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给自身带来对世间种种欲望的贪求。
欲望得不到满足会生嗔。
得到满足会生痴。
生嗔疲劳了也会生痴心。
慢,像有人比别人多搬一块砖、多扫一点地,就会生慢心;甚至比别人头发长一点、鞋子大一码,也生慢心。
反正只要有差异他就生慢心。
疑虑,在贪嗔痴慢中会产生一些苦、迟疑、徘徊、取舍——徘徊在得失、善恶、对错等之间,疑虑会建立。
在疑虑中也慢慢把嫉妒养得有力。
不正见,无论是常见、断见、无记还是戒取见、见取见之类,总在支使我们。
2.
我们突然遇到法则了,好比说念句南无阿弥陀佛,有人是持个真言或者诵一部经、接触一个法则,开始有新鲜。
因为心理攀缘,好不容易攀到一个自认为对自身有意义的缘,就生起那种喜悦或新鲜。
但是随着实践,这与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习惯不对称了,不对称就没有味道,或者有味同嚼蜡这个过程。
过去人怎么突破这种味同嚼蜡?立誓发愿!
说我怎样行法、行多久、为了达到什么状态等等;我知道这个味同嚼蜡是不适合自己的世俗习惯,我怎么突破?
所以立若七日、若二十一日或者更长时间的愿,去超越那种没有味道或者说与自己世俗习惯不相应的心理过程。
3.
因为在实践法中,它不再迎合你这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个法不迎合你,你就感觉没味道。
像平时被人吹捧惯了或者呵斥惯了,突然没人吹捧或者没人呵斥,他就不能忍受。
有人在平静生活中习惯了,突然热闹起来,也会受不了。
有人在热闹中习惯了,突然到一个寂静地方,三天后就急抓急挠的。就是与习惯不对称。
在这种习惯的不对称中,你若是没有誓愿,十分难以跨越所谓没有味道。
你心里感到这个不适合自己了,就会找借口继续攀缘。
攀什么缘?寻找新法则、新老师、新环境等等。
为什么?想找味道!找味道无外乎是迎合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习惯。
这样久久参学、久久作为,慢慢丧失对任何法的信任。
4.
像人建立一个家庭,家庭相续中两人闹一点误会,他感到不能对头了,就分开;又成一个家,又感到没味道了,又离开;再成家……
这样久了,他就认为没有感情,只有所谓现实。
所以人会开始无信、疑虑。
求法过程中也是这样——一旦没有愿望守护,不能突破自己那种与习惯不相应的无聊,或者味同嚼蜡的过程,人的攀缘心不会休息。
攀什么缘?迎合他自心需要或者习惯需要的缘。
在这样久久过程中,他十年、二十年、一生甚至多生都不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只是在外面找一个迎合自己习惯的对称东西。
5.
很多人去藏地求法、去南传求法,或者也到汉传寺院求法、到我们这里求法等等。
有人是抱着贪欲求法;有人抱着迷失求法;有人是嗔心求法;有人感觉你看不上我,我要找一个能知道我是个人物的地方去!
所以别人一旦说句你善根不可思议,他就好像啥都能给人了,因为感到终于逢到知己了!
这样过一段又是味同嚼蜡,什么也没有得到。
就不断地这样做来做去,不断地求法,不断地求法……但没办法进入任何一个法则实践,或者说没法上道、没办法入菩提道业中,只在自己业习中徘徊,这个徘徊是所谓味同嚼蜡。
这是一道门槛!
这个门槛过不来,你哪怕千求万求,像在世间换一个感情环境、换一个生活环境、换一个工作单位……不断在找迎合你心里那种习惯需求的环境、人物乃至法则,不断在换,越换越没有信心!
为什么?你找的不是道业,是迎合自己世俗的什么需要。
——阿玛达
◎图片:ins。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