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情忐忑
71岁的李阿姨(化名)1月前行体检B超同时发现了两处胃黏膜下肿物,后于外院完善胃镜检查,可见胃体上部小弯侧直径约2.5cm黏膜下隆起,胃体下部前壁可见直径约4cm黏膜下肿物,中央伴有糜烂。
这可吓坏了李阿姨一家,立刻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陈鑫主任门诊就诊。
B超能发现胃里的肿物吗?
一般来说,体检常说的B超指的是腹部B超,主要观察肝、胆、胰、脾、肾等实质器官,无法观察到胃内的肿物。那么本案例中为什么体检能发现胃的肿物呢?因为1)太大了;2)肿物向胃腔外突出明显。
什么是黏膜下肿物?
胃腔有四层结构,分别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下肿物就是胃腔表面的黏膜基本正常,肿物长在了胃黏膜深层的结构。就像孩子玩闹藏在了被子下面一样。
2
悲喜交加
陈鑫主任查阅患者病历和检查结果后考虑胃多发间质瘤的可能性比较大,耐心地向李阿姨一家分析了目前病情及后续诊疗重点,建议其立即住院治疗评估手术。患者提供外院的CT影像未见明显的恶性及转移征象。
然而,患者胃内两肿物不仅向胃腔内突出,同时也向腹腔内突出,一个靠近肝脏,一个靠近脾脏,一般这样的肿瘤血管均较丰富,使得手术风险大大提高。
↑示意图
李阿姨一家的心情起起伏伏,不知道如何是好。没关系,接下来的难题,就交给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专业团队。
3
专业团队
李阿姨的两处肿物较大,单纯内镜下切除较为困难,手术难度大;术毕将这么大的肿物沿食管取出的过程中不仅困难,而且很容易造成食管黏膜的撕裂(肿物预计大小直径约4cm,食管腔内直径一般1.5-2.5cm左右);另外术后迟发出血、感染的风险也直线上升;然而,其中一处肿物极其接近贲门,如果单纯外科治疗,存在术后食管狭窄、无法进食的风险。
为了帮助李阿姨一家明确最优的治疗手段,病房徐昕主任组织了多学科会诊(MDT)。经过专家们的讨论,陈鑫主任及普外科闫永嘉主任建议患者行胃镜及腹腔镜双镜联合切除胃肿物,一方面可以尽量减少胃组织损伤,另一方面在腹腔镜的保驾护航下,可以大大减少术中出血风险。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医患双方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最终赶在“五一劳动节”之前行达芬奇机器人联合内镜胃病损切除术。
4
妙手回春
首先由陈鑫主任在胃镜下进行ESD手术,沿肿物边缘进行剥离,全层切开后由闫永嘉主任中转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将胃肿物完整切除并缝合,再次内镜进镜观察见创面缝合封闭良好无出血,遂完成手术,最终剥离出两个鸡蛋大小的肿物。
达芬奇机器人屏幕显示两处胃肿物向外突出,表面血管丰富
这样的手术方式,解决了单纯内镜下手术造成的手术时间长、不易缝合的问题,同时避免了单纯外科手术造成的切除范围过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的胃组织。术中总出血量不足30ml,李阿姨体表仅有脐下4cm左右的切口。
5
顺利康复
李阿姨术后转回消化内科病房,经护胃、补液支持、抗感染等治疗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第3日过渡流质饮食,术后第5日拔出腹腔引流管。最终李阿姨于术后第8天康复出院。术后病理回报也证实为低危险度的间质瘤,只需定期复查随访即可,无需进一步的药物治疗。
消化内科专家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集天津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和天津市消化病学重点实验室为一体,是国家消化病临床重点专科、天津市消化病重点专科、天津市消化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消化病质控中心以及国际合作实验室。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医学中心主任王邦茂教授和科室主任刘文天教授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已发展成为天津市消化疾病诊治综合实力强、辐射范围广、优秀人才集中、技术力量雄厚的消化专科。科室内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2人,历届毕业生共600余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与兄弟科室普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紧密合作,成立专业MDT(多学科会诊)团队协作,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撰稿| 林琳 吴静怡
审核| 王邦茂 刘文天 陈鑫 徐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