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虞洽卿,到包玉刚
——宁波人的大学梦(之二)
浙东笔记·《大潮初起·第十一章》之四十二
宁波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除了办学以外,还有创设奖学和助学金。
为宁波学子设立助学金,缘起于1922年宁波同乡留法勤工俭学生之请求补助其学费,宁波旅沪同乡会始开助学之先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宁波旅沪同乡会在上海设立的“四明奖学金”。
有一天,分管文教的陈守义副市长郑重其事地吩咐我:
安排一个时间,去采访一下中科院朱祖祥院士——解放前,宁波人曾经筹办四明大学,并设立了一个“四明奖学金”,帮助了很多宁波穷学生,朱院士就是其中一个。
凡是教育的事,这位副市长就异常的热心。他对我说,应该给这件事写篇文章。
我知道,其时陈副市长正在筹资设立“寒窗基金”,以资助每年考上了大学但读不起书的宁波贫穷学生。是“四明奖学金”启发了他的“寒窗基金”,还是“寒窗基金”勾起了历史的情愫?我不得而知。但我由衷敬佩这些热心公益的人,所幸的是这样的人宁波历代都有。
但是很不幸,在我们就要去拜访他之前,有天晚上朱祖祥院士散步时落水而逝。关于“四明奖学金”的线索扯断了。
四明奖学金受惠者,朱祖祥(1916年—1996年),中科院院士,土壤学家和农业教育家。
然而,在我后来采访宁波大学首任校长朱兆祥时,一个偶然的话题,无意中接上了“四明奖学金”的线索。
让人喜出望外的是,朱兆祥竟然也是“四明奖学金”的受惠者,他还找到了另外几个人。抱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朱校长还费心费力地为我找到了一些资料。
原来,在宁波大学开学典礼上,被邀请来参加盛典的宾客中,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宁波籍学者。人们在这个特别令人高兴的日子,从今天的宁波大学说到当年流产的四明大学,感慨良多。
虞洽卿故居天叙堂。
当年以海上闻人虞洽卿为首的旅沪同乡会,曾经在1934年发起创办四明大学,并曾到宁波东钱湖五星塘勘觅校址(呵呵,美丽的东钱湖两次错失机遇,不然,宁波人将拥有全世界最漂亮的大学),但终因抗战爆发和其他原因,可惜没有办成。但其同时设立的“四明大学奖学金”,亦即“四明奖学金”却资助了为数不少的四明学子。
究竟有多少人得到过这项奖学金,已经无法考证。事有凑巧,在宁大开幕那天在座的人中,居然就有三个:一个是中科院院士朱祖祥,一个是北大法律系教授龚祥瑞,还有一个就是宁波大学首任校长朱兆祥。因为三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祥”字,“祥”从示从羊,大家笑称“三阳(羊)开泰”。
四明奖学金受惠者,龚祥瑞(1911年-1996年),法学家、宪政学者,中国现代法学先驱之一,中国比较行政法学的奠基者,中国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的老师、中国政治学会发起人之一。
北大法律系77级师生在龚祥瑞教授家后花园合影(左起:陶景洲、魏定仁、姜明安、罗豪才、龚祥瑞、王绍光、陈兴良、李克强、王建平)
四明奖学金受惠者朱兆祥(1921年-2011年),力学家、教育家和科技事业活动家。宁波大学首任校长。
朱兆祥校长是个有心人,在他回北京不久,我就收到了他嘱咐宁大校办万彭军同志给我寄来了有关“四明奖学金”的资料。
资料引自解放前的《鄞县通志》,有奖学金章程和办法。我们今天再读一读这些难得的文献,颇有意义,兹收录如下:
本县虽久有筹设四明大学之议,然距实现犹远。今惟录四明大学奖学金委员会章程及四明大学奖学金办法于左:
四明大学奖学金委员会章程(民国二十三年)
一、本会依据四明大学筹备会第三次会议之决议设立之,定名为四明大学奖学金委员会。
二、本会委员以四明大学发起人及筹备员全体充任之,以筹备会之主任为本会之主任。
三、本委员会之职权如左:
甲、筹划奖学金之募集;
乙、议定奖学金之支配;
丙、稽核奖学金之收支;
丁、监督各组事务之进行;
四、本会为执行事务之便利与专职起见,设下列各组:
甲、财务组管理奖学金之收支事项。
乙、审核组审核申请奖学金者资格及调查领受奖学金者之学行等事项。
五、前条各组之人选由本会就同乡中有声望者公推任之;其组织及办事细则则由各组拟订,经本会议决行之。
六、凡捐助本会奖学金者均为本会赞助人,除在本大学及宁波旅沪同乡会勒碑纪念外,视其捐助之多寡,由本会分别呈请政府褒奖之。
七、奖学金办法由本会另订之。
八、本会每年于一月及七月各开常会一次,临时会无定期,均由主任召集之。
九、本章程由本委员会议决通过后施行,修改时亦同。
四明大学奖学金办法
一、四明大学在筹备期内为奖进甬籍优秀子弟研求高深学问起见,特将募集基金之一部拨充奖学金,依照本办法之规定办理之。
二、本奖学金以每年四百元为一额,每额领奖至多以四年为限(医科除外)。
三、奖学金无定额,每年或半年由奖学金委员会决定公布之。委员会之组织另以章程定之。
四、本委员会对于领受奖学金学科之选择,以下列标准为原则:
1.理科百分之二十;
2.工科百分之二十;
3.商科百分之二十;
4.农科百分之十;
5.医科百分之十;
6.法科百分之十;
7.文科百分之十。
五、领受本奖学金者须备具左列之条件:
甲、其籍贯为宁波者(宁波二字包括旧宁属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南田七县);
乙、曾在高级中学毕业而有升入大学资格者或现在国立大学、学院及已在本委员会指定之私立大学、学院肄业者或曾在上述大学毕业而有志升入研究院肄业者;
丙、体格健全品行端正而有相当之证明者;
丁、学科成绩优良者;
六、继续领受奖学金者须备具下列条件:
甲、上年度学科成绩平均在75分以上;
乙、操行端正而未染有恶习;
丙、平日除学科上所必需品外一律服用国货;
丁、体育成绩优良;
戊、确切遵守校规及本办法内之一切规定。
七、申请本奖学金者须填具下列书式送请本委员会审查:
甲、申请书;
乙、毕业学校证明书;
丙、毕业学科成绩单;
丁、学历报告表;
戊、籍贯调查表;
己、考入大学或研究院证明书;
庚、申请人最近二寸半身照片;
上项申请书及学历报告表籍贯调查表格式附后。
八、申请奖学金者经本委员会审查及格后,即得具领奖学金。
九、具领奖学金时须由本人填具志愿书并由本委员会同意之保证人填具保证书送请本委员会存查。
上项志愿书及保证书格式附后。
十、凡有领受本奖学金之资格而因家境富裕自愿退让者由本委员会给予名誉状。
十一、本奖学金每年分二期发给,上下学期各二百元。
十二、领受奖学金者有下列条款之一时,即由本委员会取消或暂停其奖学金:
甲、不将学校成绩单送请本委员会审查者;
乙、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者;
丙、领有他种补助费或奖学金者;
十三、领受奖学金者有下列条款之一时,除由本委员会取消其奖学金外,并得向之追偿已发之奖学金。本人无力缴纳时,得向保证人追偿之:
甲、中途无故退学者;
乙、擅自改变所指定之专修学科者;
十四、领受奖学金者于学业完成后,须将所就职业及通讯处随时报告本委员会并于五年之内负有担任一额四年奖学金之义务,但不限定自捐或转募。
十五、本办法由委员会决议通过后施行,修改时亦同。
读罢这两个“章程”和“办法”,令人浮想联翩。
宁波人向以生意场上的精明而闻名,总以为商人重利而轻义,但这两个“章程”和“办法”所表现出的甬商前辈深明大义、远见卓识不得不令人折服。
其中,一条一款构思之绵密,制订之周详,领受奖学金学科之分配,获领奖学金者条件之规定(甚至将“一律服用国货”列为必备条件之一),以及考虑到对自愿转让者的褒奖,对领受奖学金者毕业后所承担之义务和对违犯者之取消奖学金,规定得丝丝入扣,合情合理,堪称典范。
“四明乡谊最重,轻财乐施,不遗余力,古有义乡之称……‘损有余,益不足’,此风俗之所以美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创始人张其昀说,“四明自宋以来,禀大儒之遗教,急公好义之风,至今未泯”。
除了上述“四明大学奖学金”外,抗战期间,旅沪同乡会又鉴于同乡失学子弟众多,又设置贷学金,计分大、中、小学三组,经考试合格,由该会负担其学杂费。此项贷学金,从1942年春季起至1947年1月上期止,先后10期,计受补助学生总数为886人,而该会设置的中、小学中的免费生、减费生尚不计入在内。
此外,还有众多以个人名义设置奖学金的宁波人。如“金子大王”王伯元设置的“王伯元奖学金”,凡家境清寒、成绩优良、有志升大学者,不论其为宁属何邑人,经审查合格,即予全部学费,至大学期满为止,初以20名为限,后增至三倍以上。厉树雄为纪念其父厉虞卿,亦有“虞卿奖学金”之设置,专助宁波各中学优秀生。还有秦润卿设立的“抹云教育基金委员会”,对品学兼优者提供奖学金,资助其上中学和大学。
虞洽卿等筹办四明大学、开设四明奖学金,光前裕后;其后包玉刚、王宽诚相继出巨资创办奖学金、设立教育基金,继往开来——四明乡风,如春风夏雨代代相传。
蒋中正为天叙堂题匾。
诚然,能得到“四明奖学金”帮助的宁波人毕竟是凤毛麟角,真正解决问题,是在宁波大地上实现“四明大学”的梦想。这个无数宁波人的愿望终于由包玉刚完成了。从夭折的四明大学到宁波大学终于成为现实,期间跨越了半个世纪。
关于包玉刚创办宁波大学的事,前文已叙述很多,此处不再赘述。我想强调的是,从虞洽卿到包玉刚,兴办故乡的大学心愿,是一脉相承的。
下一篇:
寻访朱兆祥——宁波人的大学梦之三
王耀成
王耀成,笔名旅人蕉、非庸。浙江金华人。1967年毕业于金华一中,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总政治部《解放军文艺》杂志编辑;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创作员、创作组负责人,东海舰队政治部宣传部正团职文化科长,退役海军上校。1989年转业后,历任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市作协副主席,浙江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宁波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政协特邀委员。
1971年起从事文学创作,著有《柿子红了》《When the Persimmos Were Ripe》《农民的创世纪》《陈中伟传》《Dr. Zhongwei Chen: A Life of Accomplishment, Dedication, and Bravery》《大潮初起》《石库门的主人》《女船王》(合作)等小说、散文、纪实文学作品10余部。
1993年起从事“宁波帮”研究与“宁波帮”题材文学写作,著有《赵安中传》《王宽诚传》《蔚蓝的航程——走向海洋的宁波帮》《宁波顾氏家族(传记篇)》《商行四海》《甬商散论》《蔚蓝航程》《甬商列传》等10余部;宁波帮题材电视与戏剧作品多部;并主编《海外宁波人研究》《宁波籍港澳台和海外人物录》《甬商书系》《百年风华》等。资深“宁波帮”研究专家,当代“宁波帮”研究开拓者之一。
(综合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浙商卷》之本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