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海淀作为北京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才辈出,但问题是,进头部学校的永远是少数,很多孩子仍然是普通人。但普通往往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还愿意成长。我想讲一讲普校里的那些人和事,想让大家看到另一个海淀。
回到2015年,小升初的我,是个偏科生,成绩在学校里中等略偏上,特长并不出彩,参加过学校合唱团,随团体拿过奖。这些都不足以走特招,所以派位去了一所普通中学。我们中学每年中高考成绩算可以,但离头部学校还有距离。
通过分班考,我居然进了唯一的实验班。实验班内部,竞争激烈,同学们各有特色,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w同学,喜欢魔方,理科成绩优秀,尤其是数学,在我们为及格发愁时,他能考到90分。在我眼里,他一向安静稳重,只是偶尔显露青春期男生调皮本性。他会和我们讨论题目,他的思路对我来讲难以跟上。他年级遥遥领先的地位延续到了初三毕业,中考进入十一学校,再三年后考上北京大学。当然,他只是我身边优秀学生的代表之一。同班的漂亮女生,中考裸分考入首师附,现在北航就读。
初中前两年,我们实验班的学生肯定占据年级前列的多数席位,而且还要挑战难度高的题目,作业也要比别的班多不少,别的班后来取消了英语听力课,我们还要去机房练习,这为我打好了听力基础。
我们学校不属于任何名校的集团校,再加上大家普遍没什么非常突出的特长,走了一部分回原籍和1+3的学生后,剩下的同学就玩命拼中考了。初三,我们重新分班,新进实验班的同学成绩不足够突出,纪律还不太好,但并不会打扰成绩优秀的学生,再加上还有老师严格看管,一般只在下课或者大课间打闹,我们班,同学关系都挺好。
我们那届有名额分配,想拿校额到校进入重点高中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我听说我们那届入学一零一中校额到校最低501分,在我们学校拿校额的同学们的分要高的多。
我留在了学校高中部,经过中考筛选,明显感觉同学素质变高了。有不少能考211甚至985的同学可以和重点校学生一较高下。成绩不那么突出的同学同样不乏俊秀之辈,只是有些特长不在学习考试之列:我后桌是大提琴特长生,拉的一手好琴,经常在学校里大展风采;有位和我初高中都在一起的同学擅长打球,球技精湛......其实不用成绩做唯一衡量的标准会发现身边人原来有那么美好的一面。
可惜本该精彩的高中生活被疫情消磨了大部分魅力,连春秋季运动会都因此取消。因为疫情,我们成绩下降不少,等稍有缓和,老师在中午大课间,晚饭休息时答疑解惑,同学们的长队排到了办公室外.....
我本人由于成绩突出而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可惜高考确实没发挥好,万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过重本线并考上了重本院校。
小升初进普校并不代表就没法考入好高中甚至好大学了,进不了好大学也不代表没有好人生。如果进了普校,还没穿上校服就开始就怀疑学校,否定自己,大概率很难有好的发展。回顾六年普校生活,欢笑与悲伤并存,遗憾与完满皆有。虽然我始终没能享受到顶级的教育资源,也没有领略六小强的强校风采,但我学业无悔,很享受过往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