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为命之舍·气为命之根

百科   2025-01-07 06:00   广东  

新年快乐

NEW YEAR

2025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将开启新的篇章,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优质内容与服务。在此,由衷感谢一直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武友,武宗祝大家:身若游龙康,虎步迈前程;财如巨浪涌,功业马到成;儿孙平安孝,满堂笑开颜!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夫 日日勤修炼·铁杵磨成针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形体是生命的居所,元气是生命的根基,神明是生命的主宰。一旦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就会对三者都造成伤害。因此,圣人会让它们各自处于适当的位置,坚守各自的职责,而不相互干扰。


如果形体不处于它应该安顿的地方,就会变得无用;如果元气不被恰当地运用,反而被滥用,就会泄散;如果神明不按照其应有的方式行事,就会变得昏昧。这三者,都必须谨慎地守护。

所以,以神明为主导时,形体就会顺从而发挥利益。若以形体为制约,神明就会受到束缚而带来害处。如果形体闭塞、中间受阻,神明就无法顺畅地进入。因此,世间时常有人因盲目、妄动而失去自我,这就像灯烛一样,火越燃烧,消耗就越快。

精、神、气、志,在宁静中日益充实就会壮大,在躁动中日益消耗就会衰老。因此,圣人会滋养他的神明,调和削弱他的元气,保持他的形体平和,与道的沉浮起伏相顺应,恬然时便放任自流,迫不得已时便运用它们。放任它们时如同脱下衣服一样轻松,运用它们时如同触发机关一样迅速。这样,万物的变化都能遇到,百事的变迁都能应对。

——摘自《人间训·原道训》

【阐释】

这段文字出自《人间训·原道训》篇章。原,指本源;道,指宇宙的原始状态,它产生并化育了天下万物;训,指解释。

对于我们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来说,什么是拳术攻防之道的本源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研究、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呢?本篇文章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要从形、气、神三者之间的主从关系入手,结合道的法则、规矩、规律来掌握和应用,这才是正确的道路。因此,有必要以拳术的观点对此文的精髓加以阐释,以供习拳者应用,从而超凡入圣。

越女在论述剑道时曾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亦安仪,见之似好妇,奇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这明确地提出了精神、内气、外形三者主从合一而用的拳道中枢之论断,这是千古不变的法则。

三皇炮捶明确提出“言三不言五”的练拳法则。所谓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实际上寓意着天气、地形、人神三者。也就是说,内气、外形、精神三者主从匹配运用如一,才是炮捶拳的中枢内容。这一观点相当明确,即以三才论拳。

形意拳的三体式说:“万拳出于三体式。”其实质是:外形之体、内气之体、精神之体三者主从匹配合一之体,有体则有其用。

拳术中的三才说,即人身中的外形之才能、内气之才能、精神之才能,实际上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说,即天时、地利、人和。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自身正。”即人身中,内气从天,得一则清;外形从地,得一则宁;精神从人,得一则和而灵,身必正,清宁中和而自灵矣!

而此三才说又来源于“元气含三为一”之学说中。简单地说,人要研究拳术,就要从人的本源之外形、内气、神明三个方面的主从匹配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才能够从根本上掌握其精髓、要妙,并得以应用。

在三才说中,前人提出:“地利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在拳术中也相对地提出:外形不如内气,内气不如神明。如“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见解,这是相当精辟的。如果没有此结论,也就没有拳术修炼功夫境界的升华系列了。但不要忘了前人还说过:“练拳始练形”,如果没有很好的外形功夫为基础,那一切的功夫境界之升华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因此,前贤反复强调说:“把式,把式,全凭架势;架势不是,全都不是。”执此而修便是正道。

辨明外形、内气、精神三者合一而用的相互主从关系,对于习拳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形体是生命的居所,元气是生命的根基,神明是生命的主宰。一旦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和功能,就会对其他两方面造成伤害。因此,我们知道,外形、内气、神明各居其位、各尽其职、各司其能,才能保证我们生命的正常活动以及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也包括习拳者所从事的拳术修炼。

习拳者首先要明白:外形从地,有占地利而得位之能;内气从天,有得天时而占先机之能;神明从人和,具占先机得地利之灵,并有先知之能。

结合前面所说的神明为生命建制之主宰、内气为生命之根本、外形为生命之居所,我们就知道,神明也是我们修炼拳术、建立自身攻防机制,并应用这个机制的主宰;内气和外形就是自身这个攻防机制的动力之源和机体。因此,前贤总结自身攻防机制的主从关系时说:“意气君来骨肉臣”,这是具有科学意义的。因为从自身内外来分,内者:精、神、意、气;外者:筋、骨、皮、肉,即天地定位的说法。内为主,外为宾。然而从人为万物之灵、天地并立而言,属三才定位,故有精神、内气、外形之分别。如从认识论上来说,三才的认识论又较两仪的认识论深入细化了一步。知道了这一点,对研究下面的论述及研究拳术的练与用都有益处。

我们知道了外形、内气、神明它们各自的职位和功能,就要认准这一点,让它们各在其位、各尽其职、各司其能,才能共同完成较技攻防之事。如果其中一方面失职失能,都会影响其他两方面功能的发挥,而导致攻防较技的失败,也包括修炼的不成功在内。

因此,圣人会让它们各自处于适当的位置,坚守各自的职责,而不相互干扰。

圣人,是指修养、修炼而具有道德的人,是修炼有素的品位之称呼。取自于贤、圣、至、真四种修为境界不同品位之一,语出《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别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从上述而论,可知修炼顺序为贤、圣、至、真四种境界,而圣人只是第二层品位,上面尚有至人、真人两个品位。

如果从拳术修为的熟手、好手、巧手、妙手、神手五个层次来分,达到巧手之后,妙手境界可以算是圣人艺境了。

如果从明劲、暗劲、化劲来分别,则暗劲的精熟阶段可算圣人艺境了。

如果从“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来看,妙手便是圣人境界了。

以上乃根据拳术各门派所究功夫境界而以圣人品位相较,是让习拳者知道“圣人”二字并无神秘之处,是修炼者皆可达到的修为之境界的品位称呼而已。

知道了圣人的修为艺境,便知道传统拳术的修炼只有达到圣人的妙手境界时,才能使自身的神、内气、外形各处其位、各守其职、各司其能,共同完成攻防之事,取得胜利,而相互之间不干扰。这是名内外得一的艺境,即内气、外形、神明三者浑化归一的浑元之体成,具有一而三之元玄的妙用。此乃古传的“三一一三”之宗旨,即“浑元功法”。

妙手境界,是处处用空,妙手连出。即在攻防较技中,时时处处能使对手招势落空、劲势落空,是为妙手;也只有自身之神、内气、外形三者合一,得一而三元元玄的妙用,才能达此妙境。

而在妙手艺境之前的巧手、好手、熟手的功夫境界中,是不能时时处处做到使神、内气、外形各安其位、守其职、尽其能的,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处。这是修炼传统拳术必然的现象,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为了更好地阐明这一观念,让人们对外形、内气、神明各自所处的位置、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它们之间不相干扰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孙禄堂先生关于明劲、暗劲、化劲的论述来加以阐述。

明劲,即拳术中的刚劲。易骨,则是通过练精化气来达到易骨的效果。这一过程是将人体内散乱的气息收纳于丹田之中,保持中正平和,既不偏颇也不流散,按照九要的规范进行锻炼,直至六阳之气纯全,刚健至极,拳术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此时明劲之功已尽,易骨之劲已全,练精化气之功也已完成。

暗劲,是拳术中的柔劲。也就是通过练气化神来达到易筋的效果。拳术中所运用的劲力,是将形、气、神三者合一,双手运动时,内部蕴含着缩涨的劲势,就像拔钢丝或撕扯丝锦一样。总之,这是一种内劲与外形相反的运动,即劲形反蓄,又称阴阳逆从的功夫阶段。

化劲,即通过练神还虚,也称为洗髓的功夫。这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的境界,暗劲之终即是化劲之始。通过练神还虚,达到形神俱沓,与道合真的境界。以至于无声无息,称之为脱丹。拳经中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就是化劲的境界,练神还虚、洗髓之功也已完成。

在修炼时,手足的动作要顺应前两步的形式,都不要用力过猛,也并非完全不用力,而是周身内外都用真意来运使。手足动作所用的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的气息运用也不刻意,但也并非完全不刻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持续用功修炼,不要间断,练到至极虚空的境界,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能达到形神俱渺、与道合真的境界,此时便能与太虚同体。

上述所论的明、暗、化三步功夫,三层境界,就是对练形、练气、练神使它们各处其位、各守其职、各司其能的描述,这是传统拳术的通论和通用方法,因此习拳者不可忽视。为何如此呢?

因为形体如果不在它应处的位置而强行安置,就会失去作用;气息如果不在它应被运用或舍弃的时机而强行运用或舍弃,就会泄漏;神明如果不在它应行的轨道上而强行行事,就会昏昧。这三者,必须谨慎守护。

这是论述外形、内气、精神在拳势中虽然合一而用,但由于它们功能体现的不同,所以有“废、泄、昧”三种过失。

形体具有占位的能力,随着其他所遇的情况,安然而处之,具有“站其位拔其根”的功用,以及通过偏闪腾挪来消耗对手拔山之力的功能。然而如果功夫不到家,不能做到在安全之地处之,那么形体的作用就成了废物。攻时不能占其位拔其根,守时不能偏闪腾挪而遭击打落败,所以外形的过与不及称为“废”。

内气是外形的主宰,拳势的根本。当至而不至,不当至而至,就是不当其所弃而用之,就失去了抢机夺势的功能。攻时不能有催逼的迅捷,守时不能具备运化的巧妙,自身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所以称为“泄”。

神明是一身的主宰,即内气、外形的主宰。心静神专,对方挨到我哪里,心就用到哪里,随人所动,随屈就伸。对方有力我也有力,我的力在先;对方无力我也无力,我的意在先。不丢不顶,知晓消息,则人被我制,我不被人制,这就是神明的艺境。神明如果不明白这种用处就称为“昧”。

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就是神明不在它应行的轨道上而强行行事,是神明昏昧不明,必然会产生顶、扁、丢、抗的弊病,不具备沾、连、粘、随的功夫,所以称为“昧”。

由此可知,拳法的运用基本准则是“顺其势,借其力”,而神、气、形三者依此而行,才能各居其职、处其位、司其能,相互为用,充分发挥它们的才能。所以习拳者对于神、气、形三者的功用、功能都要了如指掌;对于如何修炼都要心中有数,时时处处都要谨小慎微,唯道是从。坚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修炼,才能早登圣境。而具体的修炼法则又是怎样的呢?

以神为主宰,形体就会顺从而有利。以形体为制约,神明就会顺从而受害。如果形体闭塞、中间受阻,那么神明就无法进入。因此,世间时常有人因盲目妄为而失去自我,这就像膏烛一样,火越燃,消耗就越快。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及运用的基本法则就是“意气为君,骨肉为臣”。意气是神的别称。神为主宰,而外形顺从,这是最有利的主从匹配方法。外形顺从对手的拳势而动变,才能发挥自身拳势的顺人之势、借人之力而战胜对方。所以修炼自身外形的虚空,才便于内气腾挪的主宰作用。

如果以形体为主而建制,神明处于从属地位,那么神明就会受到形体的制约,反生许多病害。以此动手较技,必被人所制,身受其害。外形属阴,昧而不明,所以只能作为臣辅,不能行使君主之令。神乃纯阳,明而不昧,中正不偏,无过不及,能行使君主之令,百骸无不遵从。况且神明能前知,所以能为君主之道,这是修炼的总法则。

形体虚空,气息运行,外形体虚空,神明回归身中,气息自然稳固,这样才能以神气为主,外形从之。主从匹配,内外如一,这是君臣主从之道。如果以外形为主,必然从力求之,外形不能虚空,神气无法进入其中,这叫做形闭中距,神无法进入内,神不能行使君主之令。这是盲目练拳、狂妄之徒所为之法,必然留下内外自失的祸患。这是劳心耗精的不道之所为,不道者早亡,是必然的恶果。

以外形为制约的方法练拳,现在也大有人在。可以说是盲目妄为、失去自我的人,已经埋下了祸患的根苗。希望这些人及时醒悟,尽早回到以神为主、形从而利的正道上来。那又如何修炼呢?

精、神、气、志,在宁静中日益充实而强壮,在躁动中日益消耗而衰老。因此,圣人将养护其神明,调和减弱其气息,平和其形体,而与道一起沉浮俯仰,恬静时就放任它,迫不得已时就运用它。放任它时就像脱下衣服一样轻松,运用它时就像发动机关一样迅速。如此,则万物的变化没有不能遇到的,而百事的变化没有不能应对的。

《太极拳经》中说:“宾主分明,中道皇皇”,阐明了内气为主、外形为宾的传统拳术练用基本法则;而“十年练拳十年养气”的说法,又强调了以养为练的法则,它们都体现了“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的这一传统观念。这段精彩的论述,实在是传统拳术练用的经典之论、基本宗旨。

精、神、气、志,在宁静中日益充实而强壮。静,归根叫做静,神明气息归于少腹丹田中就是静练法,称为“伏练”,即“练精化气”,日日如此修炼,则气息充实、神明充足,这叫做内壮。继而“练气生神,练神还虚”,以内气滋养筋骨形体,外形得到滋养,这叫做外壮。最终得到内清虚而外脱换,虚灵如一,始得圣境。功夫练成如此,都是由“静”修而起的。吕洞宾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这是静修之法。如果将“静”法理解成静止不动,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不知道静法的妙义啊。

内练法、外练法、内外齐练法,都同时存在着静动的现象,详细论述如下:

内练法,即内功练法。形体静止而气息运行,外形安静,内气在身内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往来运行,是培养精满、气足、神充、志坚的良法,这是静中有动的练法,为形静气动。

外练法,即外功练法。形体动而气息静,外形体不断地以攻防招法的变化而运动,内气则相对安静地在丹田中静守不动,或周身静静运行。

内外齐练法,即内练内功,外练外功,内外同时得到锻炼的方法。如以劲形反蓄、阴阳逆从的方法来论,则形静气动、形动气静同时存在,这体现在拳术攻防招法套路的修炼过程中,这是由拳术攻防特点决定的修炼方法。

上述提到的各种方法,都可以称之为“通过静态修养而日益充实以强壮”的保养精、神、气、志的法门。如果把静养的方法仅仅理解为站桩才是静养,而打拳、练习套路就不是静养,这在正确理解“静”的含义上是片面的。只有明白“归根到底在于静”这个原则,才能更好地领悟“精、神、气、志,通过静态修养而日益充实以强壮”的深刻内涵;才不会在练拳的形式上,以静和动的方法来区分练习是有为还是无为。这一点非常重要,练拳的人不要忽视,务必要分辨清楚。

躁动而日益消耗会导致衰老,这里的“躁”字,指的是妄动,包括精神的妄动消耗、内气的妄动消耗、形体的过度用力、努筋突骨的妄动消耗,其中任何一种妄动都属于用心过度、消耗精力。老子说:“用心过度、消耗精力,是不合道的,不合道的人就会早衰早亡。”所谓妄动,就是背道而驰的行为。精神妄动,就容易陷入魔境;内气妄动,上则气逆,导致头部、胸部不适;下则气陷,提不起劲来;气结则涨满,疼痛难忍;形体妄动,拳病就会频发,弊端百出,气机也会闭塞。

由此可知,修炼拳术的攻防之道,一静一躁,正确与错误,界限分明,功过自然有别。练拳习艺,要遵循道的指引,不要背道而驰。从古至今,因为练拳方法不当,导致练拳者身体患病,弊端百出,影响健康,甚至危害寿命而早亡的例子数不胜数。究其原因,都是躁动过度的结果。

因此,圣人会保养自己的精神,削弱自己的气势,使形体平和,与道一起沉浮起伏,悠然自得时就放任自流,迫不得已时就运用它。

正因为躁动而日益消耗容易衰老,所以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有修养的人会保养自己的精神。即十年练拳,十年养气,因为神就是气,气就是神,神气本为一体,养气就是养神。而养神的方法,就是削弱自己的气势。即“养气时忘言守静,降心时无为而为”,这就是常说的“水火相济”的方法。“和”是中和之和,也就是“气沉丹田的伏练”方法,以培养中和之气为宗旨。中和之中,就是虚;中和之和,就是灵。综合来看,“虚灵不昧”才是拳艺的最高境界。

为了追求虚灵不昧的拳艺境界,仅仅保养精神和削弱气势是不够的。针对拳术的攻防之道来说,还需要使形体平和,即对外形进行改造。

使形体平和,“夷”是灭掉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去掉外形的僵拙之力,使外形达到柔弱无骨的境界,进一步达到全体透空的境界,最终达到无形无象的无极境界。这种改造自身外形的过程需要采用平和的抻筋拔骨方法逐渐修炼而获得。而抻筋拔骨的修炼方法也要以“使气变得至柔”为主要内容,才能达到“像婴儿一样”柔弱无骨的境界。这是使形体平和的正确方法。

气沉丹田能滋养身心,有德行的人才能得到它。这说明修炼拳术攻防之道,首要的是获得中和正气;再以中和正气贯通全身,外形得到滋润和滋养,就容易“易筋易骨”,获得柔弱无骨、全体透空、内感通灵的功夫,内外如一,即“意气为主导,骨肉为辅助”的协调一致,才能获得拳术攻防之道的本体,这样才能应用拳术攻防之道。应用时要顺随自然,这才是正道。

内气健运不息、外形柔弱无骨、精神清明不昧,这三者合一而运用,就具备了预知未来、智慧深藏不露的攻防功能,自然就具备了有感而应、应对无不当的拳道艺境。这就是“听探、顺化”的良知、良能的上乘功夫的体现,是传统拳术修炼的正确途径,是正统的功夫。

总之,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要戒除贪念,唯道是从,这是保养精神的不练而练的上乘法门;柔和自己的气志,是培养中气的最佳方法;柔弱无骨是平静自己身体外形的正确方法。精神、内气、外形,这三者合一而运用,才是拳道的中枢。这样可以说,自我修炼时为了悉心体会清楚,以缓慢的节奏来运作;用于较量时则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应对无不当,就成了易事。

对于自己所具备的拳术功夫,平时只作为一种方法而自然纯熟地修炼,只有到了该应用的时候才使用它,这是有备无患的修炼法则。但必须练习以备应用,才能用得得当。所以说“武者,准备也”。

放松时就像衣服自然垂下,使用时就像发动弩机。这样,万物的变化都能顺应对待,百事的变化都能应对自如。一个拳术大家就是这样,当他静止的时候,好像无所事事,平静而又坦然,对自身内的任何变化都能顺应对待;而当他动手较量的时候,对任何对手的拳技攻防之变动也能适应得体而稳操胜券。

这些内容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运用的基本法则。知道这些的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就不会迷失方向。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应该是“直接培养自然的先天能力,在精神上不是依靠人力。无害的就是顺应生机的自然,去除那些有害生机的东西”。

《神运经》说:练形能使身体坚实,练气能使身体强壮,练神能使精神飞扬,练精能使身体充实。巩固形和气作为纵横驰骋的基础,荟萃精神和气力作为飞跃腾空的根基。所以形和气旺盛就能纵横驰骋,精神和气力内敛就能飞跃腾空。这是修炼拳术的根本宗旨;同时还论述了形、气、神在攻防中应用的三种艺境效果。其中说:“攻击敌人时有使用形、使用气、使用神的快慢区别”;“被攻击时有被打倒、胆怯、丧胆的深浅区别”。用形攻击形,身体到了之后才能取胜;用气攻击气,手刚动就令人畏惧;用神攻击神,身体未动就能制服对手。形受到形的攻击,形体受伤就会被打倒在地;气受到气的攻击,气受伤就会心中胆怯;神受到神的攻击,神受伤就会丧胆。由此可知,神受伤快,形受伤慢;形受伤浅,神受伤深而惊心破胆。然而要知道,自身的功夫首先要以形胜为根基,再升华到气胜的境界,最终才能达到以神击神的神明艺境。这其中练与用的升华奥妙,必须循序渐进地修炼才能得到,按照方法修炼,功到自然成,这是至理名言。所以有形、气、神的主从关系、修炼法则、功成顺序的论述,以供练拳者应用,由此可知形、气、神的要义。


夫·往期精选

7 July 2018



武宗·旗下公众号


武宗·交流群大全

微信群-扫码进入

QQ群-QQ扫码进入




武宗·短视频


视 频 号

快手号:ikunfing

抖音号:ikunfing

关注我们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展现传统武术国粹的魅力,同时传承和发扬武术(武品、武技、武功)的实用价值。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欢迎您的加入~


2025


Read the original text and discover more

“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 ~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