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萌译《拉斯瑞汀的一起枪击》有感
阴昭瑜
《拉斯瑞汀的一起枪击》是一篇令人难以释卷的小说,作者科林·巴雷特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叙事技巧,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事件及其背后深沉的人性思考。每一个转折都扣人心弦,每一段对话都意味深长。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暴力的故事,更是一曲人性与道德的深刻探讨。在这场枪击事件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对生命价值和社会正义的深刻拷问。阅读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体验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载于《世界文学》2024年第1期的译文,成功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叙事特点,并通过恰当的字词选择和句式转换,让读者成功走入这场暗流涌动的枪击案现场。接下来,本文将从选词和句式两个方面来赏析本篇译文。
中英选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词汇体系等方面。英语倾向于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从句来详细描绘情景。而中文则注重意合,表达简练,更多依赖语境和意象。中文选词常使用具体、生动的比喻,以形象化方式传递信息和情感。这种选词上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英语言的结构差异,也体现了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文章一开头便对报警电话响起时各位警官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其中外勤警官丹尼斯·柯林正在处理一起车祸案件:
原文:The third officer on duty, Sergeant Dennis Crean, had run out to oversee the extraction of a Renault Megane some lad-sober, apparently, just a nervous non-local negotiating the cat’s cradle of back roads around Currabbaggan-had nosed into a ditch a half mile out from the national school.
译文:另一位执勤警官丹尼斯·柯林赶出去监督一辆雷诺梅根的“出土”工作了——开车的是个小伙子,看起来没喝醉,只是人生地不熟,而库拉巴岗周围的小路偏偏像兔子洞一样迂回繁乱,他正在紧张摸索的时候,一头栽进了离国立学校半英里的深沟里。
译者汉语功底纯熟,选用的字词都恰到好处。在本句中,译者将从深沟里牵引汽车的动作翻译为“出土”,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出土”一词原本用于考古学,意指从地下挖掘文物。此处译者将“extraction”译作“出土”,带有比喻性质,使拉车这一场景更具冲击力和趣味性,赋予了枯燥的技术性动作生动的生命力,更贴近中文读者的思维和文化背景。此外,本句对环境的描写同样精彩。在英文语境中,cat’s
cradle(直译为“猫的摇篮”)指一种复杂交织的线状结构,通常用于形容错综复杂的事物。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用原文中的这一意象来描述路况并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兔子洞”在中文语境中常用来形容复杂迂回的路径,译者采用“像兔子洞一样迂回繁杂”的比喻译法,成功传达了小路复杂难行的特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并产生共鸣。
接到报警电话后,努南警官一行人立马驱车前往案发地,途中所见引发了二人的讨论:
原文:There were five of them, moving in addled formation.
译文:总共五个人,走得东歪西晃、吊儿郎当。
此处描述了路上一伙男孩的神态,原文“addled
formation”意为混乱、无序的队形,译者将其译为“东倒西歪”、“吊儿郎当”两个词语,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五人在行走时摇摆不定、无序混乱的模样,还刻画出了几人随意散漫、漫不经心的态度。虽然只是作为背景人物,但作者还是将其刻画得立体生动,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认人物特征。这两个词语看似随意,实则充分展示了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地基础上,处理语言差异时的高超技巧。
到达事故现场后,警察对现场情况进行了详细勘察,然后寻找嫌疑人的犯罪线索:
原文:Tonight, they’re off the hook.
译文:今晚就让他们漏网吧。
英语习语“off the hook”起源于钓鱼时鱼儿从钩子上脱落,意指摆脱困境或责任,这个表达在英语中十分常见。译者把这个概念翻译为“漏网”,在汉语中,“漏网之鱼”是一个常见的比喻,指从捕网中逃脱的鱼,形象地表示那些逃避法律制裁或责任的人。译者巧妙运用了替代的翻译技巧,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了与源语含义相同的意象和表述,二者相互呼应。“今晚就让他们漏网吧”传达了二位警官放任喝酒小孩的意思,与原文所表达的宽容态度一致。这样一来,读者自然能够理解情景,同时增强了译文的生动性和文化贴合度。
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这种差异在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英语作为形合语言,强调形式和结构的严谨性,句子内部逻辑关系通过连接词和语法标记明确体现出来。而汉语作为意合语言,更注重意境和语义的连贯性,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多依赖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这种差异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信息,还需考虑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以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见例:
原文:High ditched, hilly and altogether too narrow, scantily signposted and laced with half-hidden, acutely right-angled turns it took only a second’s inattention to be ambushed by.
译文:坡度陡峭、地势起伏、路面狭窄、标识不足,沿路藏着多个九十度急转弯,稍有刹那不慎,就可能惨遭“伏击”。
译文在句式处理上充分考虑了中英语言的差异。英语句子结构复杂,由多个短语和从句构成,通过多个形容词和状语来描绘道路的危险性。句子的主干是“it took only a second’s inattention to be ambushed by”,而前面的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定语来修饰道路的特征。译者在翻译成汉语时,将原文的复杂结构拆分为多个并列短语或独立短句,用逗号分隔。这种处理方式使句子更加清晰流畅,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同时保留了原文的详尽描述。
其次,文中多处出现口语对话,根据具体情景英文原句有长有短,译者在考虑中英语言差异的前提下,调整句式特征,使得译文贴近口语化,自然流畅。
原文:‘Such language out of her, this slip of a thing stood there in her fluffy slippers calling us every name under the sun, and the little beaut good as gold up in her arms. What age is your girl?’
译文:“她把我们骂得哟。丁点大的个儿,穿着毛茸茸的拖鞋站在那儿,把天底下所有脏字儿都骂出来了,而那个小美人就那么规规矩矩地坐在她怀里。你女儿几岁了?”
英文原句较长,包含多个修饰语和从句,信息量较大,在口语中略显复杂。译文将原句的长句拆分成几个短句,如“她把我们骂得哟”“丁点大的个儿”“穿着毛茸茸的拖鞋站在那儿”,每个短句都简单明了,十分贴合中文口语的表达习惯。具体来看,原文“Such language out of her”直接表达了说话者的惊讶,译文中一个语气助词“哟”字,增加了口语化效果,生动传达了说话者的惊讶和无奈。其次,“calling us every name under the sun”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嫌疑人女友泼辣蛮横的性格以及凶狠开骂的姿态,译文“把天底下所有脏字儿都骂出来了”中的“脏字儿”这一口语词汇,十分贴近日常生活中的对话,表达十分自然。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保留了原文的信息和情感,还使得译文更加符合中文口语的表达习惯,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和接受。
此外,译者还通过简短有力的句子结构以及破折号的使用,成功传达了原文你所包含的情感和情景气氛。
原文:‘Pick that cap up,’ Noonan said.
The boy looked at the Garda cap on the ground, looked back at Noonan.
‘Pick. It. Up.’
译文:“把帽子捡起来。”努南说。
男孩看了看地上的警帽,又看了看努南。
“捡——起——来。”
作者在此处对话中使用了简短的祈使句,最后一句“Pick. It. Up.”通过每个单词之间的停顿,强调了命令的强烈紧迫。中文译文同样使用了简短的祈使句“把帽子捡起来”,保持了原文命令的直接性和简洁性。最后一句“捡——起——来”,则使用了破折号代替原文中的停顿,符合汉语口语表达中习惯延长每个字的发音来达到强调的效果,符合中文表达习惯,译者成功传达了努南对男孩发出不可违抗的命令。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情感和思想的传递。《拉斯瑞汀的一起枪击》的译文通过细腻的词语选择和精巧的句式调整,将原文的精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语境和风格,又要考虑中文的表达习惯,使得译文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同时,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转换不仅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感受力。优秀的文学翻译,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原作的语境中,感受着作者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深度,跨越语言的障碍,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次阅读,我深刻体会到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它不仅是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
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3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