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天才们
文摘
教育
2024-11-05 09:10
北京
天赋和天才具有本质差异,前者是经过努力做达到别人不易达到的程度,后者是轻易做出别人想不到的奇迹。小孩子像复读机,学什么像什么,这种表现会造成“天才错觉”。实际,爱好、专长和创造才是天才本质。成长只有一次,知识学习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自由、兴趣、体育、社交一样是人生的重要核心,家长切莫因为焦虑或虚荣去催熟孩子。低龄,是孩子感受世界、体验爱和安全感的黄金期。过早进行知识学习,容易限定孩子的视野和创造性。
一
低龄学霸的特点常常是英语好,中段学霸是数学强,高考赢家是那些综合不弱且专长突出的青年才俊。英语强娃家长做公共号容易取得轰动效应,但是这些旗手常常消失在四五年级;继之而来的标杆是那些强付出、多学习,甚至赶路、吃饭、运动、游玩间隙都要利用起来搞学习的小升初赢家;高中的强者,基本是那些综合能力不弱,主动性强,有突出学科或者专长的小大人。有老师把学霸分为“表现、能力、底层”三个级别,越靠前成本越低,越靠后实力越强。语言是人的本能,外语则与早期原生环境很大关系。外语学习投入短、见效快,可以迅速在低龄阶段冒尖,令同龄家长艳羡。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容易泯然于众。数学比较单纯,有兴趣、肯付出,持续投入时间和注意力,基本可以在小学中年级建立遥遥领先的优势,令人难望项背。到了中学,常常因为英语或者语文水平高低,出现两极分化,要么上天,要么下地。文科厚积薄发,小学阶段很难达到令人称奇的程度。到了高中,综合不弱,专长突出的学生,结合积累和生活阅历,加上对现实世界的深度思考,才能展现出超人才华,最后不断不断跳升,成为绝对强者。英语确立优势以后,如果不能快速在数理、文史进行新的开拓,容易泯然于众;文理关联度蛮高,文的不足会限制数学强娃综合发展的高度;单纯考试体系内,英语、数学补足相对文史容易。文史积累好的孩子多逆袭也正是这一归纳的实证。
见识有上下,努力也分高低。每个孩子的天赋和每个家庭的资源并不相同,关键是找到合适路,动起来。别违背规律折腾娃,别低层次努力。不论起点高低,只要路径正确,不断努力,经历就可以变成经验,经验会变成策略和心智,反复迭代,普通人在这个过程中也能爆炸式迅速成长。学习不是单维逻辑,纵向考察精神高度或者说人文深度,横向侧重学科间平衡。低龄,平面空间就可以形成学习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形成以学业积累和心智发育为纵横的整体系统。学习的关键从来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在学习中学会成长。一旦开始自我成长,校内知识,总量有限,不会成为高能孩子的太大挑战。学习的根本是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二者发达了,成绩自然而然。家庭教育观看不见摸不着,但非常重要。教育观所体现的“为何学”和“如何学”会放大努力的价值,为成长打开无限空间。多数家庭发乎本能去教养子女,以升学和分数为目标。少部分父母致力于创造条件促进成长,通过学习和生活发展能力。前者,追求精度,是名副其实的内卷,后者追求高度和广度,是真正意义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