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边缘人不同,中间人处于社会网络中心。在我们完成交友阶段的任务,建立并强化许多优质的一对一关系之后,就可以开始从边缘人向中间人跃进,试着组建社群,建立和强化多对多的关系。此时,我们不再加入圈层,而是创建圈层。我们不再只是认识牛人,而是开始连接牛人,并让他们通过我们,成为朋友,彼此互助。最后,我们自己成了牛人。
9.2.1 中间人的三种能力和六种角色
你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中间人,按照社会物理学的观点,首先必须成为社群中自由走动、穿针引线的那个想法流(Idea Flow)编织者,一个魅力型连接者(Charismatic Connector)。你是勤劳的蜜蜂,在采集花蜜的过程中,为群体言行的鲜花授粉。你确立社群的进入门槛,并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使得自己不可替代。根据俄裔美国作家玛丽娜·克拉科夫斯基(Marina Krakovsky)所著的《中间人经济》一书的观点,中间人共有六种作用,我将其改造为三种能力六种角色。
一是提供信息的能力。好的中间人是社会网络中的“连接器”和“过滤器”。所谓“连接器”,就是在信息匮乏的时候,通过连接不同圈层的人,提供大而全、更加多元的信息,为此,你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好核实信息,并慎重转发信息。所谓“过滤器”,就是在信息过载的时候,通过有效的信息组织,整理信息、提炼信息,提供小而美、更为精准的信息,为此,你要对相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必要的时候还要附加“提词器”和“笔杆子”等服务。大家都希望自己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他是百科全书和全能机器,像AI一样,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问他什么问题,都能问到一些有用的线索。成为优秀中间人的第一步,要求你必须拥有庞大的关系网络以及较强的情报能力,并且乐意投入精力去服务他人的需求。
二是解决难题的能力。好的中间人是社会网络中的“缓冲带”和“传送带”。所谓“缓冲带”,就是在有风险的时候,做一个风险分摊者,坚定地站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一边,如那些经销商,就是批发商的缓冲带,帮助批发商分摊风险,并从中获益。所谓“传送带”,则是在有矛盾的方式,把双方分开,创造空间,传递声音,把双方直接矛盾变成三段间接关系,有时候要帮忙做和事佬,说好话,有时候要帮忙唱黑脸,说脏话,同时,也接受来自另一方的好话和脏话,你可以参考明星经理人的角色来设计自己的策略,甚至要随时准备着做某些人的“好人墙”“传声筒”“扩音器”“狗腿子”和“替罪羊”。成为优秀中间人的第二步,要求你有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参与进去的决心,与社群成员同甘苦共患难。
三是维护权威的能力。好的中间人是社会网络中的认证者和强制者。所谓认证者,就是在信任缺乏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对某个人的水平做出认定和背书,此时你是信任代理和推荐人,你的意见会决定某人的初始社会评价。所谓强制者,就是在与你有关的人违背正式规则或者潜规则时,可以强制其履约,或者在违约后予以惩罚。由于你不能采取非法的暴力手段,所以你主要是依靠个人的权威,以及社会压力,来迫使某人就范。如果对方不就范,则像中世纪的教皇开除封建君王教籍那样,将犯事者彻底从群里圈内除名,使之面临“社会性死亡”的威胁。当你拥有这种能力时,多半也已“媳妇熬成婆”,混成一个“说谁行谁就行”“让谁干谁就干”的仲裁者了。成为优秀中间人第三步,要求你有相当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威望作为基础,以此维持社群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信心,并在必要时认证和确保他人的可靠性。
拥有上述三种能力的中间人是“甘为人梯、乐作人桥”的强者、贵人和施与者,他们主动帮助他人。为了把资源留给更值得投资的对象,优秀的中间人要对自己的投资策略进行非对称性改造:
一是增加回报。优先帮助那些高潜力的对象(一本万利)和低成本的对象(举手之劳),其他求助者先放放,让时间做出选择。因为如果大家都采取向上求助策略,那么必然会有很多求助者会采取“广撒网策略”,到处随便求助,希望从中捞取好处。屏蔽和过滤这些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延后助人。收到消息后,冷处理、慢决策。如果对方真心求助,可能会再次尝试,届时再做回复也不迟。
二是控制成本。优先帮助那些利益相关、专业相关的对象,然后是利益相关或专业相关的对象,舍弃那些利益无关且专业无关的对象。
三是规避风险。不能因为帮助他人而伤害自己或者第三方的权益,更不能有损于社会公德。所以必须对求助者的品行进行判断。我用“说做比”和“爆肝率”把人分为四种,高说做比、低爆肝率的赢家(Winner),高说做比、高爆肝率的战士(Warrior),低说做比、高爆肝率的输家(Loser),低说做比、低爆肝率的骗子(Liar)。
9.2.2 社群构建的四个阶段
中间人构建社群要经历四个阶段,期间地位不断提升和巩固,最终成为社群的核心节点。理想化的社群,在我看来,应该是参与者的自主性得到相互提升的社会关系网络。理想化的社群,应该是一个绝对优秀、绝对坦率、绝对透明、绝对授权的自主组织,它由自主的个体组成,促进个体的自主提升。
第一阶段要集聚人才。组建社群时要设置进入门槛,提高人才密度。与善人居,天下英雄不召自来。可参考Netflix的绝对优秀原则,挑选最聪明的脑袋加入,宁缺毋滥,少即是多。为兼顾规模和质量,可以从专业性、多样性和独立性角度出发精选成员。如果数量比较多,则可以再细分领域,建立专题性的社群。古人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社群要有人群定位和目标定位,这是大家当前和未来的共识基础。中间人也是大家的共识基础,他是线上平台的管理员,也是线下活动的召集人。最早加入社群的人,都是中间人的朋友。之后经由他人介绍加入的,也经过中间人的审核把关。最初的成员,应当实力高于社群创始人(中间人);之后加入的新成员,应当实力高于社群平均水平。所以中间人决定社群成员的总体水平。中间人也发挥了认证者的角色,用自己的信用为社群成员背书,使得他们可以在信任的基础上交换信息,拥有安全的自由。
第二阶段要营造氛围。社群建立后,需要投放合适的话题,促成大家交流讨论,确保社群处于高能而温暖的状态。中间人要做好强制者,杜绝低质量的内容和讨论;还要做好连接器和过滤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建议,启发大家的思考和行动。中间人还要做好隔离带和传送带,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给予社群成员个人关怀的基础上,鼓励大家彼此间有话直说,做批判性思考,提建设性意见,即绝对坦率(Radical Candor)。桥水基金会的极端求真、极端透明的原则可以参考。面对他人的批评,中间人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提高中间人管理社群的效率,还要用好数字工具,推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融合。如2020年疫情初期,我在管理大量防疫志愿者社群时,使用了微信群+石墨文档+机器人助手的组合,用微信群联系志愿者,用石墨文档记录大家讨论得来的重要内容,用机器人助手做好简单的人员维护和内容推送等。2022年疫情再次爆发,我们又测试了视频号+虚拟人技术,感觉效果也挺好。2024年管理AIGC公益社群,我打算用碳基人和硅基人的组合。类似的组合,相信未来会不断涌现,最终实现人机协同的社群管理。
第三阶段要助力发展。当人们加入社群比不加入有更多收益的时候,社群的存在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社群可以给成员带来两样好处,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决问题。首先是群体智慧。有效组织起来的群体,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促成大家掌握的智力碎片聚沙成塔,解决个体智慧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群体智慧建立在高质量的社群沟通之上,为避免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或群体迷思等问题,驾驭不同的社会情绪,建议使用决策架构工具,充分利用流程与合作的积极作用。其次是群体力量。有效动员起来的群体,涌现出超越个体之和的集体之力。中间人为了促成群体行动,可遵循我提出的“合力法则”:首先是共识,找到共同目标,目标越是一致,动员越是容易。其次是共创,策划共同行动,行动越是开放,动员越是容易。最后是共享,分享集体成果,分配越是公平,动员越是容易。此外,发布关键信号,找到关键支持者非常重要,他们让移山的愚公变成值得追随的领袖。
第四阶段要新陈代谢。社群就像细胞,有新陈代谢,不断诞生,不断消亡。细胞分裂出细胞,社群也孕育社群。为了孵化更多社群,老一代的中间人要孵化新一代的中间人。
同时,任何社群似乎都难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宿命,都会从活跃走向平静,平静走向死亡。我们每个人的社交对象理论上近乎无限,但是脑容量和邓巴数的限制要求我们必须经常对社群及其关系进行修剪。
社群和人脑一样,其节点和连接长久不用,都会逐渐瓦解。那些不再发挥作用的社群,会逐步消亡,减轻我们的负担,为创新提供机会。中间人要尊重社群发展的自然规律,要允许社群成员自愿退出,并适当的时候主动解散社群。一个半死不活的社群所带来的收益,远低于其对每个人信心的伤害。所以,当断则断。
9.2.3 群体智慧的两种打开方式
这里重点讨论下群体智慧的话题。有效组织起来的群体,可以涌现出超越个体的智慧,为个体提供加持。相反,组织失败会带来群体压力、群体迷思、群体极化等反向作用。一个优秀的中间人,要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群体组织方式,来有效整合他人智慧,为我所用。总体上我们可以把问题和社群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应对常态化问题的专门化团队。
常态化问题,反复发生,值得组建专门团队,持续提供群体支持,特别是观点和建议。这个团队由你打造,为你服务,也向你负责。由于这些常态化问题大概率就是你的工作,所以这个顾问团队,也是你工作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不仅是你大脑的拓展和延续,还是你的秘书、助理和参谋,形成一个强大的生物计算机集群。
专门化团队的建设思路,可参考“三个绝对”原则:
原则一是绝对优秀。要保证团队的人才密度,每个人都应该是某个领域的绝对专家,兼具专业性、独立性,且成员之间有丰富的多样性。要发现和邀请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加入,尤其是那些在你短板方面优势突出的人。比尔·盖茨有句名言:“一名优秀车工的工资是一名普通车工的好几倍;而一名优秀程序员写出来的代码比一名普通程序员写出来的要贵上一万倍。”在软件行业,这种说法虽有争议,但也算是一条尽人皆知的原则。Netflix(网飞)把这条原则落到实处,把员工分为操作型和创造型,后者一定要高薪聘用业内细分领域最顶尖的人,同时劝退不再优秀的成员。最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绝对优秀的团队还会吸引更多绝对优秀的人才,从而不断自我强化。
原则二是绝对坦率。在绝对优秀基础上,营造自由包容的讨论氛围,鼓励专业人士发表不同意见,甚至设置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专职唱反调,刻意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安排魅力型连接者做主持人,给话题穿针引线,确保大家在主线话题上高频互动。彭特兰所言甚是:“拥有最好想法的人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的人。”绝对坦率是一种建立在个体关怀之上的直接挑战,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有话直说,因而有利于汲取群体智慧之花的蜜果。
原则三是绝对信任。在绝对优秀的成员进行绝对坦率的讨论之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直接接受他们给出答案,以此表达对团队的绝对信任。如果是更加重要的问题,则可以考虑桥水基金会做法,量化评估大家的表现,听多数人意见,跟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断。桥水基金会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推崇创意择优(Idea Meritocracy),为提高投资项目,招募各界牛人,组建内部智库,倡导极度求真(Radical Truth)、极度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推动内部信息的充分流动,然后用数字工具——点收集器(Dot Collector)——记录表现,依实战结果为专家赋分,评估预测能力,最后对不同项目作加权计算,以此提高决策质量。相同的逻辑,美国科技公司Palantir更进一步,尝试推动群体智慧(专家系统)与机器智能结合,让AI基于大数据给出初步判断,然后专家系统作出判断,实现机器集群和专家集群的众机协同。十多年前,我还看到过更加惊悚的版本:美军试图把人脑与电脑联网,让头戴脑机接口的一帮美国大兵眼前快速扫过卫星图片,如果某张图有多个大兵的大脑有反映,则停下来细看,通常这样就会找到那些隐藏在阿富汗山区里的恐怖分子巢穴。这也可能是AI时代中人脑演进的另一种方向。
显然,专门化团队建设的关键是专家资源。专门化团队的数量和规模,在把握质量和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多多益善,不设上限。底线要求是至少有2-3个自己信任的专家,可以随时接受单独请教。
为了拥有这样的专家,你可以做几件事情:一是在亲戚、同学、同乡、同事中寻找具备知识和技能、与你没有利益冲突的专家。他们是信得过、免费的专家,是首选对象。二是在学校、医院、律所等专业机构中寻找有职业操守的专家,付费购买优质服务。为了建立信任纽带,建议找人引荐。三是通过公开渠道收集信息,通过公共平台结识专家。按照前文讨论过的思路,注意自己的形象,把自己包装成优质资产,大胆地向陌生的知名专家请教,给他们投资你的机会。不要担心被拒绝,因为被拒乃是情理之中,赐教才是额外福利。而且,人们会喜欢自己帮过的人。
最后,GenAI和AIGC的快速崛起,免除了小白当学徒打杂的煎熬,也剥夺了他们学习成长的机会。他们将高度依赖AI,并难以超越AI。未来AI的傀儡娃娃会变多,但真正拥有AI没有的特殊智慧的真正专家会越来越稀缺,变得更加值钱。他们将是我们在AI时代建构群体智慧,捍卫真相真理的盟友。为了辨明真身,我强烈建议你投入时间和金钱,与专家线下见面、长期交流。只有实践和时间,才是AI时代检验专家的唯一标准。
第二大类是针对临时性问题的松散型社群。
工作中也还有一些问题是临时性的,工作之外也还有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可以再根据需要,组建或加入若干个有相当规模的松散型社群,为自己的提供智力支持,特别是数据和信息。
为了以不变应万变,这些松散型社群最好具备规模性,而且成员多样性的重要性大于专业性和独立性。群体规模大了,大家手头更可能掌握一些足以拼接出正确答案的碎片,不管是抛出什么问题,总有人知道答案。典型案例就是你的微信朋友圈。疫情期间,你想了解今天在哪里能买到退烧药,估计发个朋友圈会比挨个问人更快,因为有效信息散落在你不知道的人手里。
日课里有个“通用解题模块”,将世间问题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已知的已知。我们知道问题如何表述,也知道答案在谁手里。此时,学习是最高效的解题方式,只要找到相关专家,阅读其作品,观摩其操作,即可顺利解题。二是未知的已知。我们知道存在答案,但不知道如何表述问题,也不知道谁知道答案。此时,讨论是较好的解题思维,我们在社群里提问或分享,就有机会获得他人的反馈,逐步拼接出完整的问题和正确的答案,最终解题。三是已知的未知。我们知道问题是什么,也知道暂时没有答案。此时,思考是更好的解题路径,我们通过撰文和绘图,增加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尝试着找到可能的答案。找到部分答案后,再通过讨论和学习加以补全,最后解题。四是未知的未知。我们根本不知道问题和答案是什么,彻底进入“无人区”,没有任何线索可借鉴。此时,实践是唯一的解题机会,只有先试错后迭代,在行动中获取反馈,才能找打一些蛛丝马迹,再组合思考、讨论和学习,实现解题。实践、思考、讨论和学习的组合,就是我所谓的演化模式,特别适合在不确定的复杂中寻找答案。
显然,本章节讨论的机器智能和群体智慧,都可以为学习、讨论、思考和实践提供许多支持,尤其是讨论环节。甚至可以说,群体智慧的核心在于“如何释放讨论的力量”。除了前文提到的“撒网法”,还有“投票法”等技术。
投票法的假设是:有些简单问题的答案是数字,用投票取平均的做法,能算出较好的结果。社会物理学的先驱们用这种方法估算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或市场里某头奶牛的体重等问题;我作为爱好者,也测试过年会时房间里同生日的朋友人数,以及我个人的体重等问题。结果都还不错,比较接近。我在创作本书期间,曾建过一个读者群,建成后不断有Bot机器人自动扫码进来潜水,然后时不时冒泡发一些小广告,人类读者群情激愤、义愤填膺,除了抓住一个踢掉一个外,没有其他办法。我决定把它变成游戏,顺势发起投票,让大家预测,第一题是“本群在2022年12月31日前还会有几个机器人出来发广告”。几十位参与投票的朋友的均值是3.05,最后的答案是3个。这就是投票法的威力。
理论上说,高频互动将促进想法流在群体内部的流通,提高群体智慧。这点专业化团队容易达成,但是松散型社群由于成员众多,除简单投票外很难组织起有效的讨论。但也有专家不信邪。研究预测问题的专家菲利普·泰洛克(Philip Tetlock)在美国政府资助下,启动善断计划(The Good Judgment Project),搭建网站平台来集聚用户及其意见。他把复杂的国际事件预测转化为近似投票的预测题,要求参与者作出数量化的预测,并对结果进行评估,据此为参与者赋分、排名,筛选出占人数2%的超级预测者。事实上,泰洛克的逻辑和桥水基金会近似,只是群体规模更加庞大,成员构成也更为多样。根据泰洛克本人叙述,由此筛选出来的超级预测者的群体智慧,胜过预测市场和一般的专家预测。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搭建松散型社群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链接更多聪明的脑袋。然而,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微信群都会从有序走向无序,热闹走向冷寂。少数人嗨聊不止,多数人潜水缄默,应了北京大学教授胡泳老师的那句“众声喧哗,无人倾听”。
到了AI时代,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正如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培养了上一代的杠精、民科和神棍那样,GenAI正在创造新一代的知道分子,未来数字空间里故弄玄虚、无事生非、作假造谣的人越来越多。普通人如果不想在这些人身上浪费时间,最好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敬而远之。因为那个在线折磨你的角色甚至可能不是一个碳基生物,而是恶人故意制造出的硅基话痨。AIGC会创造新的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导致松散型社群的生态会进一步恶化,最终人们会对社群里的内容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任由群体极化滋生、群体迷思发酵、群体情绪蔓延和群体智慧消亡。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思路是采用组合策略:一方面,严格控制专业化团队的规模和质量,确保其守住群体智慧的底线,能够有效解决常态化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做大松散型社群的规模和数量,利用其探索群体智慧的极限,为应对各种临时性问题储备潜力。在很多情况下,数量往往是质量的前提。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规模效应(Scale Effect)就会涌现。
(本文节选自《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欢迎扫码加入自主论书友会微信群,参与交流讨论。)
关于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我是温州人,爱好读书和写作,关注心理学和数字化,是高温青年和AIGC公益社群发起人和志愿者,也是TED策展人和演讲者,以及AI音乐爱好者和推广者,正在策划组织2025年AI音乐春晚活动。我写了一本《自主论》,讨论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与如何自主的话题,希望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