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学习童话,主要是尽情感受童话的奇妙和美好,三年级要开始探索童话,尤其是童话中的想象。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我运用联结策略,引导学生进入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中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01可怜的小女孩
本篇故事篇幅比较长,从课题切入,能帮助学生很快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课题中有故事的主人公——小女孩,以及小女孩所做的事。随后引导学生加入时间、地点,大体上就梳理出了故事讲了什么事:
大年夜,天下着雪,一个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
紧接着围绕课题探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学生用“小女孩真是______,因为_________”的句式进行表达。很快就有学生说出“可怜”,并读出“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赤着脚在街上走着”这句话。
我追问,这句话中那个词让你觉得小女孩可怜。“赤着脚”这个词被孩子看见了。围绕“赤着脚”我们继续说:
在什么环境下,小女孩“赤着脚”?
她为什么“赤着脚”?
“赤着脚”的小女孩怎么样了?
这么冷的天,“赤着脚”的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
一个一个问题,一点点信息的补充,我们梳理出“寒冷、贫穷、饥饿、孤苦”等词语,想象出小女孩的处境是多么悲惨。
02幸福的小女孩
这样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安徒生爷爷在故事结尾却两次写到她是幸福的。为什么呢?学生马上找到小女孩在火光中看见奶奶的情节,认为这时候的她是幸福的。
火光中还有其他的东西吗?学生找到火炉、烤鹅、圣诞树,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
这些事物是小女孩幻想中出现的,这些幻想的出现与她现实的处境是有关联的。我引导学生想象,以小女孩这个角色自居,模拟她的语言、动作,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
第一次擦燃火柴前,小女孩的内心是矛盾的。我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
快冻僵的“我”——太冷了,太冷了,我擦燃一根火柴吧,就一根。
怕挨打的“我”——不行,没有卖出去一根火柴,还擦燃一根,会被爸爸打死的。
我们边说边做动作,在一番激烈的斗争后,终于抽出一根火柴擦燃。火光中有什么神奇的东西出现?我们关注到“奇异的光”,知道幻象就要出现了。
面对火炉,小女孩会说什么?我让学生用小女孩的口吻说,这时有学生说:“怎么回事,怎么有个火炉?”显然这是以旁观的口吻说的。我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情节,感受小女孩现在极度寒冷,意识已经模模糊糊的,她认为火炉就是真的。此时此刻,她会说什么?
“哇,好暖和呀!”“我要好好烤一烤。”“我要把它带回家,我的家里太冷了。”这样说,就是以小女孩的口吻说的。
质疑,为什么会出现烤炉,不出现别的?学生很快就发现,小女孩太冷了,所以幻象中就出现了烤炉。看,这就是想象的秘密。
随后四次擦燃火柴出现的幻象,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阅读时,我们关注了描绘那些事物的句子,如“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只有幻象越美好,现实就显得越悲惨。瞧,这就是想象的力量。
五次幻象的顺序能否调换呢?经过讨论,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追求,不能调换顺序。当然,这点可能学生不能完全理解。
03女孩,可怜?幸福?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可怜的,还是幸福的?
故事读完,我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是可怜的,因为生命都结束,一切也就没有了;有人说是幸福的,因为和奶奶在一起了,不用受苦难了。我没有确定哪一种说法,而是肯定了他们各自的想法。
没想到,学生会说得这么好。因为是三年级的孩子,我没有过多的涉及到当时的社会问题,他们能用一颗同情之心去看待“卖火柴的小女孩”,读童话的意义也就达到了。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引导儿童读出自己的理解,体验童话诗性语言的美,这是童话教学应该追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