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诵课:“语文味”的晨诵

文摘   2024-10-30 22:52   中国  

晨诵课进入古诗词篇,明显感觉孩子们的朗读没有读童诗那样的灵动。课堂的“语文味”浓了些,但这种“语文味”的晨诵又多出了几分深邃。

01

复习环节朗读刘禹锡的《秋词》。我借助导读帮助孩子们找读诗的味道:

秋,在诗人们的笔下,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就像第一句诗所说。我们朗读第一句时,语速可以缓一点,语调低一点,读出悲凉寂寞的味道。

诗人刘禹锡的眼中,秋天却胜过春天。诗的第二句与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读的时候,我们要用声音读出这种对比。

究竟是什么让诗人在这万物凋零的秋季有如此感受?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碧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读第三句诗,声音要随着这只矫健的白鹤荡开去。

诗人的目光追随着那只直冲云霄的仙鹤,似乎脱离了凡尘,逍遥翱翔在天地之间。第四句诗,我们要读出飘然之感。

边说边示范,随后请小依为大家朗读。我从她的声音中感觉到她在努力调控,极力表现诗歌的“味道”。虽然孩子还不能领会诗人那样的人生感悟,但是她正朝着诗人的感觉去朗读。

随后,大家齐读诗歌。小健,坐得特别端正,双眼注视着黑板,小声地跟着大家应和。平日里,或是趴着,或是闭目养神,他像今天这般模样,确实让我惊喜。也许,是诗歌所蕴含的美感染到了他吧!

02

接着学习《劝学诗》。“学”是孩子们每天都在进行的,如果问他们应该怎样“学”,可能会说“认真听讲,积极举手,按时完成作业”等。我范读诗歌,问孩子听读之后的感受,大多数孩子说出时间很宝贵。看来,借以对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理解听明白了“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是教育家。他会用什么样的口吻来劝我们学习呢?我们想象诗人说话的口吻,朗读: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课件的背景图上一位老先生正在给学生授课。爱提问的小慕问,那么老了为什么还学习。正好用第一句诗作解:

人一下从少年变成了老年,可想学的东西太多,只有每一天都在学习中,才能学有所成。有些作家,在病床上还坚持写书。

小慕听了,感叹:“哇!”可能他体验不到时间对学习是多么重要,但那声“哇”中透露出他对带病写书的敬佩。

朱熹,一位理学家。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我们想象他就在眼前,慈善地跟我们交谈,再朗读: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孩子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感觉,似乎他们都下定决心珍惜时间,用功读书。

时间到底有多快?诗人选取生活中的感受,提醒我们时间走得是多么的匆忙: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时间真的好快。你还没有发觉到池塘边的春草绿了,转眼间,台阶前的梧桐叶就已经黄了。

我和孩子们回忆,一年级,学拼音,写字还得老师扶着;二年级讲故事,铅笔字比赛;三年级,上晨诵,学会了用钢笔写字。说着,笑着,仿佛那一幕幕就在眼前,但确确实实过了两年多的时间。

朗读整首诗歌,女生的声音有那么点“味道”了,男孩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有几个男孩摇头晃脑地朗读,神情投入。

有了生命编织,历史尘埃中的诗歌,已被我们的声音赋予了活力,而诗歌也赠予我们真理。

03

诗歌读懂了,道理明白了。我们要让道理体现在行动上,才是学好这首诗的最高境界。

这种最高境界又需要在时间中,慢慢体悟。我们班多数孩子,学习依赖、被动,催着、赶着,我手中的“鞭子”不能稍有停歇。只是,这根“鞭子”由听得起茧的唠叨,改换成诗歌无声的浸润。

星云de笔记
学习、思考、记录,用文字丰盈生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