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贝拾遗微信公众号:zibeishiyi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作者 丨陈晓洁
图片 丨刘建洪
11月底,清野兄在编辑群里给我布置作业,让我抓紧写《紫贝拾遗(四)》上册的编后语。我才知道《紫贝拾遗(四)》即将付印,稿件已经攒够,印刷出版的费用清野兄也“化缘”到七七八八。我非常惭愧,对《紫贝拾遗(四)》的组稿编辑少有付出,何颜写什么编后语。只是考虑到尚能为其他编者稍微分担一点工作,才应承下来。所以,这一篇文字与其说是编后语,不如说是观他们编而后语。
《紫贝拾遗(三)》的出版发布已经过去了三年半。而这三年多里,世事多变,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反复,生活增加的烦躁与艰涩,似乎使岁月多了无辜的漫长。生活方式改变、价值观念冲突、交流欲望躺平,微信自媒体得到的信任和喜爱也不复往昔。以微信众号为日常发布载体的纯文学风的《紫贝拾遗》能够做多久?
我记得《紫贝拾遗》第一、二册出版后反响热烈,编辑们激情地探讨如何将《紫贝拾遗》办成能够持续自力更生的文学载体。我们曾想为作者们设置打赏,设计硬广位置,承接软文宣传......最终由于种种顾虑,这些想法都没有付诸实施。《紫贝拾遗》依然是一个理想纯纯的“文学乞丐”,稿件由作者无偿提供,印刷出版由赞助者无私奉献,出售所得捐给文昌中学举办文学活动。第三册也很快成功出版,编者们却不再讨论如何自力更生,以及《紫贝拾遗》能够做多久。
彼时清野兄离开了大学象牙塔,又开始做社会人。不知道在南半球的他是否忙碌或惬意,在疫情肆虐时是否受扰或平安。他上微信时间少了些,但在作者群里催稿的热忱和力度丝毫不减半分,运营着公众号,每周更新后对文章的宣传与赞赏永远第一线地及时与不遗余力。不过即使清野兄催稿如虎,稿件也很难像头两年那样如雪片纷沓而至。有时候我在想这周是不是要开天窗了,大雁姐责编的稿子则会及时地出现。大雁姐负责了《紫贝拾遗(四)》中大部分的稿件,她的沟通充满真诚与共情,能激发作者涌现许多灵感和创作,更有了可以单独成册的中篇小说,这是另话。文宣兄和寒冰承担的编辑工作也不轻,而且在我印象中,他们收稿似乎不如大雁姐“幸运”,改稿的沟通多有反复甚至有些棘手。好在他们是性格如此可爱的人,最终都是愉快地完成作业。编辑中唯独寒冰生活在海南,她对《紫贝拾遗》在本土的落地推广与交流,倾注了很多心力。
三年半的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紫贝拾遗(四)》仍见乡野的清风,青春的情怀,父母的含辛茹苦,小城的喜怒哀乐......文字脉脉的世界里,岁月无声。虽然现实的世界可能惶乱难堪,但乡情的一些滋养,为人们内心花园,多少免于被时光狂沙所荒芜。编者与作者读者们,缱绻围拢着,是为热爱故乡留下的气息,为爱文字留下的记忆。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所以,《紫贝拾遗》能办多久?清野兄在此册的编者序中回答了,“《紫贝拾遗》第四册......能够成为文昌乡土文学复兴的起点,而不是这次小规模社会实验 的终点。”在第四册中,既有前三册的忠实作者,也有不少新的名字。作者们的相互切磋鼓励,有了更多的诗歌创作,有了小说的创作。乡情如酒历时渐浓,清野兄此番期望可待。都记得吧,《紫贝拾遗》本身就是为了抵御岁月流逝而生的。
陈晓洁
2021年12月
1977年出生,祖籍文昌头苑镇,少时居住就学于文城镇。文昌中学高中毕业后,赴外省读书、工作、生活,现居深圳。
征稿启事
《紫贝拾遗》证明了乡土文学是可以在民间自发地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乡土文化的兴盛远远不是一时、一人、一地的事情。要形成一个有利于乡土文学成长的氛围,既需要大量的作者持之以恒地写作和讨论,也需要大量的读者持之以恒地阅读和批评。
我们欢迎所有作者继续给《紫贝拾遗》编辑团队投稿。所有来稿都会经过“一稿、二稿、定稿”这样一个严格的审稿、修改和校对流程。被《紫贝拾遗》编辑团队接受的文章,首先会通过微信公众号“紫贝拾遗”发表,并会被收录到我们正在规划的《紫贝拾遗》后续版本中。
投稿邮箱:editor@zibei.io
主 编:蒋清野
副主编:陈文宣 陈晓洁 张大雁 张寒冰
顾 问:范仲之 汤适 黄敬
网 站:http://www.zibe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