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7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前辈黄象谦教授创立了每周读书报告会活动。三十多年来,已成为科室重要学术传统,为科室的科研及临床工作的不断发展拓宽视野并提供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将持续选编新近发表的消化前沿速递,以飨读者。
以下是本周读书报告会主要内容:
1、2024使用诊断性组织病理学对儿科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反应进行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
Gastroenterology [IF:25.7]
①儿童发病的溃疡性结肠炎(UC)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它通常表现为广泛性结肠炎,更具侵袭性,急性严重结肠炎和结肠切除术的风险高于成年患者。②机器学习算法在多中心初始队列(PROTECT)中292名初治儿科 UC患者的直肠苏木精和伊红活检样本进行了训练研究。作者首先在图像块水平的 250 个组织学特征上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并在预测治疗反应的全玻片图像(WSI)水平上获得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为0.87 和准确性为0.90。值得注意的是,18个组织学特征的子集表现出相当的性能,AUROC为0.89,准确性 0.90,使用全套250个特征进行建模,表明在临床环境中标准化实际应用的潜力。最后,作者证实了这18个组织学特征在现实世界独立的SickKids 队列中表现出相当的性能,在WSI水平上,AUROC为0.85,准确性为0.85。③基于机器学习和数字组织病理学融合的新型组织组学预测工具可用于在治疗开始前识别单独使用美沙拉嗪无法实现无类固醇长期缓解的儿科患者。因此,它可能允许医生考虑个性化的早期治疗强化,改善生活质量和生长,并防止长期使用类固醇。
推荐语:
最先进的组学技术的出现为研究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人员和医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大数据量。机器学习算法擅长处理和解释大量数据集,有可能解开这些疾病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儿科发病的 UC 中,并确定个性化患者护理选择的潜在目标。本文由 Liu 等人报道,无疑是向前迈出的有价值的第一步,为实现精确、个性化的儿科 UC 管理提供了途径。
译者:江佳颖硕士研究生
审校:姜葵教授
点评:宋岩 姚双喆 王瑄
A Baby Step or a Real Giant Stride: Histomic Enabl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Predict Treatment Response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2、血清铁蛋白水平可预测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Gut [IF:23.0]
①大规模的横断面研究已经证明,铁蛋白增加与MASLD患者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有显著关联。②血清铁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期蛋白,在炎症过程中或细胞内氧化应激增加的情况下也被积极合成。③应用多中心队列研究和纵向分析,进行随访,记录的事件包括与肝脏相关结局(腹水、肝性脑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外周动脉缺血、急性脑血管事件)、肝外癌症(上皮和血液肿瘤)和全因死亡。④在438例患者(29.7%)中发现了高铁蛋白血症,与NLSF(正常-低血清蛋白)组相比,这些患者大多为男性,年龄较大,肥胖和T2DM发病率较高。⑤总体而言,在20%的患者中发现了晚期纤维化。相比于NLSF组,在HSF(高血清蛋白)组患者中患有肝纤维化(任何阶段),以及明显纤维化和晚期纤维化比例更高。⑥对91%的受试者(1342/1474)进行了纵向分析。随访中7.7%(103/1332)发生了肝癌相关事件,1.9%(25/1330)发生了肝癌,10.9%(139/1265)发生了心血管并发症,8.3%(92/1109)诊断为肝外癌。总体而言,5.2%(70/1342)的患者死亡。⑦除心血管事件外,随着铁蛋白阈值的增加,长期结局的HR(危险比)呈阶梯式增加。⑧运用多种预测模型和统计学方法,血清铁蛋白可提高MASLD患者长期预后预测效能。⑨在非侵入性评分系统模型中纳入血清铁蛋白可以提高对MASLD患者肝脏相关事件和死亡的预测。
推荐语:
这篇文章探讨了血清铁蛋白水平在代谢功能相关性脂肪肝疾病(MAFLD)患者长期预后中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血清铁蛋白水平可以作为MASLD患者肝脏疾病发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帮助临床医生在早期阶段识别出高风险患者,通过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可以对MASLD患者进行更为个性化的管理,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预防或减缓肝脏并发症的发生。
译者:郑武林硕士研究生
审校:刘文天教授
点评:崔膑心 李燕妮 冉影
Serum ferritin levels can predict long-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3、应激敏感神经回路通过十二指肠腺改变肠道微生物群
Cell [IF: 36.13]
1)迷走神经信号在体内控制布鲁纳腺;2)布鲁纳腺分泌物促进乳酸菌增殖,缩胆囊素可以诱导鼠李糖乳杆菌显著增殖;3)迷走神经传出信号与布鲁纳腺突触相连,布鲁纳腺在单细胞水平上表达促分泌胆碱能受体;4)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的激活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必要和充分条件;5)细胞特异性消融布鲁纳腺导致脾脏异常,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病原体感染导致死亡,肠通透性增加;6)缺少布鲁纳腺的动物粪便移植到正常动物会导致肠道感染相关的死亡;7)给予益生菌或粘蛋白可抵消与BGs消融相关的综合征;8)粘蛋白溶液可以达到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活菌溶液的类似作用;9)切除十二指肠球部可引发人体免疫反应;10)布伦纳腺病变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并改变短链脂肪酸谱;11)神经回路通过迷走神经将杏仁核的中央核与布鲁纳腺连接起来。
推荐语:
1、布鲁纳氏腺在迷走神经刺激下介导肠道乳酸杆菌的富集,细胞特异性的腺体消融明显抑制乳酸杆菌计数和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2、中央杏仁核或副交感迷走神经的兴奋激活了布伦纳腺,逆转了压力对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力的影响;3、慢性抑制应激可以抑制中央核的神经元活性,抑制布鲁纳腺分泌。
译者:孟庆国硕士研究生
审校:陈鑫教授
点评:朱兰平 晋弘 杨沫
Stress-sensitive neural circuits change the gut microbiome via duodenal glands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集天津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和天津市消化病学重点实验室为一体,是国家消化病临床重点专科、天津市消化病重点专科、天津市消化病质控中心以及国际合作实验室。在消化中心主任王邦茂教授和科室负责人刘文天教授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已发展成为天津市消化疾病诊治综合实力强、辐射范围广、优秀人才集中、技术力量雄厚的消化专科。科室内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2人,历届毕业生共600余人。
天总消化科下设3个病区,床位94张,其中消化ICU(GICU)以危重症抢救为主。主要分为消化内镜中心公共平台及三个亚专业:
1、消化内镜中心负责人刘文天教授,主要开展包括胃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窄带成像和色素内镜、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自体荧光内镜、超声内镜穿刺术(EUS-FNA)、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胆道镜、内镜下黏膜切除技术(EMR、ESD、EFTR、ESTD、POEM、STER等)、消化道狭窄扩张和支架置入、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等在内的检查和微创治疗技术,是全国开展内镜诊治项目最为齐全的机构之一。
2、上消化道疾病亚专业组负责人陈鑫主任,以消化道早癌、幽门螺杆菌及相关疾病、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为诊疗特色,开展各种内镜下消化道疾病诊治技术、胃肠动力检测、反流检测,结肠传输、食管直肠测压、生物反馈治疗等各项技术,目前已成功建立并完善贲门失弛缓症、消化道早癌数据库。
3、肠病专业组负责人曹海龙主任,成功创建国家炎症性肠病(IBD)区域诊疗中心,开展IBD专科门诊、专科病房、各种内镜新技术(共聚焦内镜、放大内镜及色素内镜等)、生物制剂治疗及菌群移植实验室等,有完善的病人管理数据库。
4、肝胆胰亚专业组负责人周璐主任,开展国内领先的超声内镜引导下肝胆胰疾病诊断、引流及治疗,胆道镜及经胆道超声内镜技术、经皮和经颈静脉肝脏活检,肝脏囊性病变引流及治疗,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胆胰肿瘤免疫靶向治疗。开展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双重血浆置换(DFPP)、持续血液净化等重型肝病和重症胰腺炎等血液净化技术。建立完善患者数据库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