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写日记,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还是很具挑战的。今年暑假,我和儿子约定每天都写日记,小小的他,时不时撅着嘴不乐意。怎么办?我就帮他找回“乐意”。
第一招:被看见,促表达欲
每每要求孩子做什么时,我都尽力和他一起做,这样孩子就不会感觉是逼迫着的。陪伴,是不竭的动力。
虽说日记具有私密性,但孩子写了日记却想被看见,如果受到更多的人关注,那便会激发他写日记的热情。营造关注感最简洁的方式,是把孩子写的日记拍个照,发朋友圈,亲朋好友的点赞、评价一一给孩子看,孩子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
此外,微信公众号也是一个不错的展示的平台。去年寒假孩子写了二十多篇日记,我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每篇日记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片,孩子边翻阅边回想,幸福满满,因为日记中留下的总是那些好玩有趣的事情,而且发现有好几百人在看他的日记,成就感油然而生。
如果说陌生人的关注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那么家人的赞赏、鼓励就更能让孩子信心大增。儿子写好日记,拿给读大学的姐姐看,姐姐总会夸大地表扬一番,然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对孩子许诺,等他十岁时,便把他的日记打印成一本书。他充满期待地问:“那书的作者就是我了,我就是作家啦!”“是啊。”我肯定地回答。我想,这份憧憬定会让他坚持写下去。
第二招:列清单,寻找写作素材
孩子每天的生活其实都差不多,就拿我家的孩子来说,上午安排了朗读、书写、计算,下午观看纪录片或者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晚上上一个小时体能课,中间零碎的时间就摆弄自己的玩具,或者是拼积木。每天写日记,哪来那么多新鲜事呢?
刚开始,我会和他一起把一天发生的事情口头说一遍,就如列一日清单,然后以我的视角推荐值得记录的二、三事,再由他自己决定最终要写的内容。
和孩子“聊事”的时候,我会帮助他理清写的顺序,重点的地方细细说。如他写《换小风扇》这篇日记前,我先问他小风扇哪儿来的,接着我们拿着风扇聊它的样子,引导他有序表达,最后儿子还示范了小风扇的玩法。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把过程说得更详细有条理”。有了说的基础,孩子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后来,孩子觉得我推荐的事情都不是他想写的,他想写我不知道的,说是要给我惊喜,我则超级期待着。儿子写《漏沙子》这篇,就是他上体能课的发现,从猜测铅球漏沙子,到确定它漏,条理清楚,把自己的心理写得很生动。
有时,实在没什么好记的,儿子就会仿照《大林和小林》一书中列清单的方式记录自己一日的琐事;又或是,像《晴天有时会下猪》那样写自己编的事情;再有,翻看《蚯蚓的日记》,模仿其中的写法去写。
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都不重要。日记,是一种自由表达,只是养成一种留意生活的习惯,它不是应试作文,不需要评得一个分数,它只是一种心灵沟通的方式。
第三招:变花样,增加日记的趣味
天天写日记,孩子还是会觉得写得枯燥无味。这时候,我们就玩点花样,给写日记这事加点“味”。
我和孩子每天写日记的时间固定在睡觉之前,因为孩子说睡前才算过完了一天。孩子洗完澡,坐在床上,放上一张小平桌,他就开始写了。因为我们比赛谁先写完,他小些,每次都让他先开始。“比赛”,孩子的劲头就来了,抓住先写的机会积极投入。
等他写了半面后,我会故作着急样,自我打气:“这下我得要快快写了,要不今天又是你赢了。”听了这话,儿子更是得意,更努力去写了。
赢了,有什么奖励?没有,“赢”就是一种能量。多数时间我得输,写慢点,写长点,都是我输的理由,而且是正正当当的理由。
写完之后,我们俩相互猜对方写的什么事,每人有三次机会,根据对方的提示词猜。猜中了,我会说母子心有灵犀;猜错了,我不忘懊丧掉入“陷阱”。
这样一来,写日记就变成了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了。
偶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玩得太晚,儿子没有精力,不想写。如果我退让,以后不写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温柔而坚定方能把事情坚持下去。这时,就让孩子口述录音,我手写。既完成了日记,也不耽误很多时间。
写日记,是一件小事,看似简单,但要坚持下来却是不易的。我们家长要做的是陪伴、鼓励,而不是忧虑“怎么才能写好”。当孩子写满整个暑假,这将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除了送上满心满意的赞美,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要不,你也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