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改变家庭的功能定位
从自主性的三要素来看,家庭的本质是建立在血缘和情感关系之上的自主人的联合体,是帮助其成员实现自主的孵化器、加速器和助推器。家人们共同追求自主,资源彼此共享,能力相互影响,意愿对立统一。我们需要解决或缓解三大矛盾,以推动现实家庭向理想家庭的飞跃。
一是意愿的矛盾。家人间发生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就需要一个话事人站出来仲裁问题。每个家庭里都有说了算的人,他们是家长。自主论认为,家长应该由家庭中自主性最强的成员来担任,他们更适合掌握家庭的权力,决定家庭的方向。通常,这些自主性最强的成员都是家里正直壮年的父母,或者辈分较大的族长。在社会变革期,家中的年轻一代因为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新质生产力,自主性会得到快速提升,进而开始挑战传统家长的权威。此时,家庭内部如果不能及时做出权力格局的调整,就可能会发生权力斗争,其本质是自主性的较量,控制与被控制的博弈。经典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年轻人成家、分家,建立新家庭,成为新家长。但有些时候,年老的家长迟迟不肯松手放权,想继续掌控一切,其控制欲会让其他家人喘不过气来,直到年轻人被迫反抗和夺权。
二是能力的矛盾。家人间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别,彼此间存在明显的能力差别。即便是同龄人,有的家人比较好学上进,有的原地踏步,久而久之也会在认知和行为方面拉开巨大差距。一大家子三代人坐下来吃饭,聊天时又如鸡同鸭讲。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热爱思考,思考也有一些创见,但表达略微差些,但你可以和他讨论,火力全开,非常畅快。但是老人张口就是偏见和谬误,不反驳是默许错误观点传播,反驳则伤了面子和感情,只能憋着,私下再说。家庭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者多劳,累死勤快人。无能者只需依靠血缘这张免费车票,到处搭便车即可。时间久了,能者也可能心理失衡。
三是资源的矛盾。家庭是最小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状态下应是按需分配。但是资源有限,只好因地制宜地采取按劳分配的“市场模式”、定额分配的“计划模式”、相敬如宾的“礼让模式”和先占先得的“丛林模式”。除非家长拥有绝对权威来确立规则,否则实际分配还是比较无序的。一旦个别家人过多使用家庭资源,挤占了其他家人的份额。不管是儿童的教育支出,青年的结婚和买房支出,还是老人的医疗支出,都会直接导致家庭整体资源水平(他人可能获取的资源水平)的下降。特别是过去,家庭里兄弟姐妹很多,彼此之间就是资源竞争关系。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资源紧张情况下,个人自主性受限,解题能力下降,烦心事激增是常态。接下来具体讨论。
11.1.2 改变家庭的资源禀赋
一个家庭的资源总量,包括每个家人独有的时间资源、身体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还有大家共有分享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等。
家庭资源是既定现实,短期内难以改变。所有资源中相对容易开发的,还是社会资源。每个家庭都有外部的血缘网络和地缘社群,可以轻松链接到许多能提供能力辅助和资源扶持的重要人物。依靠这些人,家庭及其成员有机会改变其他资源短缺的状况。出门靠朋友,这是至理名言。
家庭资源在家庭内和家庭间都配置不均。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不如多个孩子的家庭,三口人的核心家庭不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因为前者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关系结构都要简单得多,缺乏个人高阶成长所需的复杂性和冗余性。另一方面,农村家庭不如城市家庭,内陆家庭不如沿海家庭,国内家庭不如海外家庭,因为后者在周边环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公共资源和家庭朋友圈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方面,都会有较大优势,可以为家庭成员带来更多潜在机会和试错次数。
家庭资源总量的多少,往往决定我们安全和自由的程度。
一是富裕和中产家庭,通常拥有既安全又自由的环境。此时,家人感到被关心,成长有保障。我们都渴望生活在这种理想的家庭环境里,它有点像带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守住安全底线,探索自由上限。在这种环境下,人有多种选择,但不会过多,可以自由驾驭,感觉游刃有余。人们会敢于怀疑、拒绝和创新,不断更新自己,获得成长。这种环境不仅要求家庭有足够的资源,还要求家长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放松管制。
二是普通家庭,通常拥有安全但不自由的环境。此时,家人感到被控制,成长被限制。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都被安排好,凡事往往只有唯一选择,就是没有选择,你甚至不知道有其他选项的存在。许多中国式家长倾向于大包大揽,犹如推行绝对计划经济的苏联政府一样,家人被活生生被圈养,最终成为无用的巨婴。
三是贫困家庭,通常是不安全但自由的环境。此时,家人感到被放任,成长被忽视。你拥有看似无穷的选择的自由,但其实多数选项你根本负担不起。家长忙于谋生,没时间管家人,放任自流,像西方推行的自由市场经济,给了家人太多承受不起后果的无效选择。
四是破碎家庭,通常是不安全不自由的环境。此时,家人感到被遗弃,成长没希望。这是最糟糕的情况,是丛林状态,无政府状态,是霍布斯说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的状态,这是最不利于成长的环境。人们根本没有选择,就像一头待宰的羔羊,唯一确定的就是死亡本身。如果处于这种状态,只能听天由命了。
对家庭资源和环境有了新认识后,我们试着去改变更容易改变的关系结构。
11.2.3 改变家庭的关系结构
改变家庭关系结构的内核,是改变家庭的权力结构,改变家长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多数家庭还是传统家长主义的理念和作风,家长大包大揽、责任无限,家人放弃自由、换取保护,这是一种主人和仆从的关系,不利于家庭成员的成长。建议转变观念,正在掌权的成年人作为一家之长,要像校长和老板一样,把“一老一小”等其他家人当作学生和股东,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企业管理工具,把家庭看作一个学习型组织,努力兼顾效率和公平。
家长在改变家庭关系结构时,可以重点引入四个管理模块。
第一,明智风格。有四种管理风格,一是高标准要求和高水平支持的明智风格,二是高标准要求和低水平支持的压迫风格,三是低标准要求和高水平支持的溺爱风格,四是低标准要求和低水平支持的放任风格。家长对待家人,不管是父母对孩子,还是子女对老人,都理应使用明智风格,一方面要为家人设置较高的标准,另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努力后达到这个标准。
第二,绝对坦率。有四种沟通方式,一是关怀备至且直抒己见的绝对坦率,二是漠不关心但有话直说的恶意侵犯,三是关怀备至但藏着掖着的过分同情,四是漠不关心也藏着掖着的虚情假意。家长对待家人,最好用绝对坦率,就是在良好关系基础上说真话、实话、大白话。为缓和可能出现的对抗和压力,要学会幽默,并引入一些游戏化设计。
第三,因人而异。有四种管理场景,一是家庭成员有意愿有能力,此时要授权他们,把资源支持作为重点;二是家庭成员有意愿无能力,此时要教会他们,把能力提升作为重点;三是家庭成员有能力无意愿,此时要激励他们,把意愿调动作为重点;四是家庭成员无意愿也无能力,此时只能强力带领他们,从零开始搭建自主的基础。家长对待家人,要因人而异地采取策略。
第四,合理干预。家长和家人之间利益相关,所以有些时候不得不强硬地干预家人的行为,以维护自己和家庭的利益,但干预手段不能滥用,要区分问题类型。一是和家长专业相关的问题,此时可以及时干预,并给出自己的建议,供家人参考。因为这种时候如果不说话,就是“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二是和家长专业无关的问题,此时要保持克制和关注,必要时可以表明立场,给予家人提醒,但不能乱提操作性建议,以免好心办坏事。
下节讨论家庭中的三组不同关系如何处理。
(本文节选自《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欢迎扫码加入自主论书友会微信群,参与交流讨论。)
关于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我是温州人,爱好读书和写作,关注心理学和数字化,是高温青年和AIGC公益社群发起人和志愿者,也是TED策展人和演讲者,以及AI音乐爱好者和推广者,正在策划组织2025年AI音乐春晚活动。我写了一本《自主论》,讨论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与如何自主的话题,希望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