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浙闽︱徐锦庚写村官

文摘   2024-08-12 19:01   浙江  


徐锦庚写村官

︱李浙闽

       宁波日报社成立以来,陆陆续续向外输送了不少人才,徐锦庚算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早年曾经在《宁波日报》农村工作部做采编工作,后来相继担任光明日报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驻西藏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驻山东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还是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除了深耕新闻舆论领域,他在报告文学领域里笔耕不缀,取得累累硕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作品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五个一工程”特别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被翻译成英、俄、德、意大利、西班牙、阿拉伯、罗马尼亚、土耳其、尼泊尔等九种语言。

  他搜寻关注描绘的对象,多来自山村乡野、田间地头、陡峭山道、烟火街巷里,既平凡又不简单的一线小人物,比如村官。一个村庄,净不净、美不美、富不富、和不和、太平不太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村书记和村主任(现在,村书记和村主任都“一肩挑”了)。由于我在基层组织系统有着比较长的工作经历,所以,对此感触尤深。看到锦庚笔下的村官形象,要故事有故事,要声色有声色,个性凸显,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立即被吸引住了。


徐锦庚


  他写的第一个村官,是个“懒汉”。“懒汉”咋治村呢?但他确实是叫“懒汉”,是锦庚少时一起“出屁股”长大的发小,小名“懒汉”。为何取此贱名呢?过去困顿年代,农村纯朴习俗,如同取名“阿狗阿猫”,好养活呗。他也的确当了村官,而且当出了名堂。

  他是个不太消停的人,人没锄把高,就去砍木头、抬石头,干尽苦力活,村里人仍懒汉长、懒汉短地叫着,他也不在意。慢慢地,他办起了村企,搞起了工程,甚至涉足融资领域,苦没少吃,钱倒也没少赚,竟然折腾成了村里首富。按照锦庚说法,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他就是一个小土豪,犯不着为他费笔墨。他的人生出彩,就出在村官上。

  他自己压根儿也没想过要当村干部,况且村里情况他清楚得很,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一副烂摊子。是上头看上了他,说他脑子好使,社会阅历丰富,为人豪爽大气,几顶“高帽子”一戴,男人的“弱点”就暴露了,他应承了下来。对村干部的人选,上头要有目标,不能盲目,但钦定不行,本人应承也没用,得选!结果村民投票一选,他的得票高居榜首,看来上头是有眼光的,村民心中也是有杆秤的。

  当时提倡“双带”村干部,就是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带头致富,说明你有能耐;带领致富,那更得要有能耐了。“懒汉”有带领致富的能耐吗?



  化缘先行。当上村干部,先得办事啊。路灯要装,垃圾箱要置,村道要拓,绿化要搞,水库要清,公园要建,戏台要搭……哪来的钱呢?向上头要不现实,村里赚钱没那么快,那就先化化缘吧,缘那有这么好化的?别人化不来,他却能化来,为啥?凭他多年结下的人缘,凭他脸厚嘴甜,懒汉化起缘来,一套又一套的,说的话,句句勾魂。有人戏说,蚊子腿上,他也能割下二三两肉来。关键在于,他的脸厚嘴甜,不惜动用私缘,为的都是集体,钱被化去了,人家心里倒服贴。还有没被化上心中不平的呢,村里聘请出息在外、事业有成的作为乡贤顾问,没曾想,大家伙对这个最低级别的顾问,倒挺在意的,怎么没有我的份呀?行!只要你对村里有贡献,我们一定聘,一定聘,嘿嘿,又是好几笔进帐。

  善于“算计”。就是做好村里事,心中要有谱,做事要靠谱,既讲战略,也讲战术,有时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村里利益,不惜“算计”他人,锦庚就被他“算计”了几次。一次为了他哥家里,又是征菜园,又是建围墙的,双方起了纠纷,懒汉不肯让步,把他拖了进来,既要顾及当哥的面子,又要帮着懒汉说活,前后花了不少心思。事成之后的这段对话特有意思:懒汉在电话那头笑成了串,说:今晚我可以睡个好觉了,哥放心,我不会让咱大哥吃亏的。这活怎么听着有些“狡黠”的意思呢?锦庚佯嗔道:呸!得了便宜还卖乖。但呸在嘴上,心中不但无反感,反为他的办事公道而点赞。连锦庚这样的都被“算计”了,而且被算得心甘情愿,估计,他的“算计”面应该蛮广的。仔细想来,动用乡贤能量,把为我所用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对我不利的人搞得少少的,这不就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法宝吗。

  懂得商量。有本事的,最怕成为一言堂,也容易成为一言堂,最后跌倒的,也往往在这一言堂上。懒汉倒是明智的,有谱没谱,向人讨教总是靠谱的。自己没谱,讨讨不就有谱了吗,已经有谱,再讨讨不就更靠谱了吗。而且,他善用简单程序,就是出选择题,让村民选择。如果村民有了附加题,那更求之不得。于是乎,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绿色产业有声有色地搞了起来,几年下来,村里欠债还清了,集体经济进帐了,民生实事着落了。锦庚说他:人糙心不糙,治村有一套。《“懒汉”治村》一文,被《人民日报》破格整版刊登。



  他再费笔墨写的村官,是位女村官,有近二十万字,书名《涧溪春晓》,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看上出版。出版社的推荐词是:“一部女村官的最美奋斗史”“一份鲜活的农村治理样本”。这位女村官,有什么妙计和高招呢?怎么把一个众人“皱眉”的后进村,治理成了四方称羡的富裕村?《涧溪春晓》从多个视角给出了答案。

  写她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软硬两手。故事的主角高淑贞属于临危受命型,从别村来到了故事发生地三涧村,这时的三涧村村书记已经走马灯似地6年换了6任。班子软弱涣散,村庄脏乱不堪,违法乱纪不断,人心一盘散沙。村里歪风邪气种类繁多,有告黑状的,有存心找茬的,有暗中使绊子的。如果不愿得罪人,光想和稀泥,必将一事无成。书中写出了她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碰到问题不躲不绕的硬气和骨气。遇到“拦路虎”,她六亲不认,拿亲戚开刀,人家“杀鸡给猴看”,她来个“杀猴给鸡看”,一下了震住了一些图谋不正之人,不敢再出幺蛾子。原则问题寸步不让,枝节问题灵活机动,甚至妥协让步,当软则软,能伸能屈,分寸火候拿捏到位,也是她的一手。必要时,迂回侧击,先礼后兵,敲山震虎,使一些心术不正者孤掌难鸣,掀不起风浪。

  写她短处长用、别具一格的用人之道。书中写出了她如何人尽其才,变短处为长处,独到、有效、管用的用人观。昔日人见人嫌的混混儿,成了她的座上宾,有人不理解,说她用“歪苗”“收破烂儿”。她说,如果只盯着人的缺点,天下无可用之人,如果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到处是可用之人。“歪苗”及时扶正,也能长成大树。“破烂儿”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以变废为宝。她让爱挑拔的人管调解,让爱挑刺的人出点子,让爱挑事的人管监督,让爱打架的人管治安。有个年轻人,性子急,脾气倔,动辄吹胡子瞪眼,好用拳头说话,看上去一身毛病。但他为人正直,原则性强,于是,专门让他负责拆迁、清障等棘手事体。事实证明,此人用对了。她说,对有些人,你推一把,就是对手,你拉一把,就是朋友。



  写她德治、法治、礼治、贤治并用的唱念做打。需用法律出面解决的,她毫不含糊,干脆利落。农村里面,碰到最多的,还是村规民约,她让原本软绵绵的纸上规矩,立了起来,硬了起来。农村还不同于城市,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有些时候,道德的制约和口碑的评价,往往比制度更有约束力,于是让好人脸上有光彩,做了好事有好报,让心术不正的无处使,行为不端的遭人弃,在全村成为风气。村里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所以,打感情牌也是她的拿手戏。硬娘子也有柔情的一面,喜欢喝酒的,一起喝上几盅;喜欢喝茶的,送上几盒茶叶;节头节尾,自家出钱,火锅店里热乎热乎;家里有难的,当作自家事来办;有一次,她甚至壮起胆子,去帮村民抬运尸体。很多有棱有角的冷石头,就这样被她磨平捂热了。书中高淑贞的唱念做打,堪称农村德治、法治、礼治、贤治并用的活生生写照。

  在她的带领下,三涧村一步一步地由穷到富,由乱到治,成风化俗,欣欣向荣,成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鲜活“样本”。

  一部非虚构作品,写得比虚构作品还好看,情节进展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群众语言活色生香,说明作者对于现实人物及其场景的极强感知力、抓取力和表现力。在锦庚笔下的村官中,我们似能看到不少宁波优秀村干部的身影,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仰视的“小人物”,在一些不时被拍倒甚至被拍死的“蝇”们面前,他们的形象,何其高大!


农村风光摄影:掬曦


作者简介

李浙闽,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宁波日报社原社长。

大河奔流工作室
坚持文学性和原创性。不追新闻热点,不求轰动效应。说真正想说的话,写时过境迁仍然可读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