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后,跟家长和孩子聊天,发现了两则普遍心态:不甘与平静。前者,是中考家长和孩子;后者,是高考家长和孩子。
中考,哪怕前几百名,去了四中、人大附的孩子和家长,多数颇有不甘,遗憾没进实验班;考千名上下进头部市重点的,遗憾没进四中、人大附;进区重点的,自责某科失误少得了三五分,不然就是五金刚或者六小强;来普校的,感叹数学失常少考了十来分,不然稳稳区重点......
并非全部中考孩子和家长,但是,非常普遍,不甘是一种通用心态。甚至,哪怕进了四中、人大附实验班的孩子也可能懊恼错过了直升及提前签约。
反观同样升学的高考孩子和家长,心态相当平和,认为分数就是真实水平。究其原因,大概跟分制和试卷难度具有相当关联:
中考卷,基础题为主,有区分度的难题有限,中游和上游只差二三十来分,很容易理解为失误丢分。而高考,中游五百左右,头部能过七百,二百分的差距,可以销融一切失误说法,会令孩子和家长充分意识到实力差距,最终心悦诚服。
对比中高考家长,小学和初中家长,普遍充满幻想:认为孩子和头部差距不大、觉得孩子可以进重点初中、相信孩子能考极好的高中和大学。
其实,小学差距不大是试卷太简单,考不出差距。至于进好初中,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拼的是家长,而非孩子。家长自己的实力应该自己清楚,摸不着头脑才会幻想可以进重点校。到了中高考,越往后孩子的因素越显著,才会慢慢认清现实。
从幻想到不甘,再从不甘到平静,是教育进化三部曲。如果未能及时认清现实,沉浸在情绪中,心态失衡,影响长远且巨大。尤为明显的是小升初,有家长和孩子没进入学校就开始抗拒,抱着审视或者挑剔的心态进入学校,那么后续的三年很难走好。高中同理,一直抱着自己考砸了才“下嫁”的念头,把自己伪装(甚至自己都被催眠,相信自己真)是强者,那么,后面还有摔不完的跟头。
强者从不抱怨环境,从挑剔或抱怨新母校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有情绪是难免的,关键是自我认知、自我纠错以及容错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可以迅速从情绪世界进入理性世界,成为积极奋斗的强者。
无论幻想还是不甘,都是执念,终将为高考所救赎。所谓救赎,首先是自己超越自己,最终解放自己。强者心态加持的奋斗才是解决一切不如意的必胜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