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位从学前教到高考的重点学校教研老师、学科带头人在群里做的关于英语和语文的学习分享,非常有价值,特意整理,与大家分享。
作为老师,我赞同语文和英语“能力为主,应试为辅”的学习理念。由此,阐述几则心得,供参考。
一、能力充足的孩子,只要教孩子熟悉规则、见识试卷、了解易错题,应试成绩就可以蹭蹭蹭往上。能力不足的孩子,无论何种努力,成绩很难快速提升,更到不了顶尖水平。
二、能力随着年龄和逻辑思维的递增而增加,往往家长意识不到,也不好把握,这是客观事实。
三、培养能力,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目标和节奏感很重要。以英文为例,低年级可以以听说为主,中年级就应该过渡到句子和阅读,高年级则应接轨语法和应试,有余力还行进行高水平的精读和写作训练以支撑考试的高分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能力应试两条腿要有所侧重和平衡,不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四、中学阶段的学习,孩子面临的不是记忆问题,而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就语言本身来说,词汇、语感应该早就有了相当基础,下一步应该是“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从语言的习得过渡到学得。
五、英语和语文一大核心竞争力是听读总量,大量的阅读非常好,但还存在“有效阅读”的问题,需要精读和泛读要配搭合理。老师的指导和梳理非常重要,却赖于孩子有效积累这一前提。
中学学习很多问题往往可以归结为“能力不足”和“厌学”,对于掉队群体,有两点建议。
发现合适的老师并长期学习
每天45分钟课堂学习,然后老师给任务,自己再搞45分钟。靠谱的老师,可以指导家长了解孩子性格和学习规律,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迅速成长。
这种大补,考验家长钱包。
不要跟学霸横向对比
学习好的孩子可能已经多年努力,就算没学明白,也具备了相当的熟练度。大家起点不一样,不好比。相较之下,纵向跟自己以前比会合理很多。
既然是后进,首先还是要进步,要出成绩,在进步中解决问题。比如,可以回到我们小时候听说读写一起学的时代,我们那时候,很多知识都是背出来的。这种学法虽然过时,但对考试有用。
土办法,从头再来,考验家长抗压能力。
大量“临床”案例表明,在要求不高的初中,孩子和家长压力不大,有后进可能。拉长时间轴,把目标定位在三年之后的中考,初一初二放弃班级排名而系统的发展孩子的基本能力,效果要比紧抓每一单元成绩好得多。
学习的根本主体是孩子,而非家长。寒窗十数载,路遥且长,尊重孩子天性,保持或者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复联评说:
语文和英语学习,我们普遍注重短期成绩而忽视发展核心能力。同时,很多人觉得语文是玄学。
语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发展不好,往往源于认知偏颇。说到底,语文跟英语差不多:我们这代人,天天做英语题,最后得分会有上限,有些人从小用英语,听说读写都好,能力很高,熟悉题型就能得高分。语文不出成绩,多数情况也是能力不足,输入不够。
语言类学习,合理路径是多阅读、多交流、多应用,整个人的视野和阅读量上去了,具备高级思维能力之后,熟悉考试规则、题型,充分模拟再考试分就不会差。
有人可能会说刷题有益、考试有套路,这话都对,但是刷题也好、套路也罢,顶多让人不低分。高分一定依赖强大的综合素质。为什么?因为让判分老师兴奋的是新意,而不是套路,这一现象在阅读和写作有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