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宁波大学。(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众人拾柴火焰高,
“宁波帮”共圆大学梦
浙东笔记·《大潮初起·第十一章》之四十五
在经过一段时间沉寂之后,宁波大学重现生机。
首先是包氏家族对宁波大学的发展一如既往地予以关心和支持。
1994年,包陪庆、陪容、陪丽、陪慧四姐妹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建造宁大5号教学楼。
1995年为加快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包陪庆在世界著名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设立奖学金,用于宁波大学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并促成两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
1998年4月,包玉刚的胞兄包玉书与包氏姐妹再次捐资420万元人民币,助建宁波大学4号教学楼。
至此包氏家族捐资助建的6幢教学楼,已成为宁波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包玉书、包玉刚兄妹等在镇海故园留影。
包玉刚的四个女儿:陪庆、陪容、陪丽、陪慧共同捐资的宁大五号教学楼举行奠基典礼。
继包玉刚和他的后人,海外宁波人捐建的一幢幢新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黄陈月莉行政楼”、宁大医学院“至真”“至美”“至善”三楼、“曹光彪科技楼”、“宗瑞航海楼”、“李达三外语楼”、“锦绣学生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魏绍相馆”、“魏绍相海洋天象馆”、“应虞房医疗中心”、“安中大楼”……
迈步宁大校园,犹如走进宁波帮建筑博物馆,仿佛一页一页翻阅宁波帮爱国爱乡史。
正是在包玉刚的带动下,邵逸夫、包玉书、曹光彪、李达三、赵安中、汤于翰、顾国华、包陪庆、朱英龙等宁波帮人士,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给予了大量捐助和支持。20多年来,共有60多位宁波帮人士捐资近4亿元人民币,众星捧月一般地建起一座崭新的大学。
吴心平校长说得好:“不是一个海外宁波人而是一批‘宁波帮’在关心宁大,不是一代‘宁波帮’,而是一代一代的‘宁波帮’在关心宁大。”
包氏家族捐建的龙赛理科楼、包玉书科学楼。
邵逸夫捐建的教学楼、图书馆 艺术楼、职教楼。
曹氏家族捐建的曹光彪科技楼、曹光彪信息楼。
朱绣山家族捐建的锦绣活动中心、绣山工程楼。
李达三家族捐建的李达三外语楼、叶耀珍楼。
黄庆苗家族捐建的黄陈月莉楼、黄庆苗楼。
顾国华家族捐建的宗瑞航海楼。
魏绍相家族捐建的魏绍相海洋天象馆。
范思禹家族捐建的范桂馥教工活动中心、思禹建筑工程楼。
严信才家族捐建的严信才楼。
王明康家族捐建的王长来楼、王明康楼。
难能可贵的是,海外宁波帮不仅竭力帮助宁大的硬件建设,而且同样关注软件建设。
李达三讲座教授聘任仪式。
早在创办之初,包玉刚就曾与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商讨,如何加强英国大学与宁波大学之间的合作事宜。
1986年宁大开学典礼上,包玉刚请来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特使、教育次大臣华尔登。此后包玉刚牵线搭桥,在1987年10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与宁波大学正式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这是宁波大学创办以来对外建立的第一个姐妹院校。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至理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赵安中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深黯此理,他是既为宁大盖大楼,也为宁大请“大师”。
设立“杏琴园教育基金”,实施“荣华学者奖励计划”,便是赵安中深谋远虑的举措。
1998年下半年,赵安中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多次与原宁大校长吴心平、香港宁兴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卢良宝谈起,想在宁大成立一个基金会,主要目的为宁大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这一年他已经80周岁了,他总是力图把今后的事情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1999年4月22日,由赵安中先期捐款1000万元的“杏琴园教育基金”正式创立,并组成了“杏琴园教育基金会董会”,由赵亨文、卢良宝、吴心平、张钧澄等5人组成,会董会委任赵亨文为会长,同时请赵安中担任永远名誉会长。其时吴心平已经从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张钧澄就任宁大第四任校长,会董会就聘请吴心平和卢良宝主持日常工作。不久聂秋华任宁大第六任校长,于是增聘他为会董。
赵安中在宁波大学。
虽然宁波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宁波籍两院院士数量之多冠盖华夏,但在1999年之前却没有一个在故乡工作。
如前所述,朱兆祥物色的第一任宁大校长就是一位宁波籍院士,可惜功败垂成。这多多少少是宁波人的心头之憾,也是赵安中和许多宁波帮人士的心头之憾。
1999年3月,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所长严陆光院士即将退下来,身为中科院院长的宁波人路甬祥在“第一时间”推荐严陆光出任宁波大学校长。
严陆光祖籍浙江东阳,是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院士之子。严氏父子是一对有名的“父子院士”。
1999年6月,严陆光应邀到宁波考察。在宁波大学,他意外地看到了父亲严济慈在1986年5月11日亲临初创时期的宁波大学留下的题词:“培育英才,后来居上。”
严陆光受其父亲影响很深,对家乡也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从大一点的范围讲,宁波也是严陆光的故乡,出任宁波大学校长也算是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于是,在路甬祥院长的郑重推荐下,省市领导盛情邀请,终于促成了1999年10月18日严陆光就任宁波大学历史上第五任校长,也使宁波终于有了第一位在本地工作的浙籍院士。
院士不只是一面旗帜,而是一种标高,一种风范。严陆光担任宁大校长,虽然并不是全职,但赵安中十分欣喜,毕竟,宁大总算有了一个“共享院士”。
严陆光院士。
2000年3月初,宁大常务副校长聂秋华随宁波市的领导到北京参加中科院与宁波市科技合作洽谈会。在会上,中科院原秘书长、中科院与地方协作委员会副主任竺玄提出,是否可以用选派院士兼任宁波大学相关学院院长的方式来支持宁波大学,这个提议得到双方的一致赞同。严陆光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赶紧和娘家中科院联系。
在路甬祥和竺玄的大力举荐与促成下,严陆光身入宝山不空回,宁大又先后聘得3位共享院士——薛永祺院士、沈文庆院士、洪国藩院士分别兼任信息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的院长——后来又增加了2位:章梓雄院士、丁德文院士。这样一来,后起之秀的宁波大学一下子拥有了6位院士。
院士们回到故乡工作,赵安中异常高兴,第一次见到宁波大学新任校长严陆光,便弯下他一米八的高大身躯深深地深深地鞠下一躬,又伸出一个大拇指,毕恭毕敬地说:
“你比我高了7级啊!”
一座皆惊。
严陆光脸上挂着笑,却不解其意,也不知如何答话。
“你是院士,我是小学生。”赵安中依然一脸肃穆,扳着手指头说,“你看噢,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院士,不是相差7级吗?”
他把话题一转,幽默地说:“不过你和我侄子赵亨利做过同事,我是他的叔叔,辈分我比你高了一辈。”
众人皆笑,原来老先生算的是这样一笔账呀!
玩笑归玩笑,赵安中的言外之意却是认真的,也是由衷的:“宁波大学对你这位院士校长寄于厚望啊!”
宁波大学要发展,引进并留住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至关重要。
2000年6月,“杏琴园教育基金”有了第一期财务回报。怎样用好这笔回报的资金?赵安中首先想到了宁大以共享院士为首的师资队伍,于是决定在宁大实施一个奖励学者的计划——“宁波大学荣华学者奖励计划”。这个名字,既蕴涵了赵安中以毕生精力所创办的荣华纺织有限公司之名,也表达了老先生倾力于科教兴国事业、以期中华之繁荣的心愿。
“荣华学者奖励计划”,奖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中取得显著成绩,获聘宁波大学特、一、二级岗位的教学、科研人员。奖项分特级奖和一级奖,每年分别奖励人民币8万和6万,从2000年起开始实施,每年10月颁奖。只要走得动,赵安中总是赶到宁波亲自颁奖。
“荣华学者奖励计划”至今已实施8届。2007年11月11日宁大隆重举行第八届颁奖典礼时,赵安中已在一周前逝世。人们分外缅怀他老人家的高尚情怀,赞颂为宁大作出的贡献。
荣华学者奖励计划颁奖典礼。
“一花引来百花开”,严陆光带了头,如今的宁波已经拥有了8位院士校长:除了宁大的5位,还有——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贺贤土,万里学院院长石钟慈。至于担任宁波和所属县区“高参”的,那就更多了。
2002年以后,宁大发展中的又一件大事牵动着海外宁波帮的心,那就是宁大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继1998年宁波大学获得了硕士授予权,并陆续拥有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后,即雄心勃勃地开始了“申博”的努力。
2002年初,宁大的“申博”获得了浙江省学位委员会的通过,并被浙江省政府因为侨资的背景,作为“特例”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申报。
但是,遇到了困难。原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一所大学必须在培养硕士研究生满八届才可以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资格。根据这个规定,宁大很可能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拒之门外。
消息传到香港,立刻引起了邵逸夫、李达三、曹光彪、赵安中、汤于翰、陈廷骅、马临等众多乡长到的关切,他们联名上书,并得到香港苏浙同乡会、上海总会、宁波旅港同乡会、香港甬港联谊会众位会长的支持,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援手。
此外,还有一个人也在留心这各种机会,寻找“申博”的突破口,他就是香港泰昌祥集团董事长、宁波旅港同乡会会长顾国华。
顾国华。
机会属于有心人。2003年1月18日,“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开馆,顾国华作为“舅家门”出席开馆仪式。就在典礼上,外甥董建华介绍他认识了同为出席嘉宾的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两个人就在会上交谈起来,顾国华主动地向部长一再介绍家乡的宁波大学。这叫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开馆典礼4天后,顾国华决定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向章新胜副部长求援。2003年1月22日,顾国华郑重地致函章副部长,恳切地为宁大陈情,他在函中写道: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敝已故姐夫董浩云先生之“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开馆典礼仪式上,蒙敝甥董建华先生介绍,有幸结识阁下……是日,在交谈中曾涉及本港本乡先贤包玉刚先生发起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近年来,蒙本港众多乡亲的共同关心,共襄此举,吾本人也助建了一所宁大海运学院,以培养国际海运人材。学校院系设立,教学设施,日趋完备。
该校蒙贵部,及当地政府的共向关心,大力支持,校方的积极努力,发展迅猛,水平大有提高,名声日噪,已为吾浙江省之重点大学。宁波近年来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多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均列全国前茅,去年全市GDP已达1500.3亿元,合人均达3,331美元多,而经济建设之进步端赖教育,尤需高素质人才,故本港本会诸乡贤均对宁大寄予厚望。欣悉宁大已获浙江学位委员会同意,作为侨资大学之特殊情况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报博士授予单位,颇为高兴。然不免有所担忧,毕竟此事刚有眉目,尚要提携、关照。
故今代表旅港众乡亲,特向阁下建言,恳请你能在百忙之中关心促成此事。若宁波大学能授予博士学位,此为全体海外宁波人之所期盼,定将令吾辈为之欢欣鼓舞。日月如梭,时不我待,诚盼我等有生之年,能多为家乡做点事、尽点力,看到家乡发生更多的变化。
2003年3月17日,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丁雨秋女士复函顾国华:
关于此次宁波大学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之事,受章副部长委托,我已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有关人士进行了沟通。考虑到学校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年来宁波旅港同乡会给予宁波大学巨大的关心与支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已经接受了宁波大学的申请,现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申请材料进行评审。
由于顾国华和香港宁波帮的努力,终于促成了国务院学位办同意浙江省的推荐,接受了申请,使宁大的“申博”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消息传来,全校上下倍感振奋。
但事情至此,只是国务院学位办接受了申请,真要到批下来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果然,到2006年宁波大学20周年校庆的时候,“申博”之是仍无下文。
为此,前来出席宁大校庆的包玉刚长女包陪庆很着急,找到葛洪升,请老书记出面做工作。葛洪升就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贾庆林,一封写给曾庆红……2007年6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终于正式批准了宁波大学的博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学科点: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和水产养殖等3个学科专业被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批准从2007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至此,宁波从没有大学到有了大学;从第一批招生280名学生到几年后的万人大学;从只有本科生的大学,到从学士、硕士、博士齐全。海内外的宁波人,用20余年的时间,圆满地实现了百年老梦!
走笔至此,宁波帮的大学梦已圆,文章应该告一段落了。
但我还要补上一笔:在包玉刚首倡宁波大学稍后,还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宁波帮也卖了台湾的企业,带着一大笔资金要在他的故乡慈城创办“四明大学”,这个人就是应昌期先生。
可惜,国家主管部门回复说,宁波已有宁波大学,没批。否则的话,在今日的宁波也许会呈现“宁波大学”和“四明大学”双峰并秀的动人景象。
不过应昌期最终还是把这笔巨款用在故乡的土地上——他先后在宁波投资1亿多美元创办企业,并同时捐建了中学和小学。
镇海人虞仁荣捐资创建的宁波东方理工校园全景。
下一篇:
第十二章,宁波人的大学梦(下)
王耀成
王耀成,笔名旅人蕉、非庸。浙江金华人。1967年毕业于金华一中,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总政治部《解放军文艺》杂志编辑;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创作员、创作组负责人,东海舰队政治部宣传部正团职文化科长,退役海军上校。1989年转业后,历任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市作协副主席,浙江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宁波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政协特邀委员。
1971年起从事文学创作,著有《柿子红了》《When the Persimmos Were Ripe》《农民的创世纪》《陈中伟传》《Dr. Zhongwei Chen: A Life of Accomplishment, Dedication, and Bravery》《大潮初起》《石库门的主人》《女船王》(合作)等小说、散文、纪实文学作品10余部。
1993年起从事“宁波帮”研究与“宁波帮”题材文学写作,著有《赵安中传》《王宽诚传》《蔚蓝的航程——走向海洋的宁波帮》《宁波顾氏家族(传记篇)》《商行四海》《甬商散论》《蔚蓝航程》《甬商列传》等10余部;宁波帮题材电视与戏剧作品多部;并主编《海外宁波人研究》《宁波籍港澳台和海外人物录》《甬商书系》《百年风华》等。资深“宁波帮”研究专家,当代“宁波帮”研究开拓者之一。
(综合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浙商卷》之本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