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策略的基本思路是自由至上,积极探索未知的可能性,在大胆创新中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收获高成长和高回报。激进主义者的关注点,不在于回避爆仓点,而在于找到爆发点,追求指数级增长与回报。
古人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人说,无创意、不创新、毋宁死。如果安全优先的保守策略是第一序改变,只想改变系统的组件(要素),那么自由至上的激进策略是引入行动科学创始人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提出的第二序改变(Second-Order Change),大胆改变组合(结构)和组块(功能),改变系统本身。
除去英雄和泰坦等特高阶玩家和殊存在,安全优先的保守主义者更多是怕事的小孩和怕死的老人,而自由至上的激进主义者则更多是初出茅庐、未经世事的青年。青年有两大特点:一是没有积累,没有包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自由创新打破的只是枷锁,获得的却是全新可能。二是拥有时间,可以持续尝试,即便尝试失败,也还有下次机会。这是青年的特点,时间资源和身体资源多,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少,可以通过创新做资源交换和投资。所以,每个时代的变革者往往都是青年,他们是重新塑造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创新者。
从短期来看,当人的能力相对稳定时,创新与否的关键在个人的意愿强度和资源水平。一方面,创新需要勇气支持。创新虽在中文语境下是褒义词,但在西方语境下却是中性词。激进策略催生的创新、实践、试错,本质上都是打破旧组合、创造新秩序的尝试,可能带来好结果,也可能带来坏影响。所以,创新者必须敢于选择和承担可能的后果,这需要坚强意志的支持。同时,认知会为我们助力。自利倾向、参照倾向等偏见会促使我们会选择性关注,收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针对性地与他人的短板比较,从而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构建起良好的自我感知。绝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的能力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因此更加乐观和勇敢地进行创新实践。中国人称之为 “无知者无畏”,万一创新成功,那就是“傻人有傻福”了。另一方面,创新也需要物质保障。我的建议很明确:当资源仅够支持一次尝试时,不要去创新。因为守旧能保障基本收入,创新却可能满盘皆输。相反,当资源不足以支持一次尝试,或者可以支持多次尝试时,要大胆创新。对前者而言,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对后者而言,就算失败又能怎样?弹药充足时,你可以先开枪后瞄准。弹药充足到一定程度时,你甚至可以对着门板随意乱射一通,然后走上前去画个靶子。GenAI技术降低了创新的门槛,放大了收益,给了人们更多尝鲜创新的机会。
下面介绍重视创新的激进主义的主要特点。
4.2.1 激进主义的特点
相比于保守主义,激进策略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如下:
一是感知阶段求新。认知科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形容人类是贪婪的食信息动物(Information Seeker)。激进主义者是专吃新信息的动物,永远无法被满足。他们中一些人可能是携带DRD4-7R变体基因的“重口味者”,对旧信息和小刺激打不起兴致,必须有持续的意外才能激发快感。
二是判断阶段求大。激进主义者积极乐观,甚至盲目自信。他们似乎更容易想象成功而非失败,收益而非成本。看到芝麻小的机会,就会想起西瓜大的未来。他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套用鲁迅的话很合适,“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
三是决策阶段求快。他们不会考虑太多,而会凭直觉决断。他们非常果断,甚至极端冒险。他们眼中的万魔殿是一副天堂模样,所见所思都是最新最好的事物,所以决断起来非常迅速。多数时间里,他们的骑象人处于梦游状态,意志力完全不见踪影。
四是行动阶段求变。他们标新立异,爱玩花样,总是把弄一些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技术。他们的生活因此多彩,工作因此多样,但是和他们搭伙的家人和同事如果不是同类,会比较辛苦。很多人都在工作中遇到过创新意识特别强、几乎朝令夕改的上司。他们的优点是敢于推翻之前的自己,缺点是太会推翻之前的自己。
在开放世界和开拓时代,激进主义往往备受推崇。2020年之前,国内外主流的声音都倾向于认同创新,认为变革必然带来好结果。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都处于全球化和上升趋势,乐观主义漫溢于各个领域。同时,虚拟时空的开发,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带动科技、文化和商业精英在创业创新中成为开拓者和冒险家,他们中的幸存者,经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由创新的激进策略,全然不顾失败后在黑暗中沉默的大多数。
但在2020年之后,逆全球化趋势和反对数字化的浪潮先后出现,经济持续下行,资本寒冬来临。风停了,潮水退去,那些曾经风光无限、会飞的猪,原来只是一只只裸泳的猴子。特别是2023年GenAI出现后,这种割裂的状态进一步恶化。人们开始切换激进方式,从外向拓展型激进主义,向内卷消耗型激进主义转变。2024年,我们看到这一趋势愈演愈烈。
4.2.2 激进策略的短板
激进策略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激进策略倾向于用新办法解决问题,遇到老问题时,可能效果不如成熟的老办法。同时,打磨新办法,也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所以,保守力量反对这种需要付出代价的自由主张,批评它是一种幼稚的骄傲。多数时候,都是保守主义胜出,因此历史上只有少数时期是革命年代,多数时间都很稳定,甚至沉闷。
第二,激进策略存在多个风险点,其中不乏爆仓点。这些问题就像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 ,众所周知但难以消除。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更有甚者,不幸跌入河中,遭遇负面黑天鹅,一败涂地,满盘皆输。激进策略的尴尬在于,它许诺的多,兑现的少。你可以用它换来许多小创新小成果,但一旦失败,可能就是大崩盘大溃败。
第三,激进策略如果涉及计划和计算,还可能会遇到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 ,即“计划跟不上变化”“人算跟不上天算”等。人脑对未来的计划和问题的计算,通常都偏向于乐观和模糊,所以激进主义在执行过程中受阻甚至受挫是家常便饭。
4.2.3 激进主义的应用
诚如前文所述,激进主义在对外时,容易吃瘪。但是对内时,非常适用。自主论认为,自由至上的激进主义非常适合自我革命。在勇气加持下,个人通过意志的反思,实现怀疑、拒绝、创新“三步走”,重构安全的底线,释放自由的可能,人的能力得到提升。这“三步走”构成了自主论的重要心智模块“通用反思模块”,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各种问题。它是我基于经验总结的理论假设,与自主三角形一样,未必正确,但却有效。你可以用它逐项反思自己曾经认为是绝对真相、真理的各种人事物,来获得全新认识,从而得到能力提升。
意志反思的第一步是怀疑。意志通过反思,关注到并质疑自动加工给出的默认选项,迫使自动加工作出合理化解释。罗素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具有质疑的能力。怀疑是勇气的起点,让我们重新检视一切过去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包括内部世界的看法和做法,以及外部世界的事物和关系。留意内心深处每个瞬间的疑惑,努力呵护这个微弱的火种,忍受它的灼烧,任它不断长大,持续发光发热,直至扫尽心中的雾霾。如果你的内心没有疑惑,那就主动钻木取火,通过设问“What If”(假如),开启一段反事实想象(Counterfactual Thinking) ,探索更多可能的平行空间。对个人社会而言,许多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政治理念领域的许多伟大变革,都是由怀疑旧范式旧规范开始的。对个人而言,怀疑松动了自主三角形中安全和自由的关系,使之拥有了重建的可能。
意志反思的第二步是拒绝。意志继续反思,拒绝对旧有默认选项的合理化解释,迫使自动加工给出新的选项。拒绝是勇气的延续,是投给怀疑的支持票。当我们开始怀疑旧事物旧观念时,旧体系的维护者——左脑解释器(Left-brain interpreter) ——就会自动给出合理性解释,解释无效后甚至会采用威胁的方式,逼我们就范,即放弃怀疑,回归信仰。这些解释和威胁就像尝试浇灭怀疑火种的风雨,而拒绝就是我们捍卫火种的盾牌。如果你感觉自己快顶不住了,可以试着反问自己“So What”(那又怎样),即可启动另一种反事实想象,帮助我们缓解部分焦虑和压力。的确,如果我们不接受大脑的辩解和胁迫,继续怀疑原先的观点,最好坏的结果是什么?会死人吗?如果不会,那有什么好怕的!还有一种更加简单粗暴的技术——就是我们前文反复提及的“20秒暴走”,顶住一切压力向前冲,不顾一切地改变思想和行动,说不定20秒后你会发现,原本想象的最坏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而你已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了。对自主而言,拒绝的任务就是给怀疑助力,持续探索安全的底线,为释放自由的可能创造机会。
意志反思的第三步是创新。意志停止反思,接受新的选项,从而间接打破了旧惯性,创造了新可能。创新是勇气的结果,是对怀疑和拒绝的奖赏。创新的结果可能好,可能坏,可能带来福泽,也可能带来破坏,但无论如何,它都会带来改变。参照三重心智理论,怀疑、拒绝属于反省心智,创新则属于算法心智和植物心智。大脑多数时间处于自动驾驶模式,不断在过去经历、环境线索以及偶然因素的作用,随机生成一些卡片,并默认接受并输出,表现为各种思想和行动。唯有骑象人醒来,挥动缰绳去驾驭大象时,卡片才会被迫刷新。怀疑和拒绝就是不断抽卡,直至满意,然后通过不再怀疑和拒绝来接受这种输出,这就是创新的本质。为了刷出符合心意的卡片,你可以持续追问自己“What Else”(还有什么),最大程度压榨大脑的余力。对自主而言,创新的任务是探索各种安全和自由的新组合,帮助重建自主三角形的稳态平衡。
弗洛伊德和我都很喜欢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这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怀疑、拒绝、创新的故事。俄狄浦斯是带着矛盾降生的,那是一个神谕,预言他要杀父娶母。为了逃避命运,他的父亲试图杀死还是婴儿的他,未果。后来他阴错阳差地杀死了不知道是父亲的父亲,娶了不知道是母亲的母亲。本来他可以懵懂地活在假相里,继续保留王位和权势。但他在怀疑和逃避之间,选择了真相。即便怀疑会打开潘多拉之盒,他也在所不惜。结果,俄狄浦斯用怀疑精神撕碎了和谐的谎言,因而接近于命运的真相。勇气就是在面对恐惧时仍然能行动的能力。俄狄浦斯是一位勇者,不仅有怀疑一切的勇气,更有拒绝逃避的勇气。他在调查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拒绝妻子兼母亲停止调查的要求,拒绝了以谎言包庇自己的可能。他的勇气让他失去了过去的一切,又获得了未来的一切。勇敢地追寻真相、拒绝与命运妥协的俄狄浦斯,最终来到雅典,死后葬在哪里,与代表理性与智慧的雅典娜(Athena)一道,成为这座自主城邦的守护者。
最后,大家如果觉得通用反思算法的怀疑、拒绝、创新“三步走”还太复杂,可以进一步简化。揪住某个问题,带着怀疑和勇气,反复追问自己“What If”“So What”“What Else”。 第一个问题怀疑过去的平衡,第二个问题拒绝当前的解释,第三个问题创造未来的可能。连续追问几轮,全新的思想和行动便会自然涌现。
(本文节选自《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欢迎扫码加入自主论书友会微信群,参与交流讨论。)
关于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我是温州人,爱好读书和写作,关注心理学和数字化,是高温青年和AIGC公益社群发起人和志愿者,也是TED策展人和演讲者,以及AI音乐爱好者和推广者,正在策划组织2025年AI音乐春晚活动。我写了一本《自主论》,讨论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与如何自主的话题,希望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