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纵向的代际关系
纵向的代际关系,发生在上下辈之间,主要是子女和父母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共享资源,帮子女提升能力,但会倾向于掌控子女的意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主与不自主、控制与被控制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主线。让我们从头开始,经历人生的四个阶段,讨论代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处理思路。
一、幼年期
起初,我们幼小薄弱,父母风华正茂,彼此间存在绝对的自主性差距。此时,我们是渴望安全,虽然有很强的自主意愿,希望自己做选择、做决定,但是没有能力做出选择,也没有资源承担后果,所以依赖父母生存,接受父母控制。
控制本该适度,但经常过界。我们是第一次当孩子,父母作为监护人经验也不足。大家都容易上火发脾气,孩子的哭声、家长的愤怒、夫妻的争吵、老人的念叨,是很多家庭从小到大鸣奏的交响乐。
曾流行一时的行为主义教育理念,把我们当成没脑子的小动物,不接受父母(以及学校)控制的,可能被说教和体罚,直至服从为止。结果,我们中有些人学会了假装顺从,把自主意愿藏在心底,等待时机。另一些人则真的被磨平了棱角,彻底抹去了追求自主的意愿。后来又矫枉过正,流行新理念,不让打不让骂,要求从头到尾的正面肯定和积极引导,实际操作起来也很难,也把孩子惯坏了。
生活中有不少朋友从小就被父母用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反复折腾,渐渐放弃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结果长大了还是妈宝和巨婴。说重点,跟行尸走肉没太大区别。责任在谁,我认为在父母。因为父母是更加自主的一方,掌握方向方法。
二、青年期
后来,我们茁壮成长,父母渐渐衰老,彼此间的自主性差距逐步缩小。此时,我们追求自由,因为我们的能力和资源水平都在提升,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自主意愿都在觉醒和释放。我们希望和父母重建一种新的关系。
有些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引导子女更好地发展,有序地放权和退出,甚至主动谋划让子女接替自己的家长地位,他们的子女往往获得更好的成长,家庭关系也会更和睦。另有一些父母控制欲很强,导致家庭内部纷争不断。
在我的经验里,父亲比母亲更可能放开硬性管制,母亲则更难割舍,总想继续控制子女,以“我是你母亲”“我都是为你好”为由继续践踏子女的尊严。有些父母甚至会滥用养育孩子带来的道德制高点,如“你是我生的养的,就要听我的话”“你不听我的就是不孝子”,来压制孩子追求自主的合理诉求。
三、成年期
再后来,我们长大成人,子女已经出生,父母变成老人,彼此间的自主性差距反转倒置。经过岁月和打磨和社会的毒打,我们从青年人变成了中年人,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和孩子后,变得更加沉稳,在安全基础上追求自由。此时,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是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最坚强的时候。我们的意愿、能力和资源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成为相对自主的一群人。
现在我们是家长,决定新出生的孩子的命运,并经常过问年老父母的事务。与孩子相比,老人的自主性强得多。从能力看,虽然记忆、计算等流体智力下滑,但是知识、技能、经验等晶体智力仍在。从资源看,虽然身体和时间等资源在枯竭,但文化、技术、社会、经济等资源依然存在。真正影响老人自主性表现的,是他们的意愿改变。
人到晚年,多半会变得保守,更加渴望安全,守住已经得到的一切,而不是再去冒险。多数人的晚年会以凡人段位收尾,放眼未来,时日不多,人生已无太多可能,所以只求开开心心,安享晚年,活在当下。他们会选择性拼接过去一生的美好瞬间,甚至“改写历史”,构建“粉色回忆”,让自己感觉更好。所以,老人看到的世界跟别人不同,各种孩子式的傻事蠢事,都容易发生在老人身上。对此,我们最好采取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
成年期很长,不少人在这个阶段会遭遇瓶颈期,发展止步于凡人或者精英阶段。运气不好还会遭遇下行期,考虑到当前房地产价格持续下滑、孩子教育成本持续走高、GenAI冲击就业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能遭遇自主性整体水平的下滑,不得不提前开始放弃自由以换取安全,进入保守的老年期。
四、老年期
最后,父母已经逝去,子女已经长大,甚至子女的孩子也已经出生,我们自己则成了老人。现在的家庭关系是成年的子女和老年的我们的关系。我们偶尔想控制子女,但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每次尝试都可能换来坚强的反击。相反,子女们频繁地控制我们,我们想反击,但也已力不从心,只能默默接受。
多数时间里,我们会和子女相安无事,时不时地还会予以帮助,帮他们带带孩子,但又经常会因此带来分歧、矛盾甚至冲突。因为子女有自己管教孩子的方式,但我们的养育方式不同,存在理念和方法的区别,所以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的话,几乎必然会发生一些不愉快。这时候我们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早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找到伴侣和朋友,找到一个可以安享晚年的地方,和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
当然,也有少些老人是特例,他们是精英、英雄甚至泰坦,是“不安分”的大龄自主人。之前的人生极其成功,安全非常有保障,所以晚年时还渴望更多自由,谈恋爱、攀登高峰,甚至追求技术加持的永生。人生不止,折腾不止。如果我们有幸升级到这些段位,那么老年期只是成年期的延续而已,所有拥有强大自主性的人,即便衰老,还会有“第二春”甚至“第三春”。
另外,男人与岳父岳母的关系、女人与公公婆婆的关系,我认为也应参考上述代际关系处理原则,参照晚辈和长辈之间的关系来处理。
11.2.2 横向的平行关系
横向的平行关系,就是同辈间关系,如兄弟姐妹和夫妻伴侣。同辈的家人之间,经常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一、兄弟姐妹
就像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一样,我们也不能选择兄弟姐妹。如果有,那就是作为长子或者长女,孩童不懂事的时候,可能会被父母问起,你想不想要个弟弟妹妹。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但我猜想进化会选择那些会说不的孩子。
显然,多一个兄弟姐妹,对孩子来说,是多一分挑战、一分责任。弟弟妹妹会分走有限的资源,同时又增加新的人力。作为哥哥姐姐,要带好他们,对自己也是一次锻炼,有利于自主性的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学徒效应,在中国古代叫教学相长,哥哥姐姐通过教弟弟妹妹,巩固了知识,强化了能力。另外,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竞争意识、情商水平也更高。
对家庭来说,多一个孩子,也是多一分保障、一分负担。关键时刻,多一个人就多一把手,多一份力。每个孩子都是家庭对未来的投资,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很危险的。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在《富兰克林传》中描写了富兰克林的父母生育了十多个孩子,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躺成一排的孩子翻下个,看看哪个死了。中国现在已经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只生一个好”的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利于集中资源养育好一个孩子,但是一旦发生变故,对家庭的打击就是毁灭性的。避免出现失独家庭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孩子的数量。
我没有兄弟姐妹,只有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但从我父母一辈与他们的同辈关系来看,兄弟姐妹有比没有好,多比少好。兄弟姐妹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比其他人更可靠的自己人。相比于家庭之外的成员,兄弟姐妹之间更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成为一致行动人,也更容易彼此交心、扶持。
在竞争外部资源的时候,兄弟姐妹是最好的盟友,是我们构建社会资源的基石之一。只要兄弟姐妹能抱团,一致对外,那么他们就会为家庭带来集体力量和群体智慧。特别是变乱年代,抢夺资源、保卫家园的时候,需要拼时间资源和身体资源,这时候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但在竞争内部资源的时候,兄弟姐妹也是最大的对手。特别是兄弟姐妹不团队,刀口向内的时候,那么家庭就会分崩离析。
我有个大胆的推断,在资源总量不多的普通家庭,孩子数量更少,内部可竞争的资源更少,兄弟姐妹们会更加团结地对外争取资源。相反,在资源总量较多的富裕家庭,孩子可能会更多,内部可竞争的资源更多,兄弟姐妹们会把更多精力用在内部资源的争夺上。所以古往今来,斗争最激烈的都是资源最集中的王室贵胄。
二、夫妻伴侣
与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兄弟姐妹关系不同,夫妻伴侣关系完全建立在情感和法律之上。夫妻伴侣是家庭的核心关系,他们的关系强弱,决定了家庭的未来。美好的婚姻对任何家人来说,都是坚强的后盾。
不管是男人和女人,还是男人和男人,抑或女人和女人,甚至更加复杂的人群组合,只要大家因为情感纽带走到一起,就会为我们的家庭带来全新的成员。在一些国家,这叫婚姻,甚至得到宗教的庇护,在另一些国家,它也可以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最近甚至有人提出,按照中国现有的婚姻法,不结婚,既可以享受由婚姻带来的一切福利和保障,又可以避免因为领证带来的其他麻烦,是更好的选择。
以最传统的男女婚姻为例,两个人在一起,应该以提升彼此的自主性为目的。理想化的情况是二人同心,相敬如宾,通过讨论(群体智慧)来放大彼此的能力,通过共享(互补)来增加彼此的资源,再通过相互包容和鼓励来增强彼此的意愿。
遗憾的是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美好,多数的婚姻从快乐起步,到痛苦为止,两个人用自己的自主性做资本,参加一场合资创业(Joint Venture),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或者一个人扛下重任,另一个人无所事事。或者一个人操控一切,另一个人逆来顺受。恶意刻意的控制,如PUA式的煤气灯关系肯定是最糟糕的关系。但这些最坏的情况经常持续发生。
理想的婚姻,应该是爱情的结晶和祝福。引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爱情三角形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完美的婚姻应该是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的合体。 但现实中,人人往往是从激情开始热恋,经过承诺(结婚证、孩子等)进入婚姻,最后只剩下亲密,甚至连亲密都没有。这符合进化心理学和“自私的基因”的逻辑,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就是为了留下子嗣。
但是,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渴望更多。特别是被各种文字和影视作品灌输并构建起理想爱情的原型后,现实生活更是相形见绌。斯腾伯格看到了这种现象,于是写了《爱情是一个故事》,概括出人们用于构建爱情中主观体验和叙事方式,进而影响其关系和选择的25种爱情故事类型。婚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也会用一个或若干个婚姻故事原型来框定自己的关系和表现。但是婚姻故事比爱情故事复杂,爱情故事通常只涉及相爱的双方,婚姻故事除了男女主角外还有长辈、同辈、晚辈构成的更复杂关系网络,经常剪不断,理还乱。许多二人世界的美好,都是被孩子这个无法无天的“第三者”残忍摧毁的。
我建议大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自主论的婚姻故事原型来锚定自己的关系。自主论的婚姻观是:婚姻让两人及其家庭走到一起,共同追求自主。婚姻中的任何一方都要努力帮助对方变得更加自主。好的关系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坏的关系是相互控制,此消彼长,甚至一起退步。存在所谓的米开朗基罗现象(Michelangelo Phenomenon),人们会渐渐成长为同伴眼中的自己,并成为那样的人。在塑造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也会强化。
现实中,如果许多婚姻不符合自主论的婚姻观和故事原型,就要重新检视,找到问题,采取行动,做出改变。改变意味着不确定和风险,我们也有三种策略:传统的思路是“忍”“等”“拖”字诀,让时间来解决问题,听天由命,目的是不去承担主动行动的风险和可能的失败的责任。风趣的富兰克林精准地将其概括为 “婚前要睁大眼睛,婚后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勇敢的策略是直面问题,提出对策,设法改善、提升婚姻关系,强化家庭的核心力量。折中的做法是杠铃组合,总体上维持婚姻关系稳定,试着在一些小问题上积极试错。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爱情不是唯一的:被吻过的嘴唇并不失去它的鲜嫩,圆过的月亮还会弯成新月。”如果努力之后,婚姻关系还是陷入无法挽救的境地,那就要敢于决断,坦诚对话,中止关系,为彼此创造重新开始的机会。至于孩子,在糟糕婚姻里的处境,未必比重建家庭后更好。自主论认为,迟早要做的事情,早做比晚做成本更低。
11.2.3 内外的镜像关系
镜像关系,就是自我间关系,个体的肉身和分身之间的关系。
据说许多人在孩童年代都有虚拟玩伴,也喜欢自言自语。还有少数人有多重人格,在一个躯体里有多个自我认知,常常自我对话。我长期有写日记的习惯,通过文字的方式,与过去和将来的自己对话,促成思想迭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游戏的化身,也是我们的数字分身之一。
GenAI时代,我们可以使用个人数据轻松训练智能体,和自己或他人讨论问题。我们也可以打造数字分身,我有几个朋友都做出了数字人名片,让我们的数字分身和每个浏览名片的访客交流,在事后给我们提供总结报告。
未来大概率多数人都会体验到肉身和分身之间的特殊关系。
美国科技企业家玛蒂娜·罗斯布拉特(Martine Rothblatt) 是该领域的急先锋,通过变性,把自己从“他”变成“她”,然后又为自己的妻子创造了一个机器人身份,赛博格的身体和数字化的意识,希望未来能以另一种方式长厢厮守。她思考未来人类存在形态的著作《虚拟人》是一本非常超前的书,讨论了未来纯粹的精神意识克隆体,肉身克隆和精神克隆合体人,以及机器身体和数字意识的合体人,与今天我们的原始肉身和原初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
或许未来我们每个个体都要解决这个新的镜像关系,才能跨过时间的天堑,借助技术的红利,实现永恒的生命。如果肉身和分身之间可以达成均衡,分身可以为肉身提供能力和资源的支持,帮助肉身提升自主性,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关系。相反,我并不强求肉身必须为分身做什么。抱歉,我还没有那么博爱,还无法把分身看作是独立的追求自主的个体。分身是肉身主体的延伸,而非主体本身。
尽管如此,未来能否拥有分身,拥有多少分身,将成为判定我们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分身会成为继子嗣、作品之后,第三种证明我们存在与本质的凭证,成为自主人们争相留下的Legacy之一。可以想象,未来世界的现实与虚拟空间里,到处都是作为我们自主延伸的分身,从纯粹的基于网络痕迹培育的数字虚拟人,到复制了记忆的生物克隆体,以及拥有我们音容相貌的永远年轻的仿生机器人。他们会代表我们,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展现出自主的特质,代表我们的家庭,做好无限游戏的玩家。
(本文节选自《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欢迎扫码加入自主论书友会微信群,参与交流讨论。)
关于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我是温州人,爱好读书和写作,关注心理学和数字化,是高温青年和AIGC公益社群发起人和志愿者,也是TED策展人和演讲者,以及AI音乐爱好者和推广者,正在策划组织2025年AI音乐春晚活动。我写了一本《自主论》,讨论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与如何自主的话题,希望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