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7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前辈黄象谦教授创立了每周读书报告会活动。三十多年来,已成为科室重要学术传统,为科室的科研及临床工作的不断发展拓宽视野并提供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将持续选编新近发表的消化前沿速递,以飨读者。
以下是本周读书报告会主要内容:
1、成人近端小肠的空间表达图谱
Nature [IF:50.5]
①在Whipple术中,从8名成年患者的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收集样本。②标记隐窝点并计算每个点与最近隐窝的距离,以构建基于“隐窝-绒毛”空间参考系,并构建了“基质-上皮”坐标以识别不同的组织区域。③使用37 种抗体对样本进行CODEX(空间单细胞蛋白组学),将细胞分为18个主要类型,以单细胞分辨率确定它们的空间位置。④谷胱甘肽、重金属代谢相关基因在绒毛底部表达,硫酸盐、磷酸盐转运蛋白在绒毛中部表达,关键营养物质转运蛋白和消化酶在绒毛尖端表达。⑤小鼠肠道抗菌肽基因在绒毛底部产生,而人类肠道的抗菌效应由隐窝的潘氏细胞提供;人类抗原呈递复合物 MHC-I、MHC-II的基因分布在绒毛尖端,而小鼠分布在中部。⑥肠道脂代谢的各个生理过程由“隐窝-绒毛轴”的不同部位分管;“隐窝-绒毛”轴靠下的区域具有铁离子的吸收功能,而绒毛尖端负责铁离子的释放。⑦浆细胞、CD4+ 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cDC1和cDC2)也偏向绒毛底部,巨噬细胞和CD8+ T细胞分布在绒毛尖端;CD8+ T细胞更接近上皮层,cDC2距离上皮层最远。⑧人类绒毛尖端细胞具有促免疫原性,能招募γδ T细胞和巨噬细胞,而小鼠的绒毛尖端是免疫抑制微环境。⑨人类环状襞底部富含直指状绒毛,顶部富含锯齿状绒毛,分别为叶形和分叉绒毛。而小鼠肠道仅能观察到直指状绒毛。
推荐语:
本文于2024年8月发表于Nature,成功构建了肠道健康的成人近端小肠的空间表达图谱,证明了肠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相关基因在隐窝-绒毛轴及基质-上皮轴存在分区表达,且这一模式与小鼠肠道存在差异。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成人小肠的生物学特征。
译者:刘雅欣硕士研究生
审校:陈鑫教授
点评:于梓涵 林琳
Harnik Y, Yakubovsky O, Hoefflin R, et al. A spatial expression atlas of the adult human proximal small intestine. Nature. 2024;632(8027):1101-1109.
2、不明原因的儿童急性肝衰竭的遗传景观
Hepatology [IF:12.9]
①小儿急性肝衰竭(PALF)主要发生在小儿出生后第一年。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和遗传性代谢疾病。大约一半病例仍病因不明,阻碍临床管理。在下一代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前,遗传原因在病因不明的病例中占比很高。②临床诊断为病因不明的PALF的0-18岁儿童可入组,有一次以上的PALF发作时,被定性为复发性急性肝衰竭(RALF)。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急性肝衰竭(ALF)发作时的年龄/肝病首次症状时的年龄以及最后一次评估时的年龄、患者生存情况、肝移植需求和死亡原因,根据患者的年龄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年龄组。③共纳入19个国家的260名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血液稳态异常或代谢异常,可出现肝大、胆汁淤积、腹水和黄疸。④104例患者的肝活检数据中,最常见的为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与ALF患者相比,RALF患者脂肪变性发生率和肝酶中位数显著更高。⑤感染是ALF的最常见诱发因素,发病年龄越小,自体肝生存率越低。但RALF组的自体肝生存率显著高于ALF组。⑥NBAS、MPV17和DGUOK基因缺陷最常见,大多数病例与线粒体疾病相关,其次是囊泡运输障碍和胞质氨酰tRNA合成酶缺陷。线粒体疾病多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内,囊泡运输障碍和胞质氨酰tRNA合成酶相关疾病多在半岁以上发病;而囊泡运输障碍的患者很少死亡,而线粒体疾病患者表现出高死亡率。⑦纤维化在线粒体疾病患者中最常见,肝硬化在胞质氨酰tRNA合成酶缺陷患者中最常见,脂肪肝在三组疾病中均常见,很少出现坏死,坏死和炎症发生率无组间显著差异。⑧遗传因素在病因不明的PALF中起了很大作用。
推荐语:
本文发现PALF的遗传原因在未解决病例中所占比例很高。由于某些遗传性疾病有特定的管理方法,且对于肝移植的决策也取决于潜在的遗传疾病。因此,遗传诊断对于PALF患者的临床管理和预后至关重要。此外,本文还指出快速建立遗传诊断的重要性,并建议将WES或全基因组测序作为PALF儿童的一线诊断方法。
译者:苏瀛晞硕士研究生
审校:周璐教授
点评:杨洁 王晓雨 郭丽萍
Lenz D, Schlieben LD, Shimura M, et al. Genetic landscape of pediatric acute liver failure of indeterminate origin. Hepatology. 2024;79(5):1075-1087.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集天津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和天津市消化病学重点实验室为一体,是国家消化病临床重点专科、天津市消化病重点专科、天津市消化病质控中心以及国际合作实验室。在消化中心主任王邦茂教授和科室负责人刘文天教授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已发展成为天津市消化疾病诊治综合实力强、辐射范围广、优秀人才集中、技术力量雄厚的消化专科。科室内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2人,历届毕业生共600余人。
天总消化科下设3个病区,床位94张,其中消化ICU(GICU)以危重症抢救为主。主要分为消化内镜中心公共平台及三个亚专业:
1、消化内镜中心负责人刘文天教授,主要开展包括胃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窄带成像和色素内镜、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自体荧光内镜、超声内镜穿刺术(EUS-FNA)、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胆道镜、内镜下黏膜切除技术(EMR、ESD、EFTR、ESTD、POEM、STER等)、消化道狭窄扩张和支架置入、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等在内的检查和微创治疗技术,是全国开展内镜诊治项目最为齐全的机构之一。
2、上消化道疾病亚专业组负责人陈鑫主任,以消化道早癌、幽门螺杆菌及相关疾病、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为诊疗特色,开展各种内镜下消化道疾病诊治技术、胃肠动力检测、反流检测,结肠传输、食管直肠测压、生物反馈治疗等各项技术,目前已成功建立并完善贲门失弛缓症、消化道早癌数据库。
3、肠病专业组负责人曹海龙主任,成功创建国家炎症性肠病(IBD)区域诊疗中心,开展IBD专科门诊、专科病房、各种内镜新技术(共聚焦内镜、放大内镜及色素内镜等)、生物制剂治疗及菌群移植实验室等,有完善的病人管理数据库。
4、肝胆胰亚专业组负责人周璐主任,开展国内领先的超声内镜引导下肝胆胰疾病诊断、引流及治疗,胆道镜及经胆道超声内镜技术、经皮和经颈静脉肝脏活检,肝脏囊性病变引流及治疗,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胆胰肿瘤免疫靶向治疗。开展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双重血浆置换(DFPP)、持续血液净化等重型肝病和重症胰腺炎等血液净化技术。建立完善患者数据库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