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策略的要义是安全优先,努力消除风险点,以确保自己能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机会。理论上说,一只长生不老的猴子在一台打字机上胡乱敲打,经过亿万年的尝试后,就有机会写出莎士比亚全集。演化的智商近乎零,假以时日却能创造出无比精妙的生命,生命再创造出极其复杂的机器,甚至创造出AI等新物种。因此,只要游戏持续进行下去,保守者终能取得胜利。
为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上述逻辑,塔勒布将遍历性(Ergodicity)概念引入风险讨论,并教我们区分集合概率(Ensemble Probability)和时间概率(Time Probability)。当某人的时间概率与群体的集合概率相等时,他便实现了遍历性。以俄罗斯轮盘赌为例说明。这个疯狂的游戏在6发装的左轮手枪里上1发子弹,随机转动后,由玩家拿起枪挨个朝自己脑袋扣扳机。如果6个人玩1轮游戏,那么会有5个人获胜,胜率为83.33%,这就是集合概率。如果1个人去玩6轮游戏,他的胜率(不确定)就是时间概率。
塔勒布批评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指出他们混淆了群体的集合概率与个体的时间概率,经常用集体概率去指导个人实践,把人带到沟里。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错误在于预设了每个人都会获得遍历性。是的,我们不能因为6个人玩俄罗斯轮盘赌能赢5个,就相信自己玩6次能赢5次。面对不确定,要做好第一轮就可能爆仓出局(Ruin)的准备。
获得遍历性的关键,就是不出局。不能活着,再高的胜率也与你无关。相反,只要活着,再低的胜率,也有成功的一天。正因如此,塔勒布坚定地奉行生存第一的法则。在他看来,理性只有一个内涵,就是帮助生存,避免毁灭。
今天活着的所有人类,都是自然演化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者和幸存者,心智系统中都预装了许多风险防控手段和自我保护机制,它们反复被时间和实践证明有效,利于生存。最典型的莫过于人类认知偏差中的保守倾向,如零风险偏好、负面偏差、损失厌恶等。在复杂环境中,这些偏好和偏差使我们在面临利害抉择时,倾向于保命,由此提高生存率。
4.1.1 保守策略的特点
如今,人类已经不必再担心冰河时代的寒霜与剑齿虎的利爪,但是保命基因还在默认发挥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我们心理与行为过程中的四个特点:
一是感觉阶段求全。易受FOMO效应困扰,生怕错过重要信息,关注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导致信息过载,备感焦虑压力。我们总是忍不住要拿起手机,查看网络,确保自己没有错过什么。塔勒布认为,这会导致人们盲目自信,产生更多对知识的幻觉。
二是判断阶段求安。对一切可能的坏消息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消极防备态度。极端者黑化为黑暗森林里的猎手,不惜干掉一切发光的对手。这些做法,都会带来极端化、夸张化的认识和表达。
三是决策阶段求稳。凡是别人干过的,就模仿和追随。凡是过去干过的,就守旧和延续。如果别人和过去都没干过,就慢慢来,先放放,拖延甚至放弃。或者干脆避重就轻,讨论一些无关的问题。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曾调侃,一堆人开会讨论核电站规划问题,核反应堆图纸等大家都看不懂的专业问题被默认通过,反倒是大家都能看明白的停车场雨棚建设问题被反复讨论,成了会议的焦点。很多会议都是如此。
四是行动阶段求多。为了确保搞定问题,宁可多储备一些资源,多投入一些资源,导致冗余和冗员。吉仁泽在《风险与好的决策》里指出,93%的医生曾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还有一些医生会采取积极的防御性医疗,即过度治疗。回家喝喝水睡两天就会好的感冒,一定要让你打两瓶点滴才行。这样可以显示医生很重视,治疗后效果立竿见影。久而久之,类似的做法成了常态。在集体情境下,这种做法会引发连锁反应,带来自上而下的逐级加码。在竞争中,保守主义可能导致彼此以最坏意图假设对方,最高武备提防对方,导致形势恶化和对抗升级。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就是一个例子。
4.1.2 保守策略的优势
保守主义在意愿和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资源方面要求较高。使用得当,效果不错。以决策为例,模仿和拖延的组合,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以不变应万变,具体表现为少决策、轻决策、慢决策和不决策。“四策”看似有躺平的嫌疑,实则有躺赢的奇效。
一是少决策,按惯例办事。不管你承认与否,当后视镜中的路是直的时候,前方的路通常也是直的;后视镜里路弯时,前方路也弯。虽然刻舟求剑在关键时刻会出问题,但多数情况下,用老办法解决问题都会奏效。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而且许多问题都是老生常谈或新瓶装旧酒,所以“能不动尽量不动”“能不改尽量不改”。
二是轻决策,靠直觉判断。吉仁泽发现,面对高度复杂、不确定的世界,相信直觉,使用启发式思维的简单法则,往往比相信理性,使用逻辑和计算的复杂计算表现更好。复杂计算需要海量的数据和庞大的算力作为基础,而现实世界的问题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很多时候,小白的直觉判断甚至比那些“半桶水”的逻辑推理质量更高,少即是多效应出现。吉仁泽在《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一书中写道:“在给定领域中,拥有较多知识的群体比拥有较少知识的群体经常做出更加不准确的推断。”比如,他让美国和德国的学生去猜圣地亚哥和圣安东尼奥哪个城市更大,结果美国学生不如德国学生猜得准,因为德国学生对美国的城市缺乏了解,完全从城市知名度出发选择(听说过哪个就选哪个),美国学生则知道较多,可以去推演思考,反而效果不好。也就是说“让我想一想”输给了“哪个眼熟选哪个”,现实世界就是这么讽刺。
三是慢决策,让子弹飞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讲过,日本官僚擅长拖延,把问题拖到自己消解。面对不确定情况,采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拖延,是一种编码在生物基因中的原始反应。危机时刻动物装死,人类僵直,都是用时间换空间的思路,通过拖延,创造缓冲、发现机会。先观察后决断,先思考后行动,也都是慢决策的表现。很多时候,时间会让形势更加明朗,条件更加成熟,问题更加清晰,解题更加容易。据此,《慢决策》一书的作者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 Partnoy)中提出一个反常识的建议,即延迟道歉,等让受害者充分表达情绪、了解情况后再说对不起。其他学者的研究也通过实验发现,道歉的时机与最终的满意度之间存在积极的联系。在冲突中,道歉来得越晚,实验参与者所报告的满意度就越高。帕特诺伊推崇后发制人。他认为,一旦明确了所需的决策时间,就应该尽可能地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出决定。等待越久,结果就越好。为了做出更好决策,最好给未来足够的时间,在你面前充分展开。
四是不决策,让机器代脑。决策式AI原本就在影像识别、自动驾驶、智能战争等领域已经取得很大进展。GPT等GenAI出现后,机器必将在更多领域表现出超越凡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把决策权交给机器,数字保守主义必然兴起。不过考虑到AI基于人类数据来训练模型,存在放大人类认知偏差、路径依赖和决策失误的可能,所以我反对让机器做决断。另外,机器无法承担法律和伦理责任,所以机器只能辅助决策,不能替代决策。人类必须为最终的结果,尤其是恶果,负全部责任。
上述四种策略,我建议大家根据实际场景,酌情使用,组合使用。特别是延迟模块(慢决策)应该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全面掌握。在自主论里,它与前置模块(在开始之前开始)是对立统一的双子星。
4.1.3 保守主义的短板
保守主义绝非万全之策,短板也不少。重点谈三点。
第一,随时可能被出局。在使用保守策略时,我们真需要一颗大心脏,或较好的抗压能力,或干脆愚钝一点,初生牛犊不畏虎、眼不见心不慌。然而,尽管在多数情况下保守策略能让人蒙混过关、侥幸过关、涉险过关,但是再小的风险,重复尝试后也可能累加为爆仓危机。平均一米深的河,趟得人多了,也会淹死几个。尤其是在GenAI降临的技术变革年代,不进则退,因循守旧无异于坐以待毙。
第二,容易被人割韭菜。保守主义者受认知偏差和路径依赖的影响更大,容易被他人算计。卡尼曼提醒我们,要留意环境中被操控的信息线索。无论是合法的广告宣传,还是违法的电信诈骗,都在利用保守主义者的固化观念和刻板习惯,试图给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下套。GenAI让量体裁衣地诱骗保守主义者变容易了,所以更要谨慎。对看到、听到的东西要始终留有疑意,有所保留。
第三,放大人类劣根性。世界很复杂,问题很困难,只要稍微放松精神,人就会往后退,暴露、放大三大先天弱点,我称之为“懒”“笨”“贪”,分别是意志层面的懒散倾向、认知层面的愚笨倾向和情绪层面的贪欲倾向。大家可以自我检查下,平日里面对风险的时候,自己都犯过哪些所有人类都会犯的错。
4.1.4 保守主义的位阶
崇尚保守的日本人认为,“无”本来就是一种超越否定和肯定的存在。我们可以把保守主义者推崇的“无为”分成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
三流的无为,真的什么都不做,睡觉、发呆,完全躺平。这种无为,往往出于无知和无能。无知所以看不到躺平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无能所以在看到风险后也不知道怎么做,只能坐以待毙,自求多福。很少有人承认自己是三流的无为,但随着佛系群体的崛起,这种低阶无为者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滥觞。来自GenAI的压力,也可能驱使更多人放弃努力,选择躺平。
二流的无为,根据自由意志来选择不做什么,勇而不敢、强而不为。学会说不,是凡人和孩子拥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的证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点在不为,难点在判断。所以,这种无为,对保守主义者的要求不低,要有足够的见识、才能和保障,才敢在可做可不做的时候选择不做。
一流的无为,前期积极谋划和作为,夯实基础后,顺势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全盘躺赢。结合前期引入的ABC理论,不难理解,一流的无为在A阶段有为,B阶段无为。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无为,应是这种无为。高阶无为者赢在大局,功在前期,谋划时多用心,执行时放轻松。希腊神话里,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在赢得特洛伊战争之后,决定返回家乡。经过海妖塞壬(Siren)的领地时,水手对奥德修斯说,塞壬的歌声极美,会引得听众坠海身亡,劝他绕道。但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奥德修斯决心体验一把,于是命令手下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并要求他们都戴上耳塞,在穿过危险水域之前,无论如何都不要把自己放下来。于是,奥德修斯听到了海妖之歌,也规避了生命威胁。后来罗马人盗版希腊神话,把奥德修斯改名尤利西斯,便有了尤利西斯契约(Ulysses Pact)的说法。提前和未来的自己做好约定,然后履约行事,就是一流的无为。
我推断,多数保守主义者羡慕一流无为的境界,自认为达到二流无为的水平,实际上处于三流无为的状态。我个人对三流无为持否定态度,这不是自主人应有的状态。自主人如果选择保守主义策略,那么做到二流无为应是基本要求,做到一流无为则是奋斗目标。
(本文节选自《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欢迎扫码加入自主论书友会微信群,参与交流讨论。)
关于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我是温州人,爱好读书和写作,关注心理学和数字化,是高温青年和AIGC公益社群发起人和志愿者,也是TED策展人和演讲者,以及AI音乐爱好者和推广者,正在策划组织2025年AI音乐春晚活动。我写了一本《自主论》,讨论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与如何自主的话题,希望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