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速递】2024年第20期

文摘   2024-09-07 14:18   天津  

[编者按]1987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前辈黄象谦教授创立了每周读书报告会活动。三十多年来,已成为科室重要学术传统,为科室的科研及临床工作的不断发展拓宽视野并提供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将持续选编新近发表的消化前沿速递,以飨读者。

以下是本周读书报告会主要内容:

1.炎症性肠病中的纤维化:从发病机制到治疗靶点

Gut          [IF:23.0]

细胞外基质沉积(ECM)是组织修复所需的生理过程,但如果过度和不受控制,会导致组织僵硬和功能损伤,从而导致肠纤维化发生。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已发现多种肠间充质细胞,除经典的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等,其来源包括炎症介质激活下周细胞的分化、纤维细胞的迁移、上皮及内皮细胞的间充质转化等。首个克罗恩(CD)狭窄肠壁全层scRNA测序揭示CD狭窄肠壁的纤维化细胞异质性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大多数转录变化发生在粘膜和粘膜下层,固有肌层的变化较小。现有观察研究表明,间充质细胞暴露的丰富介质环境对纤维化发生至关重要,多种成纤维细胞激活介质如TGF-β1IL-1家族细胞因子、IL-6家族细胞因子等参与纤维化发生。但有关纤维化的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炎症和纤维化因子在炎症活动期平行增加,即使炎症被成功治疗,炎症介质的水平降低,促纤维化因子的水平仍然很高,表明不依赖炎症的纤维化进展机制可能起作用。同型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间充质细胞的衰老等或可影响纤维化过程,成为潜在治疗靶点。宿主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在肠纤维化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爬行脂肪与狭窄性CD密切相关,其可能机制为通过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的募集和分化发生的。新型抗纤维化药物在肠道中的试验滞后,主要有两个原因:(1)无法将最新的实验结果转化为新药;(2)在定义和临床试验终点方面缺乏共识。未来合理的研究方向可能是将新兴的多组学技术应用于精确表型的患者群体,然后在空间上定位候选细胞和途径,将其与其他纤维化疾病进行比较,最终开发出高分辨率的肠道组学地图。

推荐语:

肠纤维化导致CD中的狭窄形成和梗阻,以及导致UC肠壁硬度增加是炎症性肠病中最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纤维化是由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涉及免疫和非免疫细胞、其可溶性介质和微生物群以及环境因素的暴露。迄今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抗纤维化的治疗方法。本篇综述总结大量相关文献及作者自己的研究经验,描述了炎症性肠病中狭窄发病机制和相关研究现状,是该领域当前较为全面细致的标杆综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译者:牟宸露硕士研究生

  审校:曹海龙教授

  点评:朱兰平 董文逍 苏帅

Rieder F, Mukherjee PK, Massey WJ, Wang Y, Fiocchi C. Fibrosis in IBD: from pathogenesis to therapeutic targets. Gut. 2024;73(5):854-866. 

 

2.日本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高危标志及治疗策略
Endoscopy          [IF:11.5]

评估基于自然病史的潜在再出血风险:有未治疗的近期出血史的患者(n = 308)30天再出血率在不同部位之间和病因存在差异,但在出血类型中不存在明显差异。②基于近期出血迹象(SRH)的内镜治疗效果(treated SRH VS untreated SRH):内镜治疗降低了总体30天再出血率;在右半结肠SRH中治疗效果显著;活动型和非活动型出血均观察到治疗效果,但无统计学意义;内镜治疗对结肠憩室出血患者(CDB)有显著影响;亚组分析:根据SRH的部位/活动性/病因分成8个亚组,对内镜治疗效果评估,亚组分析中仅有右半结肠憩室出血的两组中,内镜治疗效果得到肯定,表明与其他SRH相比,右半结肠憩室出血是内镜治疗的强有力的指征。不同内镜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比较:在2301例内镜下治疗的SRH中,61.7%的患者接受了金属夹治疗。总体而言,在减少30天再出血方面,其他内镜治疗方式比金属夹更有效。内镜治疗后不良事件分析:根据SRH部位、活动性、病因和治疗方法,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提出一种基于SRH位置、类型和病因的内镜治疗策略,强调了右结肠憩室出血进行内镜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右结肠憩室出血,结扎治疗相较于金属夹治疗更为有效。内镜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如穿孔和憩室炎)发生率低,且与治疗方式无显著相关性。

推荐语: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ALGIB)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较高(11% - 26%),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是目前唯一有证据支持可以减少ALGIB早期再出血的治疗方法。然而,关于内镜治疗的最佳策略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SRH因素的ALGIB治疗策略。

译者:魏馨玥硕士研究生

审校:曹晓沧教授

点评:刘青 王彬

Aoki T, Sadashima E, Kobayashi K, et al. High risk stigmata and treatment strategy for acut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 nationwide study in Japan. Endoscopy. 2024;56(4):291-301.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集天津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和天津市消化病学重点实验室为一体,是国家消化病临床重点专科、天津市消化病重点专科、天津市消化病质控中心以及国际合作实验室。在消化中心主任王邦茂教授和科室负责人刘文天教授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已发展成为天津市消化疾病诊治综合实力强、辐射范围广、优秀人才集中、技术力量雄厚的消化专科。科室内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2人,历届毕业生共600余人。

天总消化科下设3个病区,床位94张,其中消化ICUGICU)以危重症抢救为主。主要分为消化内镜中心公共平台及三个亚专业:

1、消化内镜中心负责人刘文天教授,主要开展包括胃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窄带成像和色素内镜、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自体荧光内镜、超声内镜穿刺术(EUS-FNA)、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胆道镜、内镜下黏膜切除技术(EMRESDEFTRESTDPOEMSTER等)、消化道狭窄扩张和支架置入、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等在内的检查和微创治疗技术,是全国开展内镜诊治项目最为齐全的机构之一。

2、上消化道疾病亚专业组负责人陈鑫主任,以消化道早癌、幽门螺杆菌及相关疾病、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为诊疗特色,开展各种内镜下消化道疾病诊治技术、胃肠动力检测、反流检测,结肠传输、食管直肠测压、生物反馈治疗等各项技术,目前已成功建立并完善贲门失弛缓症、消化道早癌数据库。

3、肠病专业组负责人曹海龙主任,成功创建国家炎症性肠病(IBD)区域诊疗中心,开展IBD专科门诊、专科病房、各种内镜新技术(共聚焦内镜、放大内镜及色素内镜等)、生物制剂治疗及菌群移植实验室等,有完善的病人管理数据库。

4、肝胆胰亚专业组负责人周璐主任,开展国内领先的超声内镜引导下肝胆胰疾病诊断、引流及治疗,胆道镜及经胆道超声内镜技术、经皮和经颈静脉肝脏活检,肝脏囊性病变引流及治疗,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胆胰肿瘤免疫靶向治疗。开展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双重血浆置换(DFPP)、持续血液净化等重型肝病和重症胰腺炎等血液净化技术。建立完善患者数据库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天消所师生之家
介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及天津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的医教研工作及胃肠道和肝胆胰疾病的科普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