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马大爷今年69岁,1周前在当地医院行肠镜发现直肠2*1.5cm的“大息肉”,病理示:管状腺瘤,马大爷一家忧心忡忡,立刻前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完善化验及检查后刘文天主任分析:该肿物为侧向发育型,放大肠镜示呈JNET分型2A,2*1.5cm侧向发育型,建议通过微创的方式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次日,患者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由范晓飞医师行ESD术,完整剥离黏膜隆起,约半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马大爷术后回到消化病房,经禁食水、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2天后,开始流质饮食,术后第3日康复出院。术后病理回报:管状腺瘤,腺体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个别表浅腺体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于结肠早癌,但因已达到治愈性切除,只需定期复查随访即可,无需进一步的药物治疗。
什么是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具有比腺瘤性息肉更高的恶性潜能,与结肠癌关系密切,有研究显示进展期结直肠癌中大约有17.2%是由LST发展而来,大约20.9%-33.8%的LST会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此,一旦发现肠道侧向发育型肿瘤都应及时处理,防止病情进展,而处理方式目前主流的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两种方式。
什么是ESD?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肿瘤边缘正常黏膜处切开,从黏膜下层剥离,从而达到病灶完整切除,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物的新型微创方法。
ESD适应症包括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消化道早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其优势在于:与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可切除更大、起源层次更深的肿瘤;创伤小,保留器官完整性、避免外科手术并发症,腹部不会遗留手术瘢痕,且术后生活质量更佳,费用低、住院费用少。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方法。
经验丰富的专家诊疗团队:
撰稿|李茜 范晓飞 刘俊玲
审校|曹海龙 刘文天 王邦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