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从开始大家的不理解、对抗,已经慢慢落地,成为多数人的习惯,与点招退潮一起大大加速了从七零后到九零后的转变进程。如果没有双减发力,孩子们前扑后继投进资本圈所设定的教育产业培训,对国家和家庭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就业并未为“卷”提供好归宿,现实反而清楚昭示,无论什么学校、无论何种专业,共同特点是就业难。换句话说:单单名校学历给不了鸡娃家长的好前程,基本就业都有困难,更无论所冀望的“改变命运”、“跨越阶级”。
头部和特色大学越来越弱化分数而重视特色。录取标准会从单一的分数论变革为画一条入围分数线,后面依据孩子专长择适录取。 与之对应,家长育娃,既要努力,也要天资,因材施教才是根本,最终还是要发现、保护、发展孩子天赋,使孩子成为独特人才(区别于标准人才)。
第一层,小学初中怎么办?
不论以前学历有没有用、有多大用,现在教育普及的时代,学历是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的基本体现。有学历未必行,没有学历大概率是不太行。此前提下,绝不否认学历的价值,反而认为学历是基本前提,需要在意的是是否有必要不计代价攀附名校。当然,教育扩招时代,大学不难,难的是回报低于预期的名牌大学。
在保住基本大学的前提下,个体可发展的三大优势是数理发达、英语卓越、专长突出。
当下和以后,科技是创造新财富、改变世界的必然工具,数理好是选择科技路线的基本前提。
多数新财富和新科技诞生在英语世界,英语好是参与世界财富分配、争取科技话语权的默认条件。
标准人才到处都有,很廉价;具有专长的独特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稀缺且昂贵。专长首先依赖天性,而后是长期投入与发育。
需要说明的是:
三者并非需要同时完全具备,能有一两则,已经难能可贵,足以成为支撑未来的保险箱。
三者任何一项都需要长期投入,小学、初中恰恰是发现、试错、选择、投入形成优势的黄金期。
三者任何之一都有巨大的实用价值,意义远远大于不着边际的校内拼分搞升学。
第二层,高中市重点、区重、普高孩子的基本特性。
初中之后是高中,无论高中区重点还是市重点,门槛都不低,进入重点高中的孩子一般是两头强,一头是孩子自己强,一头是家长强。一头都不占,进重点,很难很难。
见过很多很多智力突出的孩子,无论前期多么调皮、逆反,不学习甚至沉迷游戏或者对抗家长,最终中考成绩都不弱,最低的去处都是区重点。同样,背景很强的家庭,升学路径很多元,即便分数不理想,最终结果依然差不了。
重点之外的普高同样有等级,大致包括还行和待还行两类。还行这档学校,可以把不少孩子送进优质大学。其生源,基本可以划分为:
聪明(达不到智力突出的程度),不爱学习; 勤奋,学习理念和资源不够先进; 某方面天赋非常突出,消耗了学习领域的注意力。
这三类,聪明或勤奋,至少占一头,没有弱孩子。第一、三类,具备大幅跃升的可能。不过,这种可能有前提,一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二是环境的正向激励,三是外部资源的持续托举。第二类,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并且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不过实话实说,觉醒、资源、理念,都是非常高级且随机的“莫名之法”,往往求不得。而且,学前、小学、初中几年、十几年下来都没有“先人表现”的孩子或家庭,指望突然迸发惊人能力,短时间里快速超越取得领先,本身不太现实。
不幸去了待还行那档,应该是小学注重阶段家庭教育确实出了点问题,更需要家长认清现实。无论哪一类普高,都有可能逆袭,但为数不多。相比于取得逆袭,不如脚踏实地,认清孩子和自我,避免好高骛远瞎折腾。
主动放弃高中走职业路线也不是不行,但确实不建议。
第三层,升学及颠覆式逆袭。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越靠前,家庭的力量越突出。幼升小完全取决于家长;小升初基本是家长眼界、能力和资源的变现;中考孩子和家长对半分,至少一头强才能拱进好学校;高考基本取决于孩子的内在力量。
有少数孩子,天赋极强,仅仅依赖校内资源便可取得惊人成绩。多数孩子,经过优质资源的长期浸润,家庭先进教育理念的长期践行,才可能爬到头部位次。但是,多数孩子的现实情况是,虽然很努力,却因为缺乏理性规划、没有优质资源,父母不太给力甚至还有家庭内耗,导致长期处于中等困境,很难突破。
要突破、要逆袭并非没可能,最大的捷径是获得优质资源。所谓优质资源,前辈是、朋辈是、优质学校是、经验丰富且能力卓越的老师也是。尤其好老师,自带体系,可以指导方向、给予方法且带着孩子反复训练。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并深度合作,是快速突破的催化剂。
家长不思考,提供给孩子资源很匮乏,单纯要求孩子自己努力并且取得好成绩,无异于白日梦。与其如此,还不如放弃要求,多多理解和祝福孩子。
第四层,双减是破局法。
在升学赛道,多数家庭都在争上游,拼命争取好的学校和名次。可以理解,但是意义不大。以首都教育高地西城为例,中考前1500名会令人惊讶“天呢,太强了!”可是,放到三年后的高考会发现,西城的1500名去不了985,甚至进不了211,跟5100名居然没太大差别,归宿都是一些常规大学。现实就是,费尽千难万苦,从中游五千提升到上游一千五,回报非常了了。
当前的体制下,择优远远大于对人的塑造。市重点集团校内部有直升、外部有一模签约,这两部分基本囊括了所有清北和985生源,依赖中考进入市重点、区重点、普通学校的孩子,想进985,很难。甚至中游211都是很难摸到的上限。须知,西城可是有一万好几千应届生呢!
只有理解这种名校难,认清这种投入低回报,意识到很多额外的努力意义不大,明白这种局面已经处于烂尾边缘,才知道双减是破局教育困境的必胜之法。
第五层,文凭弱化了,回归以人为本。
以前,社会以各种基础产业为主,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人才很好用。但是,经过多年的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高精尖产业已经成为产业突破的需求。传统人才满足不了这种现实需求,而这一需求恰恰为认清形势、快速变革的家庭提供了可预期的丰厚回报。
传统模式下的学霸优势弱化,争上游回报率低,恰恰为我们回归以人为本提供了先天契机。所谓以人为本,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为底色的因人成才。教育是分层的,技术和知识属于下层,思维方式和观念属于中层,创造力属于上层。很多家长认为后两者虚无缥缈,也不会教育,所有的教育行为均围绕下层展开,甚至为了下层而牺牲上层。
按照传统模式,多数人大学毕业后,会从事常规工作,成为系统内的螺丝钉,没有太多自由。标准化工作攒下的所谓经验和能力,价值有限,到了四十来岁,随意小青年就可以替代。如果具备专长,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整个社会都会具有稀缺性,就业的护城河会宽阔很多。专长高于学历,是个人发展的制胜之道,也是推动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