,他问了我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发言的学生能代替那些坐在教室里不说话的学生吗?第二个问题是,他让我们解读因材施教如何落实在课堂中、也就是如何关注到儿童个体的学习过程。
我举这个例子,目的就是告诉大家,课标的理念一定要落实在课堂上。
那么我们如何去落实呢?我想那就是12个字: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我们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来读懂学生,从而做出我们的教学决策;在教学决策过程中,我们去读懂课堂,让学习变得有趣、变得好玩,让数学亲切可感,让学习成为看得见的风景。这样,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学习将会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苦不堪言。
我也希望通过今天这样的活动,把更多的爱、更多的理念传递到每一个儿童身上,希望他们也能传承下去,我相信传承的力量。
因此,如果说共生,我想一方面是我们全学段的共生,另一方面是课程、课标、课堂的共生,还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共生。
希望课堂上的每个儿童都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谢谢!
赵香丽
课标不能是摆设,一年下来教材翻得卷边,课标还在书架上“吃灰”,这肯定是不行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有什么用才重要;课堂如果没有课标的引领,教学将会失去方向;课堂教学的难易程度,课程标准里都有尺度,就体现在做学业质量标准里。
主持人
周佳佳
四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课标和课堂之间的共生关系做了解读;尤其是位老师从全学段共生、课标课堂课程共生、师生共生三个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解答。感谢四位老师!
话题二:有老师说,我也知道教师应该读课标,但是课标读起来太枯燥了,专业术语太多又难以理解,实在读不下去,我该怎么办?
主持人
周佳佳
有人告诉我,第二个话题说出了不少老师的心里话,请各位老师支招。
李佳佳
依托名师工作室、学校教研组,采用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是教小学数学的,新课标强调小学数学的“三会”,我们可以把“三会”主要由哪几个方面罗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分析,先单独学习再集中研讨。
拿我来说,在工作室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每周都会进行线上“一线教师讲课标”的专题小讲座,每个人都有讲座任务。当这样的任务布置下来,就会推动着你去主动学习。每次分享结束,工作室主持人会做点拨总结。集中研讨之后,再把未能理解的地方汇总整理,邀请教研员来答疑解惑。借助这样的学习活动,教师就能有较快的提高。
主持人
周佳佳
李老师提供了一个具体可操作的办法。
位惠女
是的。刚才李佳佳老师说到同伴共读,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同样是对语感的培养、对符号意识的培养、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每个人因为认知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所以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味道,这种思想上的交锋会让你发现不同的路径。
赵香丽
这两天我一直在重复一句话,我们看到的不是由我们的眼睛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也就是说你的大脑通过了哪些信息,你就会与身边的这些东西产生链接。
课标为什么读不进去?也许是因为脑海中缺少相应的链接,我的建议是平时一定要多读书。读书就像扩建基站,读书越多,基站信号越强,脑海中的链接就会更活跃,思维就会更敏捷。读书少,就没有消化生活、消化教材的“胃”。
读专业期刊也是这样,有人会读不进去,我的建议就是打开目录,先看看大标题,遇上特别感兴趣的,自然就会翻阅一下;还可以在旁边贴上一个小标签,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再看一看,看得多了,就理解了、也就记住了。
其实所有的教学问题专家们早就解决过了,咱们要做的是多找、多试,万一遇上了就值了。
主持人
周佳佳
是的,当我们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以后,就能抓住谈话当中或者文字当中最本质的东西,知道它的理论支点在哪里。我们研究课标其实也是这样,我们有了结构化或者层次化的阅读以后,再去看看课标,就会有新的收获。
位惠女
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卡片读书法。我给自己规定,无论多忙,每天必须写三张卡片。我会买特别漂亮的、厚实一点的纸,所有卡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摘录的几句话,第二个部分是自己的思考;每张卡片上多的四五十个字,少的十几个字。经过多年坚持,我的书柜里有一个架子全部都是小卡片,各种各样的、特别漂亮的卡片。这就是一种积累。
所以,如果大家觉得课标难读、读不下去,建议大家也采用这种读书法。
主持人
周佳佳
李老师讲的是共读课标的方法,位老师、赵老师讲的是自我激励、长期坚持的方法。
彭德荣
课标的表述有自己的特点,看不懂、不想看,这就造成了课标和课堂之间的隔膜。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夫妻俩一起生活,如果我觉得另一半凶巴巴的,脾气又臭家务活又不做,把我的工资全部收走,还对我指手画脚,你会怎样看待你的另一半呢?气愤!是不是?研究她、欣赏她,那就根本谈不上了。
如何来处理课标和课堂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这就像处理家庭关系一样,我换个视角主动去欣赏对方的优点,思考我怎样才能和她和睦相处、融合共生?这时候我就一定要想到她的好处,把她的好处想明白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亲近她。当然她始终都是亲近你的,不管你性格如何、收入如何。
课标和课堂也是一样,课标永远不会离开课堂、不会离开教师,它永远和你站在一起。当教师改变自己的心态,自然就会改变研究课标的行为。
主持人
周佳佳
买一支好的笔,买一个好的卡片,这是心理学中的“配套效应”。彭老师讲到两口子过日子,这是心理学上的“栽花效应”,为这个家付出得越多就会越爱这个家。
今天上午小学数学同课异构的时候,我把小学数学课标借过来看,里面多次提到了情境教学。那么,情境教学和情景教学有什么区别呢?我就把手机拿出来,百度查找各种资料,并制作了一个思维导图。
所以,要么我们有前期的积累,要么我们有意识地发现问题、把它理解清楚,每解决一个名词,我们距离它就更近一点。这样,课标读下来,也就不会这么枯燥了。
李佳佳 赵香丽 位惠女 彭德荣
是这样的!
话题三:如何才能把读课标和学习工作对接起来?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接,如何依据课标来研读名师课例。
主持人
周佳佳
让我们围绕第三个话题,来谈谈对接、落实的问题。
党玲芬
我先来抛砖引玉。这个问题,是从第二个问题延伸下来的,课标读起来有点枯燥、不太好懂,但我们还是要把课标和课堂联系起来,一边实践、一边理解。
刚才位老师强调课标理念要落实到课堂上,这一点非常重要。
今年7月份,我在河南教师成长书院学习,魏星老师说了三个词让我非常有感触:第一个词是择高处立,第二是就平地坐,第三是向宽处行。那么,如何理解这三个词语与课标和课堂的关系呢?
我想,盯准核心素养,在显性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对学生审美创造、思维训练,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这种站位就是高层次的。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教给学生一种方法,让学生利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学习,这可以理解为就平地坐。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祖国文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文化自信,那就是向宽处行。
具体来说,教一篇课文,我们至少要把它放到一个单元当中来审视,比如我要上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某一篇课文,我就要去研究这一单元,它属于哪一个任务群、指向哪里?这就需要再读课标。我在读新课标的时候粗略统计了一下,“真实的语言情境”以及“语言文字实践活动”这样的词出现了几十次。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提取出“新鲜感”这个核心任务,把口语交际中“说说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儿”当成情境,以课文为例子,让学生来学习有新鲜感的词、有新鲜感的句子、有新鲜感的表达方式。接下来,再和语文学习园地、习作联合起来,开展猜猜他是谁、猜猜我是谁这种角度的写作训练。这样,从情境的创设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再到学生的生活,就形成了一条线索。课标和课堂之间,也就完成了对接的过程。
这就是我的理解。
位惠女
党老师的话让我特别受启发。她说了一条路径,这条路径就是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把课标与日常的教学相连。
有人觉得读书苦,为什么苦?是因为把读书当作任务,如果能认识到阅读是和生活相契合的,你会发现它就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根本就没有那么枯燥。
如何实现课标和课堂的对接,我要谈的第一点是我们要结合案例,把课标的研读契合在案例里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数除法的案例。小数除法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一天,学生给我写了小纸条:咱跳过去这一单元,回头再学习可以吗?当然不行,因为学习后面的知识要用到小数除法的知识。我就做学生调研,我问他:为什么不想学?他说看着都烦。
我就在想,有没有另外一种路径来学习小数除法?
有,那就是让它和整数除法相连。其实这就是课程标准里说的一致性——运算的一致性。
我们知道,数学加减法是一个运算规则,小数的乘法、除法各是一个运算规则,到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又是不同的规则,所以在孩子心中,数学就是灰色的。好多人都说自己数学不好;很多家长也说因为遗传基因不好,所以孩子也学不好。在一个教室里最不讨人喜欢的就是数学老师,有人说数学老师进教室就像一颗安眠药放到了教室里。
赵香丽
的确,很多人、甚至很多名人都有学不好数学的经历。数学老师像安眠药,这个比喻也非常新奇。
位惠女
是的。当时我就从整数除法入手,整数除以整数,除不尽的余数就留在那里了,现在我要把它分下去,怎么分?孩子们就开始想办法,就像学分数时分西瓜一样,余的2可以分成两个1、20个0.1;又余下2,那就变成20个0.01,我们就这么不停地细分下去。这时候你就会发现,除数是小数、被除数是小数,统统不用管,我都用商不变的规律把它变成整数除以整数。最后,我让学生用一个动物或者一个植物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这就把潜意识里的东西给体现出来,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通透了。
这就是结合自己的案例来实践,把案例和课标的学习连接在一起,而不是说我非要从头到尾把课标给读下来或者抄下来。
还有,我们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课标,除了新入职教师,至少2011版的课标都学习过,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来读2022版的课标,而不是把原来的东西都丢掉。
从教学大纲到2001版的实验稿、2011版的课程标准,还有2022版课程标准,要用比较的方法去阅读,它是随着时代发展在传承。我们要找到变化之处、思考为什么变化,我们的积淀就是这么来的。
赵香丽
非常赞同,这是一种更高级、更具体的积淀。
主持人
周佳佳
位老师的话有两点引起了我的重视:一是结合案例学习课标,也就是说学习课标重在“用”,而不是形式上的读、抄、考等活动;二是重视各个版本课标的比较阅读,重视课标之间的传承与变化。
位惠女
是的。把课标和工作结合起来,你就会发现课标一点一点在你的课堂中实践下来,是一件很美的事儿。
最后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那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能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课标。在读的过程当中,大家也不要那么心急,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读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李佳佳
“课标一点一点在你的课堂中实践下来,是一件很美的事儿。”我要拿位老师的话来勉励我和我的伙伴们。
彭德荣
位老师刚才说,要结合案例学习课标,我拿中学数学会场同课异构的情况来说我的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置?至少有这么两点:第一是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第二是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这个目标里体现了两个词,一个是理解,一个是能力。
如何来消化这个目标呢?怎样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我们教学设计的过程。这是第一。
第二,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学生怎么能达到这个水平?是简单地能找到、还是经过变式后还能找到?在哪个环节落实到什么程度?这也是我们设计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针对具体的一节课,在研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抓关键词、细读课标相关内容去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时候来研读课标是最容易深入的。
主持人
周佳佳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
话题四:请结合某次备课经历,谈一谈如何在备课中运用新课标。
主持人
周佳佳
刚才我们聊的是课标和课堂中具体问题的对接,下面请各位专家、老师结合备课经历,谈一谈如何在备课当中运用新课标。
董玉婷
我曾经盲目地认为,我的标准就是我课堂的标准,在河南杏坛网研社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22版课标颁布以后,我总是家里备一份、学校备一份,外出学习不管学什么我也都会带上课标。
我是教中学英语的,学习课标让我的理念变了,课跟之前也明显不一样了。我之前备课、上课的目的就为了让学生得高分;现在,备课的时候我会思考:借助这节课我要教会学生什么,怎样能让这节课指导他们走得更远。
以今天下午英语组的同课异构为例,除了要分析讲的这一部分在整个单元处于怎样的地位,要分析语篇的内容、文本的结构、语言的特点外,更需要思考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如何与生活联通起来。
赵香丽
时代的发展赋予英语课程更多的使命,教师更要具有前瞻性。我们知道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现在,六年级的英语课本中已经改成了BDS,就是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我们为什么要研发BDS,这与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不仅要让孩子懂,还要学会用英语传播出去,我觉得这是英语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党玲芬
之前在某个讲座中,有一个专家曾说:你要评课,你拿课标了吗?你看课标了吗?没有拿课标、没有看课标,就不要张嘴说话。
好像说得有点绝对,但也有道理。
这一年我做了一个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小课题,我重点研究的是小学三年级小古文教学。每做完一节课,我就会告诉老师们:让我们拿出课标,翻到相应的地方,我来说这个设计对应的是课标的哪一点。
这次年会上,李琳社长安排我作课,我们定的又是小学三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这次备课中,我是如何运用课标的呢?
我先拿识字教学来举例。在第二个阶段,“识字与写字”增加了这样一个要求: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的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暴风雨的“暴”既要求会认、又要会写,而且很容易出错。潭头二小的学生基础非常好,他们一下子就能发现这个字的易错点:下面不是水而是撇点,还有学生说上边是日不能写成目。我就出示了小篆“暴”的图片,很直观地可以看出来是太阳下面有一双手,手捧着米粒在晒——它要晒的是米,这4个点是表示米粒。这样,识字写字就少了机械的训练,同时多了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这一课要教学生学习预测的方法,但是又不能把那些方法很抽象地告诉学生,怎么办呢?
位老师刚才说要读懂学生,董老师刚才说到了解学情,潭头二小是新教育实践学校,孩子们会非常喜欢阅读,并且也会有一定的阅读方法,这就是学情。所以我就在想,学生一定会主动去猜,但是未必能做到有依据;另外,他可能会猜错,猜错的时候怎么办?
那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想,你为什么没猜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当学生这样经历几个来回,他就会发现预测的方法。课文中要对老屋的品质进行描述,这也就渗透了一种文化、渗透了德育,这就是对课标理念的落实。
所以,备课也好,研读课标也好,我们要知道在这里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我们面对的是人,要看到他、尊重他,促进他的成长,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的一个理解。
李佳佳
今年3月份,我经历了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我平时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但是那次比赛时用的是苏教版教材,4节课要在10天之内完成,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逼上梁山”。教研员告诉我:你把课标拿出来,不要怕麻烦,我陪着你看课标,然后再去备课。
当时我抽到的课是笔算除法,课标是我设计这个课的依托,我结合这几个版本,看前后的明细,然后打破单元的限制尝试进行融合。我期待这个教学设计能够发挥它的价值,但是老师们对这节课并不满意。我开始怀疑自己,几次想打退堂鼓。校长说:我先给你放5天的假,你回家备课去;5天不够,我再给你5天。就这样,在教研员、校长的鼓励下,我反复读课标、反复读教材,努力去读懂学生,终于坚持了下来。
最后,当这些课完成的时候,每一个亮点在哪里,我可以在课标中找到依据;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我也能在课标中找到。
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能做到学以致用的话,那么老师们对课标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就会提升。
主持人
周佳佳
感谢四位老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谈这个话题,特别是党老师,讲得非常细致、具体。我想老师们的话一定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话题五: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无法每次备课都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课标,那么如何使用新课标,或有意识落实新课标呢?请谈自己的做法,或者给我们一点具体的建议。
主持人
周佳佳
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课标在课堂上的应用,但是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或者时间,每次备课当中都这么细致地翻阅课标。日常工作中我们如何使用新课标呢?
彭德荣
我是初中数学教师,新课标颁布后,每个学期初,我们都会安排每个年级的数学教师合作,有人拿数学书,其他人翻阅课标合作完成一次系统的梳理:第一,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分别是什么;第二,这个单元与课标相对应的核心素养、每个课时对应的核心素养分别是什么;第三,课标上对应的教学路径是什么。
我们一个学期做一回、两回,就把这个初中阶段相应的内容整理出来了,我们很喜欢这个做法。
赵香丽
听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心中突然冒出来一个词就是“生活经验”。前一段时间《大概念教学》那本书特别火,其实就是要培养我们要具有专家型思维、具有生活价值。
位惠女
刚才,大家都在用案例解读课标,这就是把课标读厚再变薄的过程。结合我们日常课堂教学去感知课标、运用课标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课标读厚;从学生的反应和发展当中,就会发现一些核心词,比如说孩子们变得爱学习了、变得会表达了,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育人目标。我们能抓住核心词就是把课标变薄,变薄之后你就会发现,它成了你备课当中一种自然、自发的行为。
在这种自然、自发的行为当中,要体现迁移,这是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
让学生能爱上学习,让他有后劲,我们就要做到远迁移。什么是远迁移?任务来了,我能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是远迁移,能做到远迁移是最好的。
我把方案的架子搭好,你会往里填东西,在填的过程当中你会解决问题,这就是近迁移。
我最不想让大家做的是零迁移,零迁移是什么?除非你给到,否则我不知道做什么。
无论是语文学习还是数学学习,或者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当我们一遍遍机械地让儿童去练习的时候,他没有联动、没有思考,这就会造成零迁移。我们会发现教室里坐得特别端正的小孩子,每次作业也很好,一考试却很糟糕。
有一个词叫焦点学生观察,我曾经对一个孩子做了大概4周左右的观察,我发现他做得很好的时候,其实他什么也不干。
让我们的教学实现迁移,最好是远迁移,这真的是需要教师来提供的。
把课标变薄之后,我就要把我的课标折叠,就像口袋芯片一样装在我的脑袋里。比如说,运算一致性不仅仅在数与代数领域,在几何领域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大概念就是这一类课程的知识群或者是知识串。
周长是长度的累加,面积是单位面积的叠加,体积就是用一个小体积块不断累加的过程,一维二维三维,它其实是同步的。那么在同步的过程当中,我们只要说单位的累加,抓住核心的东西,这就把它变薄了。
我们知道,长度是在第一阶段学,面积是在第二阶段学,体积是在第三阶段学,所以长度单位是孩子们打开测量的大门,接下来到了二维、三维,同样都是累加,都要用建构的思想。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件事就变得容易了,学生的学习力也有了。
第二个我想表达的是读课标的姿态,大家要用质疑的、思考的、探索的眼光来读课标。老师不仅仅是课标的执行者,还是课程、课标的建设者,你的意见会在下一轮修订的时候被采纳。所以,课标要成为所有老师的案头书。
老师们会面临两大挑战,第一就是教师的研究视角应该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比如这个内容是放在中学合适还是放在小学合适,这个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
还有一个挑战是跨学科教学,就是要让教师做项目,最后有成果发布会。这对我们尤其是乡镇老师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你能不能提供很多结构化的思维和路径?其实所有的数据都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学会用证据说话。这就需要做学生调研,其实学生的任何文字材料、作品都可以作为证据呈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样做?面对第一个挑战,就是要逐字去研读课标,然后结合案例和日常教学,让每个字变得丰盈起来,灵动起来。面对第二个挑战,需要我们去经历质疑和探索的过程,这也就是你提出自己见解的时候,这就是用证据说话的过程。
希望在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课程的建设者、课标的研讨者,这样,孩子们就会享受到非常美妙的学校生活。
主持人
周佳佳
确实是这样。课标说起来很厚,和我们每天的教育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也很薄,其实就是4句话,那就是培养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核心素养。
环节三
现场互动
主持人
周佳佳
活动进行到这里,我相信在坐的各位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大家可以谈一谈我们研读课标的感受,或者有哪些疑问想向我们的专家请教,时间有限,机会不多,请抓住机会提问。
请问,从新课标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真”是什么?
观众
王文静
赵香丽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开车、骑电动车的时候,看见红灯就是不停,为啥?是否主动遵守规则、维护规则,这就是素养高低的一个体现。
刚才主持人周佳佳老师提到,新课标可以用四句话来归纳,培养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核心素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我想这就是新课标的真。这种真,一定要扎根在儿童的心灵上,因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公民。谢谢!
我想请教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学习名家的课例?
观众
乔建利
彭德荣
要学会带着问题、带着质疑去读课,而不是一味接受。
首先,在这个课例当中,它的能力训练目标与课标哪些部分是对应的。
第二是看课例与课标精神的契合度,我们要看这节课的整体架构是否符合课标精神,这节课创设了怎样一个情境、采用了怎样的教学路径、育人目标是否完成?
第三,不管多经典的课例,都不可能完美地符合各个时期的标准,我们还可以用新的理念来重新审视这些课。
用这样的态度来读课,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党玲芬
我想做一个补充,因为这个问题也正是河南杏坛网研社小学语文组现在正在做的专题,那就是结合2022版新课标来重新阅读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实录。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收录了约30篇课例,不同学段、不同文体都有涉及。读课的时候,我们先把于老师的课堂实录还原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然后联系课标去看他的教学目标设置,看教学过程、教学路径。
我们发现,于老师的课与新课标的契合度非常高。我们读经典课例的时候,会发现这些教育名家能够站在学生生命的柔性上,把课程的学习与人的发展连接起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值得我们不断地去进行研究。
观众
焦兵书
我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支玉恒老师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只要这节课符合学科规律,符合认知规律,它就一定是符合课标的。所以,无论是哪一个学科,我主张学校、教师都要找这个领域的顶级名家去研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课,不管是哪一版的课标,都能经得起重新审视。
主持人
周佳佳
好,谢谢彭老师、党老师和焦老师的现场解答。
我是中学生物教师,中学生物教学如何定位呢,也是来源于生活、最后要服务于生活,有了这个理念以后,我们从真实情景解决问题,让学习真实发生、最后培养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的真理。
好,有请现场其他老师继续发言。
潭头第二中心小学校长
陈向锋
课标和课堂中间站着老师,当老师站在课堂上的时候,他就是课标的化身。老师对课标的解读程度以及老师自身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喜欢党老师的话,我们要择高处立,于平地坐,向宽处行。
主持人
周佳佳
是的,同意陈校长的说法。尽管专家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标、教材,但是一到教室,教师便决定了一切,老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观;老师有什么样的学科观,学生就有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科。教师是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的教育形象,你认为学习是好玩的,你的学生就会喜欢学习。
我们常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差,希望大家走进教室、面对学生的时候,先要学会笑,对不对?
环节四
活动总结
主持人
周佳佳
接下来,请在座的各位专家,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活动,或者号召大家认真学课标、用课标。
眼中有课标,心中有学生,课上有生命。
党玲芬
彭德荣
新课标就是一部新时代的武功秘籍,谁学习谁就是教学中的高手。
与学生一起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做孩子们生命中的贵人。
位惠女
赵香丽
学课标,用课标,学为中心,教学相长。
落实课标精神,不断赋能自己。
董玉婷
李佳佳
研读课标,创造性使用教材,穿新鞋走新路。
主持人
周佳佳
做一个课标的明白人,才能成为一个教学的明白人。希望能通过今天的研讨,引领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认真研究2022版的新课标,让这一本实践性的教育学真正发挥它的教育规律的作用,让教者有法可操,让学者有据可循,让评者有标可明,让教育有路可走。
感谢专家的指导,感谢大家积极参与今天的研讨活动,我们本次活动到此结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我们各位专家。谢谢!
微信矩阵
河南杏坛网研社
编辑|郝艳飞
审核|焦兵书 李 琳
李 丹 刘嘉琪
往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