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好语文的最大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学语文

文摘   教育   2024-06-15 09:21   北京  
怎么学好语文,是我们都想知道但从来搞不明白的问题。最近,遇到人大附高中家长,孩子数理发达的同时语文超级高分,甚至作文几乎次次满分。

聊经验,家长提到两点
一是作文的结构,初中时一般采用“抛砖、引玉、升华”的三段论。
比如,中考作文是“行走”(还是“走出去”?)。一般孩子写行走增加见识,被山河人文感动。他儿子写的第一段,家长援藏,不在家里,自己不理解还抱怨。第二段,假期自己去了西藏援助地,看到了当地的生活,自己家长的贡献,终于理解了家长。第三段,拓展到许多舍家为公的无名英雄,自己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再比如,一模时题目是北京,一般人写北京的山水好,文化好,人更好,我爱北京。他儿子写的第一段,北京的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文化繁盛,人民友好;第二段,自己最感动的是北京精神。疫情,志愿者在服务,社区在加班,自己和家人穿上防护服去派发物资;第三段,见到很多心连心的邻居,回家静下来开始感动了自己,因为许多小人物凑成了一个众志成城,昂扬向上的伟大民族。
二是素材和题材的积累,建议初中要完成20篇经典作文,精炼精改,烂熟于心。这种练,目的不是背了现场套,而是积累素材,训练思路。家长还说好的作文肯定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但是,好的作文资源和老师并不好找。

拓展到语文的学习,家长说不同年龄段其实对应不同目标和任务,这就是成长路线。路线准了,将来差不了。搞不清路线,找不到资源的关键是“没人告诉如何学好语文”。

惊叹家长对语文的理解,力邀直播聊聊语文学习。家长欣然受邀请,具体话题,我们直播见。


北京作为首善之都,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每年以作文题的形式考察或者提醒学生或者说将来大有作为的青年人要有政治敏感度似乎是一件特别可以理解的事情。北京考生要在作文里写出属于当下的时代感的意味,政治性大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直播之外,附送海淀六小强学校特级语文老师讲座录音的整理,从语文学习的几大模块揭示语文考学的本质规律从而破解“玄学”之说。

  • 语文学习有规律

在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的情况下,有的学科确实可以靠刷题来提分,但语文刷题作用不大。我们学校高中部孩子起点都不低,只要愿意学,基本可以去排名靠前的优质大学。有位男学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因是他非常用功却没考上一本。当时,他认为多做题就是学习,几乎所有课都是边听课边刷题,老师劝告也不听,结果适得其反。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规律,不可以乱学”,而“语文有语文的规律”,只是语文的规律比较隐蔽,很多家长和孩子不明所以,认为语文是玄学。
语文的核心是“文章”,而这个文章是广义的,可以是现代文、文言文、古诗,甚至《论语》中的一则短语。语文考学都核心围绕“文章”展开,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语文的最核心规律。再进一步,可以描述为是“学会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两件事。

无论形式是古诗、现代文还是非连续性文本、文学作品,其本质都是文章。而文章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能读懂文章、解读文章,就搞定了大半张卷子。
"阅读别人的文章”与“写作自己的文章”之间有何内在关系?知道别人的文章“如何安排行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何种内在逻辑思路”才算会读文章。如果每篇文章都能从这几个角度、高度去分析,那么写自己的文章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阅读别人文章时分析出来的章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没有思考无法真正读懂别人的文章,也写不好自己的文章。但是,阅读别人的文章是否需要思考文章的方方面面?自己写作是否需要系统性思考?

语文学习的一切都围绕“文章”展开,“读”和”写”之间是有互动的。阅读促进写作,写作也促进阅读。
有时我们写作下笔前以为想清楚了,但动笔后却写不下去。当有问题阻碍我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去读别人的文章,如此会比较容易明白人家如何处理行文和叙说表达。读得多了,写得多了,就会跟作者发生共鸣,写作会促进我们更好地欣赏他人文章之精妙。
连接“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键是思考,因此,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思考”,只有把“剖析文章,写作文章”的道理弄明白、想透彻,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光刷题,似懂非懂,不吃透道理,这种努力不是很有效,甚至无效。

语文跟数学一样,需要环环相扣、分析逻辑、梳理思路,学生要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思路。如果学生自己认为刷题有用,会对课堂教学缺乏认同,就导致上课不能做到全神贯注、自己刷题也不专心,结果一心二用两头空。刷题的分常常是表面的虚假繁荣,实际上没思考明白,要不得。

老师讲课时会分析试卷演绎逻辑思路,这样的答案重要吗?答案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推导出这个答案,只看重答案,不看推导过程的学习是无效的。讲是为了解析文章的逻辑关系,学会解析能力就可以迁移到其他文章。通过迁移和积累,学生的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强。
高考考试时间那么短,文章那么多,考的都是课外,考生还能又快又准地答题拿高分,就是因为平常把解析文章的能力练出来了。

  • 如何分析文章

分析一篇文意至少要从“知识、文章、情思”三则层面入手。
  • 知识层面要掌握实词、虚词、句式。
  • 文章层面要把握题目、脉络、提炼主旨。
  • 情思层面的观点、情感、内化是语文同理科最大的不同。
语文文章既有逻辑性,但也承载着思想和情感。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什么观点?蕴含什么情感?读过后这个观点如何内化为我的观点?中学学文章,更多时候我们要把文章内化。当然也可以不赞同、辩论,甚至反驳作者观点,这也是思考和交流。

知识学习可以有阶段性侧重,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需要掌握大量字词,不然就无法有效阅读;到了高年级以及中学阶段,字词的影响会淡化,需要有意识引导孩子迈入"文章"层面。
中高考的文章分现代文、文言文两大类,都要从文章、情思两个层面去剖析。不同之处是现代文很少有知识层面的问题,但文言文字词、句式解决不了,就很难读懂,没法搞清文章层面要求的脉络、主旨,更不要说情思。

  • 重视文言

会读文言文就会读现代文,反过来不一定不行。现代文容易被“读懂了”的假象掩盖而不去琢磨,但文言文不懂就是不懂,文言文会逼着学生必须去探索。文言文小到一个字,大到一句、一段的探究都会促进学生形成认识、养成习惯。
  • 读文章需要功夫,文言文必须琢磨。
  • 发现语言规律,造字之法、构词之法、句法特点、章法要诀。
  • 学习趣味伴始终,爱学习、会学习是学习好、获高分的最大秘诀
这几年小学、中学文言文比例大幅增加,这是国家层面的决断,也是以后的考核趋势。

无论是字法、词法、句法、章法,都是"规律”,在琢磨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发现很多规律比如,“之”通常是主谓关系,比如遇到侧装等特殊句法就要求我们去琢磨本意应该是什么。
拿到文章我们要思考,从哪里开始解读文章、哪部分是最重要的核心?我在课堂上讲到关键点,也就是字、词、句、章法的“法”,一定会条分缕析讲清楚,不怕误时间,因为一旦把这个点“讲透,学生就有了遇到同样问,就能自己分析的能力。

  • 文言多经典

现代文历史只有百年,中国的文明成果更主要是用文言文来表达,从这个角度也要把文言文学好。
文言文经典首推《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古文观止》、《史记》以及诗歌系列《诗经》、《楚辞》、《唐诗300》、《宋词300》《千家诗》等。其中《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老庄是道家经典,中国人深受儒道家思想影响,但儒家更多从现实出发去考虑一切问题,后世文章大都在《论语》的思想框架下。如果孩子时间有限只选1本古文,我首选《论语》。如果能选第二本,我选《老子》,第三四本依次是《史记》和《古文观止》。
读透这些经典中的任何一部,不但能提升语文水平,还能增加自身智慧。巴金说自己背《古文观止》不止百遍,从中形成了文字和思想基础。巴老还说积累多了张口就能用,终身受益。现代文固然有一些值得背诵揣摩,但远不如文言名篇经典。


复联
教育分观念、资源、实践三个层面,复联倡导先进育人理念,发现并传播优质资源,尽可能分享成功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