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不幸常态

文摘   2024-08-31 09:43   北京  


大家聊天,分享过三则故事,故事里有我们多数人的常态人生。


家里做生意,孩子喜欢物理。孩子立志走科技路线,高考前后家里各种动员,学点金融、财会或者管理类,以后回家工作。并且告诉孩子,科技不好做,进了体系大家都是螺丝钉,个人意志和才华很难发挥,还是家里的生意好。结果,成绩一向优异的孩子没考好,进了外地一般的大学。离开家以后,两代人互相抱怨,关系很淡。奇迹的是父母居然生出了老二,老大成了弃子!


有位在小区做保安的河北大哥,一月收入3500左右,生活特别节俭,得空收集小区的各种可利用物,帮人搬家打扫卫生、搬运东西等等增收。老太太们常跟大哥聊天,慢慢得知其女儿在四线城市读专科,除去学费,一月要三四千消费,额外还得买手机、买电脑、做化妆,所以大哥得好好赚钱供孩子。

老太太劝说,这钱绝对给多了,哪有这么花钱的孩子。质朴的大哥说:咱没文化,不能亏了大学生。


高考出分后,不太熟的果农电话问志愿填报,说孩子学习特别好,但没考好,刚过本科线,问报哪个学校的医生、老师有把握。告知这分数怕是哪个医学或者师范学校都没把握,建议学习农林畜牧等冷门专业,实用性强一些,即便回家都有发挥专业优势的可能。电话里,老乡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是“说啥都不听,随便他吧”!

月余后第二次电话,说孩子不听劝,非要报计算机,调剂到了纺织学校的经济专业,自己不想上,想复读,又怕依然考不好,还是来学校报道了。最后又提到了那句老话:“说啥都不听,随便他吧!”


这些事情很有意思。由此思考,其实可以发现很多父母和家庭关系的不同模型:

  • 批评模式

怎么看都不中意,做什么什么错,事事批评、天天批评。

  • 宝贝模式

怎么看怎么亲生的,不舍得累、不舍得用,无条件、全方位宝贝孩子。

  • 无奈模式

口头语是“哎呀,说什么也不听,随便他吧!”

  • 放逐模式

这是无奈模式的进一步,因为“说什么也不听”,所以“自作自受吧”,不管了,爱啥啥。

  • 懊恼模式

遇到事情就祥林嫂,懊恼自己这这那那没做好,导致出现不可挽回的问题.....把"太后悔"当标签,挂自己脸上。

  • 合作模式

两代人能够互相倾听,彼此理解,形成合力,一起进步向前!

其中,值得注意和说明的是“放逐模式”。家长认为:“孩子自己没做好,所以孩子要对自己负责,我们不管了!”实际,家长真的做好了么?该引导的时候没有引导、该帮助的时候没有帮助、该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没提供,所以才会出现孩子表现不理想的情况。问题是两代人一起引发的,归咎给孩子自己,让孩子承担后果,不公平,也非理性!


有些家庭,两代人没有共识和凝聚力,导致家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孩子天赋不能被尊重和发现,彼此埋没,这很可惜。但,更可惜的是那些互相否认,彼此做对,内耗型的家庭。很不幸,这种内耗和埋没,才是多数家庭的常态!


复联
教育分观念、资源、实践三个层面,复联倡导先进育人理念,发现并传播优质资源,尽可能分享成功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