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轻松主义:降成本,提收益

文摘   2025-01-16 00:30   浙江  


我喜欢的FIFA游戏有中文解说,常冒出一句“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的确,若要轻松,必先努力。若要躺赢,必先内卷。天上不会掉馅饼。前期必须积极有为,后期才能轻松无为。自主论反复强调复杂守恒定律,若想赢在开始之前,就得抢跑,在开始之前开始,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努力,在非对称化改造上下功夫。

麦吉沃恩后来写了本《轻松主义》,呼吁我们从精要主义向轻松主义升级。他所谓的轻松主义,包括轻松状态、轻松行动、轻松结果三个维度,并搭配一系列建议。

在我看来,清单主义从行为的对象及线索切入,精要主义从行为的主体及结果切入,轻松主义则从行为的方式及环境切入。轻松主义应侧重于任务的重新设计,包括行为设计和环境设计。

下面结合麦吉沃恩的观点,以及我个人的经验,提三方面建议。

6.3.1 转变观念,找准方向

有时候我们深陷任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这里需要转变观念,重点关注五个方向。

方向一,寻找重要问题和省力方法的结合点。重要的事情也可能有轻松的解决方案。更容易的方式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没去探寻。若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下对复杂困难之法的执念,就有机会找到简单轻松之道,最省力的路径(Always Seek the Easiest Path)。要努力做到举重若轻。

方向二,寻找重要事项和愉悦体验的结合点。如果不是为了让彼此过得轻松一点儿,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对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如果我们可以“享受”,又为何必“忍受”?我们应该为重要事项提供奖励等强化物,缩短行动和奖励之间的延迟时间,并引入游戏化和仪式化等方法,如边洗澡边回电话,又如边打扫边唱歌。

方向三,寻找努力付出和成果回报的结合点。过度努力可能导致过犹不及的结果。存在一个“收益递减规律”,一旦努力越过某个临界点,更多的努力就不再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了,反而会破坏我们的表现。我很少因为努力不够而失败,我失败常常是因为努力过了头。所以要设置合理目标,避免过度努力。

方向四,寻找个人能力和任务难度的结合点。个人能力和任务难度匹配的时候,心流体验就会出现,人会在输出时沉浸其中,获得满足。不要画蛇添足,增加不必要的东西。从基本要求做起,不要勉强自己。在基本知识还没掌握的时候,总想着多学课外的东西,往往适得其反,得不偿失。那些远超个人能力水平的目标,也有一种用途——变成参照系,让我们的其他任务看起来没有那么难,从而提高其他任务的执行率(我们在序言里介绍过这种结构性拖延)。

方向五,寻找最小努力和最大复利的结合点。有些事情,你付出一次,可以重复获利。要多做这样的任务。一要掌握基础原理,通过创新组合方式,获得相邻可能(Adjacent Possible)的复利。 所谓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也有这个逻辑在里面。 二要引入技术工具,尽可能多地让重要步骤和事项自动化,获得技术元素的复利。通常,所有在信息工具方面的投入,都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三要建立互信团队,推动集体协作,收获群体智慧的复利。四要破解结构性问题,把时间投入有长期效应的行动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获得好处。

6.3.2 改造空间,助推行动

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身,降本增效的重点也在环境再造。有效的环境设计是一种特殊的任务,会让清单里其它待办任务的难度下降,收益提高,隐患消除。

空间是环境的重要元素,我们可以通过改造空间元素,助推预期行为。比较实用的个人经验有三条。

经验一,打造独处空间,追求深度工作。许多优秀的创作者都会为自己的深度工作任务寻找一些独处空间。据说《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J. K. Rowling)是在豪华酒店里写作,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是在后院修建小木屋,甚至有位大咖是在飞机上创作。每个人对独处空间的定义有所不同,可以因地制宜。这个独处空间甚至不是一个固定场所,我曾经连续一段时间,每天中午或晚上找一个城市书房自学,读书和写作,体验很好,效率很高。你甚至可以把寻找独处空间这件事情本身,变成一个体验化、游戏化的打卡任务,用清单定时重复提示。除了现实空间外,还有虚拟空间,最简单的方式是用AirPods和Suno组合打造美妙音乐的声音场景,让独处空间如影随行。 

经验二,减少噪声干扰,增加触发提示。独处空间把我们跟他人分开,但这还不够,还要调控独处空间内的各类元素。简单原则就是减少可能触发非预期行为的线索,增加该行为的启动成本;同时,增加可能触发预期行为的线索,减少该行为的启动成本。我们不可能无时无刻看着手机里的任务管理软件,所以需要环境里许多线索提示我们启动任务。比如,如果你希望自己多看书少看手机,就在所有触手可及的地方放置希望去读的好书,并把手机放到比较远的地方充电。还记得那个粗鄙但管用的20秒原则吗?如果要起身20秒才能拿到手机,多数人就会放弃。相反,如果20秒内能开始阅读,那么阅读的可能性会大幅提高。

经验三,利用意外元素,争取妙手偶得。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意外,意外甚至是无法避免的,空间改造时就要考虑提前跟自己和他人签订尤利西斯契约,设法让这些意外为我所用。还记得奥德修斯的故事吗?我们在空间环境设计时,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留有一定的开放性,设法提高美好意外发生的频次,降低坏的意外发生的概率。比如,对于一些需要创意的任务而言,在人群流动的户外空间采风,更容易激发灵感。再比如,你想恋爱,就多去帅哥美女集聚的地方旅游。

6.3.3 管理时机,把握先机。

曾经我相信时机就是一切,现在我相信一切都是时机(I used to believe that timing was everything. Now I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is timing)。平克在《时机管理》开头写的这话句,深得我心。

为了提高任务管理和执行的效率,做到举重若轻,除了前期找准方向、改造空间外,还要把握时机,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人在高峰和低谷的状态差别相当于喝了酒,有高达20%差别。时机管理(Timing Management)认为,何时做(When)比如何做(How)更重要。可参考的经验也有三点。

经验一,顺应个人生物钟。不同的任务适合不同的时点来做。一般而言,早上要做喝水、晒太阳和锻炼的任务。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早起晨型,阅读和写作。研究显示,创造者中早起者的数量是晚起者的三倍。前文说过,上午精力充足,适合深度工作和有效沟通,做挖掘型的PP和PX任务更好。中午要好好吃饭,可以的话,花个10多分钟小睡,产生持续近3个小时的积极效果。下午人的精力下降后,更适合做发散型思考,所以做拓展和创新更合适,做探索型的XP任务更好。晚上体力会有所恢复,可以考虑做一些深度工作,但不要做重大决策,特别是深夜。历史、实践、实验以及自主论反复告诫我们,人在深夜意志力最薄弱,最容易犯浑和阴沟里翻船。睡前可以考虑写日记或者做总结,重温日课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经验二,学会恢复性休息。醒着的时间里,作息时间的黄金比例是3:1。恢复性休息可以重置人的状态,懂得休息的人效率更高。除了躺下来休息之外,还有三种恢复性休息的方式:一是微型运动,动起来比坐着有效。如果喜欢动,就每小时走5分钟,假装自己在户外,效果更好。如果想偷懒,就多喝水,喝水了就会时不时想上厕所,迫使自己起身。二是社交休息,就是主动找人聊天,人是群体动物,群居比独处更利于恢复。如果想偷懒,就打开微信,找感兴趣的人聊几句,可以快速恢复心力。三是放空自己,从复杂任务中抽身出来,静下来冥想或者反思,彻底放空自己的思绪。如果想偷懒,就直接躺下来。恢复性休息是我的短板,我这个人受传统教育影响比较多,无意识地认为休息就是偷懒,所以总想着更努力一点,再坚持一会儿,结果总是疲劳过度,努力过度,但效果未必好。知易行难,大家共勉。

经验三,利用时间点效应。的确存在一些有趣的时间点效应,我们可以在任务设计时,设置一批重要节点,激发自己的动力。一要用好新起点效应(Fresh Start Effect)。每周的第一天,每月的第一天,每年的第一天,或者过完生日后的第一天,人都会有几天热情,效率特别高,所以可以利用这些时点,来推出重要的任务,提高执行率。二要用好中间点效应。作为重要里程碑,这些节点也会激发我们的干事热情,你可以给重要任务多设置几个中间节点,使之成为行动的爆发点,争取实现全程高能。三要用好终点冲刺现象,也叫快速完成效应(Fast Finish Effect)。人们在临近终点时就会加速冲刺,效率会大幅提高。读书也是如此,看到最后几页时感觉特别快。你可以通过把任务切分为许多片段,把一次长跑变成许多次冲刺的方式,获得红利。四要用好“9龄效应”。19岁、29岁、39岁、49岁时,人们会更有紧迫感,有冲动做一些事情,甚至做一些之前从没做过的事情,来突破自己,上一个台阶。

(本文节选自《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欢迎扫码加入自主论书友会微信群,参与交流讨论。)


关于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我是温州人,爱好读书和写作,关注心理学和数字化,是高温青年和AIGC公益社群发起人和志愿者,也是TED策展人和演讲者,以及AI音乐爱好者和推广者,正在策划组织2025年AI音乐春晚活动。我写了一本《自主论》,讨论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与如何自主的话题,希望你会喜欢。

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解缚的泰坦向勇者传授诸神的秘法,开启伟大英雄之旅和通往自主之路。欢迎来到自主者的大本营,我们一起学习、讨论、思考与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