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中庸,周围家长有俩极端:极糊涂和超清醒。
明白家长,其特点是化繁为简、反哺归真,尊重最基本、最浅显的常识。
关于作息
每天睡眠不少于8小时,力争9小时。
认为放学就刷学习,积年累月熬到半夜凌晨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关于作业
每天上五六门功课,每位老师布置一点,作业总量可能非常惊人。如果孩子全力完成,会产生极大消耗。所以,孩子完不成作业,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家长非但不能责备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分担。有些作业针对性不强,对孩子是无效付出,家长应允许孩子做选择,提升学习效率。
关于学业
刷题有用,但是低效。家长认为宏观入手效果更佳。
所谓宏观,是先了解一门学科是什么、如何诞生、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具体定理、定律和公式、试验等等,吃透典型例题,这些布局完成以后再做题,不要怕错,在错中迭代。如此,会打破年级或者学期的概念,需要孩子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需要有优质的资源扶持。
这种实操比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学知识,来回反复刷题搞熟练度更容易吃透学科,拿到分数。
关于学校
名校固然好,但单纯名校实现不了自己人生的种种理想。学识、见识大于知识,前者是道,后者是术,术的层面可以短期解决,不要把次要因素摆在首位。
成人大于成才,不去接触社会,沉浸在试卷和课本的人生只有悲剧。
这些道理非常简单,意识到并且落地于实操,是人间清醒。反之,则是昏昏世人。
昏,也分情况:
中考不如意
去了中下游学校,依然觉得孩子高考可以六百出头,能去北工大或者三首问题不大。问怎么考到六百多,答案是英语数学一百二三,语文一百一二,另外三科二百四五就够了。
实际,家长没有意识到六百多,有多难:600分已经到了前一万名。相较于十五六万适龄孩子,排位百分比是6.2%,换算成分流前的小学班级,得前三名;相较于分流后的八九万高中生,大概是前12%。中考都沦落到中下游了,摸到这排名真的现实么?
平时数学考试,大把孩子不及格,原因是向高考靠拢。因为高考就是很难,对于多数孩子,120是根本实现不了的分数。英语同理,越来越偏应用和学术,130哪有那么容易。
中考不错
去了头部学校,目标定了清北。
认为自己中考分只比区前百名差十来分,如果不失误,完全可以进入区百名,所以冲清北是现实的。这种比例,一点不比去中下游学校搏600+的概率高。
中考中不溜
去了中游校,拼985,与以上同理。
那些清醒的家长,认知到位,实操极强,对孩子的期望反而不太绝对,认为好学校固然不错,考差了去哪里也能成为强者。反观我们,总觉得孩子大学去处应该比中考排位要更好。这种不切实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灾难的开始。
最后,我们发现:清醒的家长,孩子去处普遍很好;糊涂家长的孩子最后跟自己差不多糊涂。当然,我是后者,难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