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教学比较随意,文科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讲很多奇谈异事,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心。现在草莽归文明,讲不得了,好也不好。
加塞上段后回归主题:语文是玄学,之所以如此结论,是因为万物皆语文,庞杂万象,无从下手。但是,一旦理解了其内在逻辑,语文学习便是有迹可循的坦途大道。
孩子进入高中后,我便开始琢磨如何规划语文,请教多位老师和家长,以及大学在读学子,得到的信息越多越紊乱,但是,随着对信息的进一步理解,慢慢开始清晰,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的表述。昨天,把表述总结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三个一:
一本名著——红楼梦;
一位古诗词作者——吃透其生平和作品,比如陶渊明、辛弃疾、李清照、孟浩然、杜甫、范仲淹;
一部古文书——论语、聊斋、二十四史之一等等都可以。
在此基础上,跟一位颇有成效的语文老师当面交流,否定了自己“三个一”的心得,但是对语文有了更新更真切的认识,算否定之否定。
老师核心观念是素养优先,做好输入,培养能力,高分自然而然。具体而言,老师给的信息可以归拢成五个层次。
一
高考语文150分,内容可以分成三部分
50分作文,中上游孩子丢六七分
50 分现代文,中上游孩子丢十来分
50分古诗词文言文名著阅读,中上游孩子丢25分
算下来,多数孩子得分不到110,拉分主要在第三部分。
二
孩子学好语文存在三大障碍
一是阅读能力不足,导致试卷读不完、读不明白
二是是情感因素,理解不了作者文字背后的意境,很难产生共鸣
三是心态问题,有畏难情绪、打退堂鼓、信心不足
每一障碍都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见到成效。其中,高一高二是黄金期,攒到高三就很难突破了,一对一也难。
三
语文难,难在考察深度理解和高级鉴赏能力,这需要孩子在课本之外有大量生活体验和通识积累,只靠课本和课堂很难高分。
北京语文教考有自己的特点:
小学松弛宽泛,要求不高;初中紧扣课本,侧重基础;高中脱离教材,考察阅读和鉴赏。学校教很多知识,但来不及做体系培养。能力发达的孩子可以自己形成认知从而获得高分,更多孩子到毕业都懵懵懂懂,高考不过八九十分。
就此,老师建议课堂之外,针对校内教学特点做适当补充,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时空概念,能够了解不同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以便跟考试材料建立联系,产生共鸣。同时还要精读课本之外的典型文章,了解虚词、实词、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等等以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多数孩子,经过一定时间的引导和积累,可以有很实质性提升。
四
文史不分家,语文好一般历史也好。反过来,历史好,会帮助孩子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水平。如果立意追求语文的好表现,可以文史两科捆绑,这样容易提升效率,事半功倍。
历史教学,最大问题是跳跃严重,很多孩子心里一堆事件但是串联不起来,更形不成体系。同时,过于久远的内容不容易跟现实关联。对此,老师有两则建议,一是熟悉历史的大框架,二是结合历史地图理解历史事件,为虚泛的理解多几则现实铺垫。
五
家长普遍很焦虑,孩子压力比家长还要大。高中语文不太好的孩子,想提升表现但又普遍畏难,甚至抵触语文。在此背景下,要孩子提升分数,得先让孩子舒缓下来,相信自己可以。在此前提下,老师配合必要的内容和引导,帮孩子慢慢形成良性循环,经过一个学期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取得明显进步。这个进步的前提是,家长能够理解并愿意配合,双方一起努力,帮助孩子去突破瓶颈以取得信心,最后才能兑换分数。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改变,这一过程大概就是以病先医心。
老师给的信息很多,能转述出来的很少。为了更进一步,更深刻的交流,特邀老师做高中语文学习的直播,欢迎有意的家长留心关注。有问题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