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频频与老师、家长、学子交流高中学习,得到看似互相抵触,实际高度一致的若干信息。抵触造成罗生门现象,但内在的一致恰恰是教育因材施教的本质。把信息和观点略作整理,希望成为破解千人看高中有千面的一则说法。
- 清北家长:孩子学习不费劲,没上过课外,校内老师、课程都极好,足够支撑孩子学业要求,没必要课外。
- 普娃家长:有些课还好,有些课非常吃力,需要课外,甚至一对一,一年一二十是比较保守的花费。
传奇家长的经验,最难复制。我们缺的不是努力、资源和方法,而是人家孩子的那份天纵之资。天赋会把学业分成很多维度,一样努力,上级对下级是降维打击。头部孩子学业确实轻松,仅仅依赖校内课程足以进入清北等超级名校。但这种自在,我们多数人永远复制不了。- 重点校:教学前提是默认孩子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能自学并迅速掌握基础知识,校内教学侧重拓展和拔高。教学重点不是知识是什么,而是探究知识的来源和应用。
- 普校:反复讲基础知识,并且不断巩固,教学目标是为孩子打好基础功。
重点校分层教学,学校教学资源会倾向于头部,按头部孩子的节奏设置课程和考试。相较之下,中游孩子学业压力极大,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跟上学校节奏,而头部孩子确实游刃有余。以150分为例,重点校教学上限超越150分,为的是挖掘出孩子的所有潜能,并助力考取清北为代表的超级名校;普校教学上限可能是120分,不太涉及后面几十分的探究、新定义。在此前提下,重点高中的中下游,普通高中的多数孩子,校内资源支撑不了要进头部好大学的需求。这部分恰恰是费家长、费孩子、费钱的主力军,是教培行业的财神爷。- 一直稳:小学、初中、高中一直拔尖,前期家长用力,后期孩子自觉、自律、自驱,顺利进超级大学。
- 飘忽:瘸腿、管不住电子设备,成绩时好时坏,不太稳定,但高考前夕迅速觉醒并取得突破,以“超常发挥”的名义进入超级大学。
- 后劲十足:小学,甚至初中都不出众,初高中猛的迸发,进入头部行列,最后进入好大学。
裸分升学,成就孩子成绩和名校的核心因素,真不是资源和方法,而是天赋和智商。有此二者,任何时候发力都有机会;如果缺失,一直努力,也可能碌碌中游。- 当前体系下,择优远大于教育,是强孩子塑造了好学校,而非反之,好学校培养出了能孩子。
在学习领域,少数孩子,自己就可以从知识的现象层进入到学科逻辑的本质层。还有少数孩子,一点就通,需要外力。但多数孩子,教都教不会。这种差异,决定了学习效率和投入产出比。不过,学业只体现孩子的部分能力,或者说是特定领域的能力,并不代表全部潜力。如果发现,不善名校通道,何必执着?不如另辟赛道,尊重孩子天赋,在特定领域发展专长!考一代,执念太重,总以为名校才有好未来。实际,时代早就变了。教育扩招具有一定副作用,高考筛选功能被弱化,大量以前读不上大学的群体有了学历,导致文凭过剩。以各种基础产业为主,高尖端体量较小的社会,消化不了太多高端人才。于是,文凭,哪怕是名校学历,作为一种晋升凭证,失效了,所以回到了推荐找工作的原始状态。文凭弱化,争上游回报率低,恰恰为我们回归以人为本提供了先天契机。所谓以人为本,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为底色的因人成才。教育是分层的,技术和知识属于下层,思维方式和观念属于中层,创造力属于上层。很多家长认为后两者虚无缥缈,也不会教育,所有的教育行为均围绕下层展开,甚至为了下层而牺牲上层。多数人大学毕业后,会从事常规工作,成为系统内的螺丝钉,没有太多自由空间,但如果具备专长,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整个社会都会具有稀缺性。专长高于学历,是个人发展的制胜之道,是推动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力量。绝不否认学历的价值,而是探讨是否有必要不计代价攀附名校。如果这一层能达成共识,那么非头部孩子的高效成长路径已经浮出水面:尊重个性、稳住基本盘,发展专长的同时保住本科名额,便是一条高成就的必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