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观看,情绪是一只随性的大象,时而激昂,时而慵懒,时而欢快,时而焦躁,时而阳光,时而阴郁,让人捉摸不定,又爱又恨。对于情绪,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和睦共处。
从内在看,情绪是意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的重要功能。情绪为意志提供愿景,为行为提供动力,为认知提供基调,三者正好匹配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神经科学和情绪建构论的观点。
下面简述自主论关于情绪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幸福三元论:情绪为意志提供愿景。
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情绪体验属于主观幸福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秒钟级的愉悦,此时杏仁核静默,多巴胺和内啡肽释放。二是分钟和小时级的沉浸,此时血清素和催产素(Oxytocin) 释放。三是超越主体、时间和空间后获得的意义,这种超越感、永恒感是只有少数人能体会到的极度欢喜、和谐和与宇宙合一的感觉,就是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
三者中,愉悦最易理解,最好获得,买买东西、刷刷短剧即可。沉浸也不难,有兴趣爱好就行。兼顾愉悦和沉浸,可以玩电脑游戏或看院线大片。兼顾沉浸和意义,可以静心去做公益。最难的是兼顾愉悦、沉浸和意义,既要设立远大目标,又要确保体验良好。为了鱼和熊掌兼得,最好拥有团队,分摊部分成本。如果没有团队,可以试着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去学习GenAI工具,创作AIGC内容以帮助他们做好推广。这样就能在学习GenAI时获得愉悦,创作AIGC时获得沉浸,分享作品时获得意义。
追求幸福体验,成了情绪为意志设置的目标愿景。每当意志做出正确决断,情绪就会给予积极反馈。此时的情绪就像“火”,照亮前路,点亮他人。骑象人的每次选择,都会驱动大象带他到达特定的地方,欣赏特有的风光,品尝特制的美食。在情绪的指引和激励下,意志在追寻自主的路上,变得更加勇敢。我们将在本书下部“情绪管理”章节中继续探讨。
二、心理能量论:情绪为行为提供动力。
从精神分析出发,我们可以把情绪理解为力比多,一种为行为供能的心理能量。从神经科学出发,情绪脑中有杏仁核和多巴胺两套系统,对应安全(确定性)需求和自由(不确定性)追求。
杏仁核系统是大脑的安全中枢,对意外高度敏感。对于安全而言,意外往往与威胁和伤害有关。传统观念认为,杏仁核是大脑的恐惧中枢,是进化而来的内生预警系统。它的任务是快速识别外部的不安全线索,让生物引起警觉。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懂得安全优先的生物更可能活下来。但在一个日新月异、加速变迁的年代,杏仁核系统也会给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焦虑和煎熬。研究认为,杏仁核较大的人,对外界信息更敏感,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杏仁核偏小的人,对环境信息就不那么敏感,胆子会更大一些。有一种假说认为,自闭症的成因是部分人的杏仁核较大,觉察到过多的环境信息,过载超负所以选择回避。
多巴胺系统是大脑的自由中枢,对意外充满渴望。对于自由而言,意外往往与机会和可能有关。当你遇到意想之外的东西时,一些神经元会被激活,释放出神经递质多巴胺。传统观念认为,集聚这类神经元的脑区是大脑的愉悦中枢,后来的研究将其修正为预期中枢。不管如何称呼,这套系统进化而来的生物机制是对新奇事物做出强烈反应,并从中学习。一旦意外和新奇变成常态和习惯,我们能够对事物做出判断和预测,神经元便不再被激活,多巴胺也不再被释放。此外,人类的基因差异会带来多巴胺受体与行为方式的不同。约有四分之一的人类携带有DRD4-7R基因变体,导致他们的多巴胺受体数量更少,刺激转化为快感的效率更低。对意外和新奇不敏感,促使他们需要更多刺激才能获得与他人同等的快感。比如,其他人估计刷到天津大爷跳水视频就很开心,但他们可能要跑到天津自己跳水才觉得畅快。因此,当多数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时候,少数人会冒险激进、追求极限。
如果说情绪系统是一个发电机,那么源源不断的情绪能量就是“电”。杏仁核-安全中枢和多巴胺-自由中枢就像是线圈的两头,组成情绪发电机的磁场,外部感觉系统带来的各种刺激信号,以及认知系统给出的反馈信息在这里交织,不断切割这个磁场,产生积极的正电子和消极的负电子,为我们的行为充电,让我们有动力去爱、去恨、去幻想、去创造。
我们喜欢安全的自由,就是杏仁核静默、多巴胺工作的状态。但有的刺激会同时激活杏仁核和多巴胺系统,导致我们又爱又怕,此时,就需要意志的骑象人作出抉择,化解安全和自由的矛盾。通常这意味着为行为供能,通过行为改变感觉输入的刺激信号,或通过意志反思,改变认知系统的看法和做法。
最后,附送一个不太科学但是好玩的“杏仁核与多巴胺矩阵”。根据可能的基因组合,我们可以粗暴地将人分为四类。一是多巴胺和杏仁核都敏感的“保守者”。他们胆小怕事,但容易满足。人类社会的主体是这部分人,任何时代的社会稳定也都依靠这部分人,因为他们作为多数群体,反对任何变革。二是多巴胺敏感但杏仁核不敏感的“游荡者”。他们无所畏惧,且容易满足。在古代,他们是洒脱的游侠、劫富济贫的罗宾汉,或是规则秩序的轻微破坏者。他们不会做得太过火,因为他们容易满足,会浅尝则止。三是多巴胺和杏仁核都不敏感的“冒险者”。他们无所畏惧,且永不满足。他们是人数最小的群体,却是每个时代的探险家、开拓者和革命家,勇于追求刺激,敢于打破各种瓶瓶罐罐,突破各种教条戒律。他们在变乱年代会成为英雄,但在和平年代却可能变成“反社会者”与罪犯。四是多巴胺不敏感但杏仁核敏感的“纠结者”。他们胆小怕事,又欲求不满。这是最纠结、最痛苦的一批人,每天心里痒痒,却不敢造次。许多终身不婚的书斋作家和遁世人群,如内心充满矛盾和焦虑的德俄两国哲学家们,估计多半是这类人。既然不敢向外,到现实世界里追求刺激,那就选择弗洛伊德式的升华,转而向内,到精神世界里追求价值。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或者根据自己的行为去归类自己,看看自己属于哪类,然后试着做一些适合自身属性的事情。或者尝试着跳出框架,去扮演其他象限成员的角色,体会不一样的反转。
三是情感现实论:情绪为认知提供基调。
情绪建构论认为,我们所有的情绪都是建构出来的。同时,情绪也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这就是情感现实。因此,开心时看到的东西,和不开心时看到的东西,主观上就是不同的。
自主论认为,情绪系统的任务是评价,给认知判断和决策提供情绪立场和态度。特别是道德评判(善恶)是情绪评价(好坏)和认知判断(对错)的综合结果。当认知和情绪一致时,道德评价容易做出。既好又对就是善,既坏又错就是恶。但在情绪和认知冲突时,道德评判就难做了。虽好但错的东西让人矛盾,虽坏但对的东西让人纠结。
比如,一个重伤的士兵,无法得到救治,在路边等死,痛不欲生,求你开枪结束他的生命。此时,情感会跟你说开枪杀人是坏的,但认知会告诉你帮他结束痛苦是对的,这种既坏又对的事情让人焦虑。
上述道德矛盾和焦虑无法调和时,意志可以做出有意识的决断,但必须背负责任的负担。许多人逃避这种选择的代价,就会诉诸于无意识的决断。后者遵循情绪评价优先,原因有二:一是神经生物层面上的情绪比认知更基础,骑象人游戏里大象比缰绳更给力;二是逻辑层面认知无法找到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世间的问题太复杂,如果“死理性”,最后会发现任何观点都能找到论据支撑。找不到仅仅是因为读书太少、见识太短。一旦发现任何观点在认知上都能站住脚后,你就会从认为世间只有唯一、确定真理的幻想中抽离出来,从选择观点上升到选择立场。情绪先奠定你的立场,认知再做出合理化解释,这种由内而外的思考方式,会大幅减轻人类的心智负担,因而被多数人采用。
诚如海特所言:“道德评断就像审美判断一样。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通常马上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如果有人要我们解释为什么喜欢,我们就会乱编一番说辞。……他的立场是在他有了判断之后才临时编出来的。”
(本文节选自《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欢迎扫码加入自主论书友会微信群,参与交流讨论。)
关于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我是温州人,爱好读书和写作,关注心理学和数字化,是高温青年和AIGC公益社群发起人和志愿者,也是TED策展人和演讲者,以及AI音乐爱好者和推广者,正在策划组织2025年AI音乐春晚活动。我写了一本《自主论》,讨论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与如何自主的话题,希望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