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剑经》习武戒律二十条

百科   2025-01-07 06:00   广东  

新年快乐

NEW YEAR

2025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将开启新的篇章,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优质内容与服务。在此,由衷感谢一直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武友,武宗祝大家:身若游龙康,虎步迈前程;财如巨浪涌,功业马到成;儿孙平安孝,满堂笑开颜!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经 通文武理略·成一代宗擘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面色从容,动作舒展自然,行事小心谨慎,取舍之间分明有序,身形曲折而剑势刚直,精神高度集中,动作转换清灵,步法灵活稳健,心态平和,力量贯穿全身,进退有章法,剑不轻易出动,闪躲展开轻盈灵活,变化多端,随机应变,观察对方的神态和形势,对来势要仔细审察,预先判断敌意,后手不离胸前,观察地形的险峻与平坦、宽敞与狭窄。


阐释:

传统手战之道门派众多,拳法种类数不胜数。然而,各门派、拳种都有共同的门规戒律。研读这些门规戒律,无非都是倡导弃恶扬善、奉公律己、孝行天下的内容,这是门规戒律的首要内容。然而,“戒律二十条”却打破了这些常规框框,将手战功夫的修炼、建体、至用作为习武须知的门规戒律的首条内容。由此可见,毕云龙先生在传道、授艺时,非常注重手战之道的实战功夫和艺境的实用性。若没有手战之道的实战功夫和艺境,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戒律二十条”的鲜明特点,也是其别具一格的见解。

此外,在“戒律二十条”及其他戒律条目中,毕氏并未提及《浑元剑经》属于哪个门派或宗派。因此可以推断,《浑元剑经》是传统手战之道中的无门无派之作,并未落入现有的门派之说中。所以,现存各门派、拳种的修炼者都可以参照学习。这是《浑元剑经》的独特之处之一。

接下来,我们根据戒律二十条的内容,逐条阐释其中所含的精义。

原文:面不改色,舒展自如

阐释:

这正是行家不忙、镇静自如的表现,应变无常,攻防有法,进退有序,接应变换得心应手。因此,善于战斗的人不在于年少,善于防守的人不在于力小。胜利在于得威,失败在于失气。实力强则斗,实力弱则走;旺盛则强大,衰败则败北。将领必须具备独到的见解和认知。独到的见解,就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独到的认知,就是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叫做明;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叫做神。神明的人,是先天就具备胜利条件的人。这样的人,防守时无法被攻破,与其战斗则无法战胜,其攻击也无法被防守。这就是虚实之道。因此,内心神明,面色和颜,具有泰山崩于面前而心不惊、身处悬崖边而色不改的胆识,这是真正攻防功夫的体现,岂是那些故作神头鬼脸的无艺之徒所能比拟的。

拳法的气势有虚实之分,就像光明之后必然有黑暗一样。所以,胜利的军队并非总是实力强大,失败的军队也并非总是实力弱小。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充实自己的气势,以等待敌人的虚弱;不善于用兵的人则会让自己的气势虚弱,以等待敌人的强大。因此,虚实之气是拳法的宝贵之处,能够明白这种气势的虚实,那么攻防拳势就能接应变换、舒展自如,变化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的真谛就能得以掌握。

这就是说,手战之道如果能够内心神明,那么应对外在的攻防拳势就会舒展自如,时时处处都能得机得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内心良知明察,外在顺化良能,内知外能,因此无败。

原文:小心谨慎,取舍分明

阐释: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要达到神明的艺境,并非易事,但也并非难事。关键是一个人从开始修炼的时候,就要小心谨慎,知道选择文练法而舍弃糊涂练法、武练法、横练法。小心谨慎,就是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即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天道而行,这样就必然能够进入修炼的坦途,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神明的艺境。这是积善通达造化的捷径。能够如此做到的人,就是小心谨慎的人。这是就修炼而言。

在实战运用中,也应该小心谨慎地战斗,即坚守自己的阵地,伺机待势而动。这正是“小心无大错”的意思。因为小心就能周全而全面,自然能够察觉细微之处而杜绝隐患。

从修炼的角度来说,应该选择意气为君、骨肉为臣的尚德不尚力的文练法来修养自己,舍弃不明理法的糊涂练法、筋努骨突尚力任气的武练法以及戕贼身体的横练法。这就是修炼的取舍分明。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应该选择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让为主、不让为辅的方法来运用。遵循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尚德不尚力、无争为争的准则。舍弃以力斗力、以争用争、顶偏丢抗的病拳法。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是知道取舍的人。凡是修炼之道,“君子有所不为”。这正是“小心谨慎、取舍分明”的意思。小心无大错,有错就能知道,知道就能改正,不留弊病的方法。取有利、舍有害,那么功夫艺境自然纯净。所谓功夫艺境的炉火纯青,正是小心谨慎、取舍分明的修炼结果。在《古拳论阐释·心欲小而志欲大》一文中曾说:心欲小者,乃是知道明理,虑患未生,戒备祸未生之时,戒过慎微小,不敢纵其欲的意思。只以文练法而修,持守“练空、悟空、用空”之法,不敢武练、横练、糊涂练而讨伐自身。总之,在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不因祸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就是心欲小的表现。这样以文练法修炼自身,是增福气通造化的修养;而以武练法、横练法、糊涂练法修炼自身,是积祸患灭造化的行为。粗心大意之人,在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过程中,怎能会防微杜渐,又怎能逃避过失的惩罚呢?这段论述就深刻地阐明了“小心谨慎、取舍分明”在修炼、至用中的实质内容。习拳者可以共同参考运用,切勿轻视此论。

原文:身曲剑直

阐释:

这里所说的“身曲”二字,是体用之法的合称。从体的角度来说,身法的外形要具备柔若无骨、善变无形又无穷的能力;从用的角度来说,身法的外形只有柔弱无骨、善变无形又无穷的“外形如流水”的艺境,才是自身外形最佳的协调状态。

剑术中,剑以身为体,体以剑为用。身曲则能发挥出剑的直用,这是“曲中求直”的艺境。双方格斗较量胜负时,首要法则是“避实击虚”。没有身体曲蓄的变化,就无法避开对方的攻击;通过自己的身体曲蓄变化让开对方的攻击,然后乘虚而入,以剑直击对手空虚无守的部位,就能战胜对方。剑能直击,但剑不能自生力量,必须从身体曲蓄的卷收之势中略施舒放,才能以剑将力量施加到敌人身上而奏效。这略施舒放的身法,也要保持曲蓄而留有再舒放的余地,否则就无法变化了。拳诀说:“常收时放是操持,舒少卷多用更奇。一发难留无变计,不如常守在心头。”这其中的“常收时放”中的常收,“舒少卷多”中的卷多,就是“身曲”的体用精华的阐述。

剑直:剑器的形体是一尖两刃,本身具有中正刚直不阿的特性。所以古人有“剑为器中之君子”之称。古人佩剑,以表示自己修养具备剑的中正刚直不阿的君子之风。因此说:“剑器轻清,直行直用是幽元。”既然剑器直行直用是其不可见的元玄机窍,那么只有“身曲”才能行剑器的直行直用之元玄机势。这是剑法的独特之处。

俞大猷在论述棍法时提到“长剑”,并在著《剑经》时说:

“中直八刚十二柔,上剃下滚分左右。打杀高低左右接,手动足进参互就。”

他首先肯定了“中直”的问题,实际上阐明了“中在直用”之中,无中则无直,用中必直。在剑法的格、刺、洗、剃、滚等诸法中,都体现了用中之直的原则。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所以剑的直行直用最为简捷。但要知道,剑的直行直用是由身法的曲蓄中生化出来的。这虽然也称为“曲中求直”,是用剑的基本方法,但要在“求”字上下功夫,即要明白“何处直、如何直、直多少”。而这种“曲中求直”的用剑之法,初学者必须从后面所列的攻防剑招实用法中求得,精熟后,方可简约运用,以为己用。否则,不明白“直行直用”和“身曲”的体用、本末关系,也就不明白拳术、剑术了。

原文:精神凝聚,动作敏捷

阐释:

关于精神凝聚,有多种解释方法。

第一种解释:通过修炼,将精华转化为气,这种内气在身体内独立存在且性质稳定,具有阳刚之性,并具备“预知未来,智慧深藏”的功能。这种气是由元精转化而来。因此,从精与气的角度来看,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当气既灵动又明晰时,我们称之为“神”。所以,从神与气的角度来看,这种解释同样站得住脚。即便抛开气,直接以“精神”来论述也是可以的。从“动转清灵”一说中的“清”字,可以推断,这里讲的是身体内部的气功修炼。因为有“天得一以清”的说法,可以作为佐证。此外,《越女论剑道》中提到:“凡手战之道,内在精神充实,外在也安定从容。”《易筋经·贯气诀》中的《十二节屈伸往来内外上下论》一文也说:“骨节是骨头的空隙,就像人身的沟谷,是神明流注的地方。这里如果精神充实,就会像铁像钢一样坚硬,弯下去就不能伸直,伸直了就不能弯曲,气力才算完备。”由此可见,“精神”、“神明”都是指“内气”而言的。

第二种解释,是“外形如流水”的精神凝聚说法。精存在于身体的每个部位,形体的形成,是精气阴聚而凝结的结果。身体有神,是运气化精的主宰,是生命制约的神妙功能。人体,是精神一元凝聚而成的。没有精神,就没有自身,这是心物一元的说法。即精神代表内外合一而言。

第三种解释,是内外合一的精神凝聚说法,即内气、外形、灵神三者合一的三元归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说法在《九要论·一要》中有阐述:“所谓的一,就是从头项到足底,内而脏腑筋骨,外而肌肉皮肢、五官、四肢百骸,相互联结成一贯的整体。破它而不开,撞它而不散。上面想动下面自然随之而动,下面想动上面领着它动,上下动中部随之响应,中部动上下与之协调。内外相连,前后相互依存,所谓一以贯之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里的三种说法,应以第一种为正确,因为“精神团聚,动转清灵”中的“清灵”之故。这是说内气的团聚,才有内气的“清灵”之用。

如果以第二、三种说法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指后文的“闪展轻灵”的说法。由此可知,“清灵”是说内气,“轻灵”是说外形身法。毕氏论述手战之道,用词用字,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大一统的实质精髓,是论述手战之道用词用字的典范,真是后学者的真正导师。

原文:步法灵活稳健,心态平和

阐释:

内气独立存在于体内,如同身体的君主,外形如同臣民,再加以安轴定位,这就是“宾主分明,则中道显赫”的精义。

步法是身体进退的载体,必须具备灵活变通而又稳健的功能,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收获全身的功效。然而,双脚没有真气沉降就不稳固,阴气凝练,双脚就会逐渐变得坚固。坚定稳固,在于内气凝聚于脚;灵活变通,在于内气升腾于脚,这就是“顺应而动,所以神气愉悦”的意思。总是能看到双脚中内气的一呼一吸、一升一降。在内气与双脚劲形的阴阳逆从反蓄之法中,才能看到步法灵活稳健的运用。

内气与外形的相互配合,是自身的攻防机制,必须心气平静,呼吸之气和缓,才能使自身内气、外形的攻防机制达到最佳状态,即具备全身的听觉探知良知和顺应变化的良能达到最佳状态,何况是步法呢!只是因为步法更为重要。因为劲力从脚下发起,所以步法是身体动变的根基。它是手战之道的中枢,所以不可忽视。

原文:力贯全身,进退有序

阐释:

这里所说的“力贯周身”的力,是拳家所说的自然力,即道法自然的自然能力。从内气的角度来说,又指内气统贯全身的意思。即指“意气为君,骨肉为臣”的浑元如一的能力。这是“尚德不尚力”的说法中的德,是修炼而得的能力。如果以后天外形的筋劲骨力或肌肉爆发力来论,则不是这样的。这种浑元如一的自然力,有自力更生的功效。后天的筋劲骨力或肌肉爆发力则没有这种功能效果。所以以此能够分辨出来。分辨清楚就能练习运用无误了。

进退有序:双方较技时,避实击虚是攻防动变的总法则。看到空隙就趁机而入,是进攻的时机。然而具体实施时,有步法的进、身法的进、手法的进,三法合一而进或依次而进。凡是进攻就要进攻应该进攻的地方,自己有应该进攻的方法。如步法的进,就先迈前脚,后脚跟进;手法有前手进攻不中,再起后手跟进攻击;身法有闪展的左闪右展、右闪左展,趋避法的左趋右避、左避右趋,伸缩法的上缩下伸、下缩上伸等等诸多方法,数不胜数,都应该一并研究修炼并能熟练运用。

退法也是如此修炼,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所以退法也在上述所说的进法中求取。如何进就如何返还原式,便是退法,所以不详细叙述了。

研究进退,要知道进退互根的道理,才能明白进退诸法的运用。如果力不能贯通全身,就不能进退自如,何谈攻防呢?所以前人总结有六进法,实际上也包含了六退法在其中。然而进退之法,要达到“进攻时别人不知道,撤退时别人也看不出迅速”。才能进攻时进得去而别人不知道防守之处,防守时退得出而别人不知道进攻之处,才能不被别人所控制。如果不明白进退诸法的精义,一味地莽撞进攻而不知道退守,是莽夫的行为;一味地退守而不知道退是为了进,则是懦夫的行为。能知道进也能知道退,退是为了进攻,就明白了进退诸法的变化之妙用了。然而不能“力贯周身”内外合一的人,又不能精确做到。所以在进退之法中有空隙而被人所趁。如果内气不通顺畅达,必然有隔断,也是被人所趁的空隙,又是发招没有攻击效果的自己的弊病现象,所谓“拳有寸隔,见肉锋伤”就是说的这个弊病。

所以“力贯周身”四个字,是手战之道的核心关键,并非单指进退之法而言。精心研究手战之道的人,必然在此处分辨精确,那么练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基础奠定了,机体建立了,其功用就在其中了。

原文:剑不轻举,闪展轻盈

阐释:

剑不轻举,是传统手战之道“以不动的腰脊,催动动的手足”的意思。因为剑法以“身曲剑直”为法,所以在拆招破势、攻防进退中,以身体动作为主,而剑器不要轻易挥动,这是用剑的定法。这又是传统手战之道的基本法则,并非单指剑术而言。即以身体曲折变化之法,直接用剑器直行而用,是不疾而速的正确方法,其剑法不快而自快,就出自这个方法之中。也如同拳术中手不轻易挥动,而以步法、身法来完成的意思是一样的。

闪展轻盈,这句话阐明了“剑莫轻动”的意思,即剑器的直行直用,就近用势,是身体闪展轻盈的不断变化而施展出来的。所以真传的手战之道与俗学有本质差别,这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人,不可不知道其中的精义。

原文:变化无常,随机应变

阐释:

变化让对手不能测度,关键在于随机应变。即以静制动的顺其势、借其力;避开力头、打击力尾。与对手无争而争的法式运作,那么对手就不能预测我的动机,揣度我动变的趋势。他不能了解我,所以我独能了解他,胜败的机势,自然就能分明了。这是传统手战之道攻防时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诀窍。

原文:观察形色,审视来势

阐释:

关于双方交手较技,审人度势,必然要观察其形色,以了解其勇敢还是胆怯,审察来势,以了解其长短之处,才能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以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关于审人度势的“看其形色,式来当审”的论断,古人说:“能屈能伸,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时像山岳一样稳重,难测时像阴阳一样变化无常,无穷无尽像天地一样,充实像太仓一样,浩渺像四海一样,炫耀像三光一样。观察来势的机会,揣度敌人的长短。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优先。”这段精彩的论述,将“看其形色,式来当审”的审机度势、审敌料势的用法,论述得非常透彻。如此才能顺应敌势,借力打力,从而战胜对手。然而,这并非唯一要点。在传统武术对抗中,能够意在人先,即预知对方意图,是大师级的技艺境界。这正是另一层深意:只有预知敌人意图,才能做好充分准备,克敌制胜。实质上,这是意在人先能力的体现。具备此能力者,能顺应敌势,借力发力,必胜无疑。意在人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拳法中的快胜慢,正是因为意在人先,有所准备,所以行动迅速、直截了当。所谓意在人先,其实是“观察其行色,招式来时需仔细审视”的精炼表达。能意在人先,是武术修炼达到一定攻防技艺境界的体现。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遵循顺应敌势、借力发力、避其锋芒、击其要害的修炼方法。否则,无法获得“意在人先”的技艺境界。之前所论的“观察其形色,招式来时需仔细审视”,也是通过这样的攻防招式修炼,逐渐达到的技艺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体悟,才能准确无误地做到“观察其形色,招式来时需仔细审视”。否则,未经此修炼体悟,一切只是空谈,无法应用于实战,无实际验证。

原文:后手莫离怀

阐释:

无论是剑法还是拳法,后手都起着保护前手的作用,弥补前手顾及不到的时机和位置。后手若离怀,则防守之门自开,敌人可乘虚而入。在剑法中,后手离怀,则门户大开,敌人不仅可乘隙而入,还可能用器械伤及后手。不利之处显而易见。因此说:后手莫离怀。

拳法中有前手去后手跟的说法。剑法中后手则可用于夺取敌人可夺之器械。所以说:“后手莫离怀”在攻守两方面都有妙用,因此后手不易远离。况且后面还有宽窄之论。后手不离怀,便于收身进退。后手离怀,宽而不秀(即防守不严密),有被敌击中、击伤的危险,因此不可轻视“后手莫离怀”的种种精义。观察武术对抗中的招式、攻防变化,符合此法者,技艺境界自然高超而巧妙。前人论述武术对抗之道,精辟入微!

原文:看地势险夷宽窄

阐释:

双方敌对较量,争夺胜败,关乎生死存亡。在狭窄之处相遇,拔刀而战。所处之地,有险峻与平坦之分,有宽敞与狭窄之别。因此,战斗方法需根据地势而定。但无论地势如何,都应以正兵为先,以奇兵制胜为首要。先谋划不可战胜之局,然后再图谋进攻。否则,地势险恶而冒险行事,必有自失而败的危险。地势平坦时,可步步为营,逼迫对手处于劣势,伺机出奇制胜。又无论地势高低、险恶,都可利用之,迫使敌人处于险境,则易于战胜。否则,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退。自己绝不置身于险地、死地,这一点不可不知。

总之,“戒律二十条”所论述的,都是传统武术对抗之道中的修炼、建体、至用方面的内容。虽已阐释其中要义,但可能有些读者仍不甚明了其中所蕴含的精髓。然而,待《浑元剑经》的全部理论、攻防招式练用内容全部阐释完毕,再回头来看时,便能心中明了。始知此“戒律二十条”实为《浑元剑经》修炼、建体、至用之精髓的总结。


经·往期精选

7 July 2018



武宗·旗下公众号


武宗·交流群大全

微信群-扫码进入

QQ群-QQ扫码进入




武宗·短视频


视 频 号

快手号:ikunfing

抖音号:ikunfing

关注我们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展现传统武术国粹的魅力,同时传承和发扬武术(武品、武技、武功)的实用价值。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欢迎您的加入~


2025


Read the original text and discover more

“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 ~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