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剑经》指南篇

百科   2025-01-06 14:22   广东  

新年快乐

NEW YEAR

2025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将开启新的篇章,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优质内容与服务。在此,由衷感谢一直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武友,武宗祝大家:身若游龙康,虎步迈前程;财如巨浪涌,功业马到成;儿孙平安孝,满堂笑开颜!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经 通文武理略·成一代宗擘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剑术有五大不动原则。当对手的兵器过高、过低、偏左、偏右或是虚晃一招时,自己的剑都不应轻易移动。若非得已,即对方兵器已逼近防御范围,才应以防护招式应对,但攻击招式不可随意发出。若对方兵器处于似伸非伸、似屈非屈的状态,也需格外留心,最好等对方再动作后再作反应,这便是手眼明察秋毫的体现。


剑术的精妙在于分寸之力的掌握,力量集中在剑尖与握剑之手,并非大幅挥舞,而是依靠肩部和手腕的灵活运用。灵活则能应对突袭,敏捷则动作轻巧准确,柔韧则能随对方动作曲折变化。一旦对方进入攻击范围,便难以逃脱。刚劲则能抵御猛攻,但需懂得取舍之法,既不贪婪也不呆板。根据距离远近调整策略,刚劲用在对方发力之前,柔韧则用在对方发力之后。

“跟”是指步法身式的配合,随着对方的兵器刚柔、速度、正奇、横斜、高低起伏的变化而灵活应对。“跃”可以化解混乱,防御危险;“伏”可以引诱对方,从而取胜;“诈”则是通过七情的变化来迷惑对方,使其手足无措;而“提防”则是时刻保持警惕,小心防范对方的突变,切勿贪婪冒进。

后附诗云:

剑活灵稳准又刚,分寸之间心自明。
远近高低前后变,跟随跃伏诈提防。

【阐释】

本篇名为“指南篇”,所论述的是修炼剑术至实战应用的准则、过程的方向和道路。内容精炼且丰富,下面按要点分别阐释。

在“戒律二十条”中的第十二条提到“剑莫轻动”。而在指南篇的开篇就阐明了“剑莫轻动”在实战对抗中的要领。无论是赤手空拳还是持械搏斗,都不应轻举妄动,否则容易暴露破绽,给对手可乘之机,这是导致失败的原因。因此,具体指出了“五不动”的内容:

当对手的兵器过高、过低、偏左、偏右或是虚点时,自己的剑不应移动。否则容易暴露破绽,被对方利用。虽然剑不动,但自己已做好蓄势待发的准备。为何剑不动?因为对方的兵器尚未进入自己的防御范围,所以静待时机,使对方摸不清自己的意图,这是不暴露破绽的上策。就像在徒手搏斗中有“引手”之法,即虚晃一招,引诱对方出招。如果对方把“引手”当作实招,急忙应对,就会落入对方的圈套而失败。所以应对“引手”的方法,自己以不动为上策。

那么,是否在所有“高、低、左、右、虚点”的情况下都不动呢?否!如果不得已,即对方的兵器已进入自己的防御范围,不防御就容易遭到袭击,这时也要动。如何动?应以防护招式应对,攻击招式不可随意发出。因为对方距离自己尚远,且其出招并非实取,只是虚惊一场,所以时机尚不成熟,不能以实取招式攻击。

即使是防护招式,其力度也应适可而止,既不过老也不过嫩。招式过老则不易转换变化,可能被对方利用;招式过嫩则起不到防护作用,让对方逼近。此外,兵器的使用也有“老、嫩”之分,需注意。用根节为老,用梢节为嫩,以兵器中部为恰当。拳法也是如此,用手梢节为嫩,用肩根节为老,用肘中节为恰当。变化在中,此意也。但要知道,并非“老、嫩”不可取用。通常初学者出招用势倾向于“老”的多,中后期高手出招用势“嫩”的多。然而,在理法中论之,初学者用之“老”,其中也可分出“老”与“嫩”;中后期高手用之“嫩”,其中也可分出“老”与“嫩”。这是两仪生四象的法则,具体分析施招用势的“老、嫩”。以此观念方能充分理解“老”与“嫩”的方方面面。如能将施招用势中的“老”与“嫩”运用得恰如其分,则能在攻防中做到当老则老,当嫩则嫩,老嫩无不可制胜,则攻防功夫几达中和之妙境。以此“老嫩”的观念、法则来理解、运用,凡两两相对的拳术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故知“老、嫩”无弊,皆在人之运用。

招不妄发。但何时发招?如对方兵器似伸非伸,似屈非屈,也需留心。如何留心?即对方伸则我引之,对方屈则我粘而逼之;顺从以进退,试探对方虚实,适时以进退可四两拨千斤;逆力以揭献可借力击之。这便是“再动为妙”的内涵,即“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在借法”的精义。如此行招用势便是手眼明察秋毫。实乃神、气、形清明灵光的功夫,正是“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原委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的无为无不为之真功夫。

然而,之所以能如此,只因用剑的施招用势有“分寸”之力,只在“剑尖”与“掌握”之中。根据本经“详解剑力”条目所述:剑有分力、毫力、厘力,无尺寸力。其解释为:“缠绵为厘力,拖贴为毫力,钩点问献为分力。”其中,缠绵、拖贴、毫力、钩点问献是方法;厘力、毫力、分力是尺寸力度的名称。但重在“尺寸”之长短,非在力度上言之。如在“使手力量”条目中说:“有一摆出三尖之说,腰脚头三合之力”便是一个例证。然而,用势的“分、寸、毫、厘”是长度单位,但由于动度的长短,所形成的攻防势之力度便有了变化。为了区别用势力度的变化,只能用长度单位来修饰借喻,故有“分力、寸力、毫力、厘力”等手战之道中的“术语”。针对这种术语的性质,应细致区别,给予理解,方能致用。否则,会误入歧途而不得其中精髓妙义。而根据传统手战之道的习惯解释,动度尺寸越短,功夫艺境越高,效果越妙。依序为“寸、分、毫、厘”。谚云:“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便是对动度尺寸长短的论述。

而关于“无尺寸力”的解释,就像太极拳中的“掤劲”,掤劲如弹簧,不松不紧,不刚不柔,始终如一,故无尺寸限制,可任意随对方动变,称为“无尺寸力”。关于这一点,后面经文还有很多论力之说法,通观之后,读者心中自然会明白,故这里不必再述。

所以说,“致招防护”、“招不妄发”的防护招式并非大摇大摆的方法,而是肩、腕的灵活运用,分寸掌握得好,力度斟酌得妙,故曰:手眼睛明也。

灵活则能应付突然袭击,变化无滞无碍;敏捷则轻巧准确,分寸、力度恰到妙处;柔弱无骨自然能随对方屈伸而圆转变换,移形换影方能至极佳艺境。故对方一入我圈内便难逃失败的后果。只因引其使进,其不敢不进;其进之适位,猝然刚发,其因猝发不能变化,自然败矣!此乃“以柔用刚”之妙法。便是诀言:“虚拢诱诈,只在一转,此地最光明”的精义。

刚劲则能抵御猛攻,是说在柔行气中的刚落点之势的刚发。然而,运用刚发需明白取舍之法,取顺随法则中的顺随以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巧,和逆力以揭献的借力打人之妙。只有取此巧妙两法,方可制人而不被人制。要舍掉顶、扁、丢、抗四病,才能真正达到“以柔用刚”的柔能克刚、刚以御猛的全胜艺境。只有取舍得法,才能致中和虚灵妙境,不贪不痴,唯道是从,积习而成的道境攻防功夫。

前面详细阐述了施招用势的“准、稳、度”的方方面面。下面再谈“跟”的方法问题。拳诀云:“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是说施招用势应招招相连,势势相随,出招用势如长河滔滔不绝。上手势就是下手势的预备势,不另预备。因为从施招用式讲,就有一手破八势、八手破一招的变化之用。故“跟”法是施招用势的根本方法之一。然而,攻防的施招用势能招招变换,势势相连,滔滔不绝,关键在于“远近相宜”。即远有远法,近有近法,远近皆能施展招势,方能做到“刚在他力前的借力打人,柔在他力后的四两拨千斤”。这里充分体现了“跟”“随”的方法之精髓妙义。

跟随,即紧随对方步伐身形,行动自如,变化随心,与对方保持适当距离,既不远离也不紧贴,通过倾听观察以探知其虚实,找准时机趁机出击,这是跟随法的奥妙所在。此亦是“以柔克刚”攻防技巧中的一种实施方法。

顺应,即根据对手所持器械的刚柔、速度的快慢,以及动作的奇正、横斜、高低、起伏等变化来应对。即“对方刚猛我则以柔化之,对方柔顺我则以刚逼之;对方急躁我则迅速应对,对方迟缓我则从容跟随;以正规方法应对,出奇招制胜;以横向动作破解直线攻击,以直线动作破解横向攻击;对方从高处攻来我从低处防守反击,对方从低处攻来我从高处防守反击”。这是顺应法的巧妙之处,同样也是“以柔克刚”的取胜之道。

前辈们将“跟随”二字拆分细述,阐述得极为精细详尽。实际上,这是对施招用势四法“准、稳、度、跟”中“跟”法的深入解释。上述所论的指南内容,充分强调了施招用势的“稳、准、度、跟”四法的具体内容。

接下来又具体指出了对敌争斗的常用方法。

跳跃,是解脱混乱、防范危险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跃”。这个“跃”字充分体现了“超脱困境,不受常规束缚”的应对突变的良策。面对乱敌当前,不可盲目混战,跳出战圈之外,不与众敌纠缠,可先将众敌中的当前者击败,用此法可连续击伤多名敌人,使敌人惊恐不敢靠近。这是“跃”字的奥妙。或者面对强敌,施招用势时突然陷入危险境地,跃起飞出,暂时保护自己,再与敌交战,这是“危急时刻随机应变”的良法。这是“跃”字的巧妙之处。有了这个“跃”字的巧妙运用,既可以应对群敌混战,也可以与强敌持久战,是保护自己不失的良法。因此前辈指明“跃”可以解脱混乱、防范危险。能明白“跃”字之用的人,不是鲁莽无知之人,而是精通攻防之道的人。因为他们能审时度势、揣摩战机,所以不会置身于危险混乱之中,这也是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谋求胜利的良法。这是善战者所能做到的。也是本文所阐明的“抓住机会进攻,没有机会就撤退”的宗旨中的特定撤退方法。所谓特定撤退方法,就是指在处于混乱和危险时刻的“跃”。只有能忍辱负重的人才能做到。

潜伏,可以引诱敌人以取胜。即隐藏等待行动的时机和态势,也就是“埋伏”的意思。前文虽然讲到“猫伏的窈窕姿态”,是借猫伏身伺机扑鼠的形状,多说的是外形的表象。其实蕴含着内在的“埋伏”机制。可以引诱敌人以取胜,就说明了埋伏机制的作用。以内气、外形的协调一致的“劲力反蓄”“阴阳逆转”的具体方法来说,就是内外双控的埋伏机制。拳论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灵活;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迅速”,讲的就是自身内部的“埋伏”机制。本文所说的“以动静相互为根基,阴阳交替神奇地发挥作用”,就是对“埋伏机制”的论述。“埋伏”机制的运用,以“引诱”之法最为恰当,敌人落入此埋伏之内,或者顺从以进退的四两拨千斤;或者逆力以借力打力,都可以制胜。而埋伏之说,是两仪相对的精妙之义,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等等,都是“埋伏”的论述。所以“伏”字不单指外形的状态而言,而是内外埋伏机制的立论,能明白这个意义,掌握并运用它,就能成为攻防制胜的高手。

诈术,即通过七情的变化来展示假象,使对方手足无措。战争讲究诈术,拳术攻防之道也讲究诈术。战争不厌诈,徒手搏斗之道也不厌诈。这正是老子所说的:“国家的利器,不可以轻易展示给人看”的精妙含义。如何战胜对手,不能让对手知道。不让对手知道的方法,就是诈术。即用假象混淆真相。以假的形象欺骗对手,兵法中的“兵必示形”,拳法中的“拳必示形”,都是诈术的方法。然而传统徒手搏斗之道的“诈术”内容,都不出孙子所论述的:“战争,是诡诈之道。因此,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要向近处却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却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敌人混乱就趁机攻取他,敌人坚实就要防备他,敌人强大就要避开他,敌人急躁就要扰乱他,敌人卑怯就要骄纵他,敌人安逸就要劳顿他,敌人团结就要离间他。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不可先传泄于人。”这些内容,值得仔细琢磨。

其言:“诈术即通过七情的变化来展示假象”,的说法,即在运用诈术时,要根据对方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感的好恶,适时地展示假象给对方,才能以假乱真,使对方手足无措而背离常态,自然就可以击败他。这绝非单纯的心理战,必须有真功夫在身才能“用假如真”地诱骗对手上当,使其无法应对而落败。

提防,即提高警惕布置防控,加强防护措施,未交手时如此,交手后的变化过程中也如此。提高警惕防护是多加一份小心,才能审时度势头脑清醒,大胆施招用手才能稳健准确灵活。防,是防范敌人突然变化。只有自己施招用手时外形守住边界,内劲有分寸,我守住我的地盘,静待敌人行动,在行动中保持冷静,不贪婪才能做得最好。这是“防患于未然”的治理未乱之思想境界,在传统徒手搏斗之道中的具体应用。关于《指南篇》的全部内容,前辈用后面的诗:

活灵稳准柔且刚,分寸清明取舍当。
远近高低与前后,跟随跃伏诈提防。

很精练地做了全部内容的总结。点明了重点之精髓,应逐字去理解、领会,直至运用熟练。由于文中已经阐释了,所以诗中内容不再阐释,读者已经明白了。但要知道“灵而稳准柔而刚”一句,是说只有懂得“以柔克刚”之攻防技术方法的人,才具备攻防招式变化的“灵、稳、准”的核心内容,才是制胜的真功夫。这才是“指南篇”的精髓之处。


经·往期精选

7 July 2018



武宗·旗下公众号


武宗·交流群大全

微信群-扫码进入

QQ群-QQ扫码进入




武宗·短视频


视 频 号

快手号:ikunfing

抖音号:ikunfing

关注我们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展现传统武术国粹的魅力,同时传承和发扬武术(武品、武技、武功)的实用价值。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欢迎您的加入~


2025


Read the original text and discover more

“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 ~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