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胡适在南京东南大学作了题为《研究国故的方法》的演讲。
胡适说,所谓“国故”,就是国家过去的文化,要研究它,须注意四种方法:一、历史的观念,二、疑古的态度,三、系统的研究,四、整理。关于“疑古的态度”,胡适将其概括为“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胡适认为,疑古的目的是得其“真”,疑错了,可以改;但信错了,就上当不浅了。因为信错了,不仅使自己做了“古人的奴隶”,也会把旁人引入迷途。所以,胡适强调:“我们一方面研究,一方面就要怀疑,庶几能不上老当呢!”
我想,以这种方法,研究国故,可;研究其他,亦可。
1928年5月,胡适在苏州青年会上演讲《科学的人生观》,谈到要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人生,胡适说:“至少要有那科学的方法、精神、态度去做”。胡适从四点来阐述所说的“科学的方法”。第一点就是“怀疑”,他说:“第一点是怀疑。三个弗相信的态度。人生问题就很多,有了怀疑的态度,就不会上当。以前我们幼时的智识,都从阿金、阿狗、阿毛等黄包车夫、娘姨处学来;但是现在自己要反省,问问以前的智识是否靠得住?”
1930年,胡适在名篇《东西文化之比较》中再次对“怀疑”大唱赞歌:
“科学之最精神的处所,是抱定怀疑的态度;对于一切事物,都敢于怀疑,凡无真凭确据的,都不相信。这种态度虽然是消极的,然而有很大的功劳,因为这态度可以使我们不为迷信与威权的奴隶。怀疑的态度是建设的,创造的,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怀疑的目的,是要胜过疑惑,而建立一个新的信仰。它不只是反对旧的信仰,而且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促成了许多新的文明。许多大科学家的传记,如达尔文,赫胥黎,巴士特,科和(Koch)等,都贯注着这种‘创造的怀疑’的精神,足以感悟后人。中古的圣徒基于信仰,现代的科学家则基于怀疑。”
1934年12月,胡适在北平师范大学作题为“中国禅学的发展”的长篇演讲。在第四讲中国禅学的方法中,胡适将禅学的方法归纳为五种:一、不说破;二、疑;三、禅机;四、行脚;五、悟。
关于第二点疑,胡适的看法如下:
“其用意在使人自己去想,去体会。例如洞山和尚敬重云崖,如前所说,于是有人问洞山:‘你肯先师也无?’意思是说:你赞成云崖的话吗?洞山说:‘半肯半不肯。’又问:‘为何不全肯?’洞山说:‘若全肯,即辜负先师也。’”
胡适对洞山的话做如下剖析:“他这半信半不信,就是表示学者要会疑,因为怀疑才自己去思索——想若完全赞成,便不容怀疑,无疑即不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