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从行为主体切入,关注任务的效果。精要主义导向的任务管理,基于评估对任务进行分档、组合和排序,从而抓大放小,优先快速处理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精要主义之父”麦吉沃恩认为,人的能力提高、平台提升后,任务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必须作出抉择。我们没有义务、也没有办法让所有人满意。精要主义从时间、精力有限性出发,去思考如何集中力量,把握重点,即对主体最有价值的任务。
对此,我们有多种选择。
6.2.1 经典模式:艾森豪威尔矩阵
经典的艾森豪威尔矩阵(Eisenhower Matrix),大家耳熟能详。该矩阵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提出,核心理念是区分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位五星上将出身的决策者非常善于决断。他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事情很少是紧急的,紧急的事情很少是重要的。
艾森豪威尔矩阵把任务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是重要且紧迫的任务,马上处理。如写领导交办的明天大会的致辞材料。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任务,延迟处理。如读一本公文写作的书。第三象限是不重要但紧迫的任务,委托处理。如打印领导要的汇报材料。第四象限是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任务,不予处理。如给朋友转发一个搞笑视频。
经典模式很好,值得推荐。这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方法,可以优先采纳。不过也要注意,经典模式预设你是领导者,有权力延后、委托和放弃任务,然而现实中多数人不具备条件。
6.2.2 加强模式:基于自主论的任务矩阵
作为对经典模式的致敬,我基于安全和自由因素,设计了自主论的任务矩阵。请按照我的提示尝试这种技术。
第一步分类。我们从安全需求(Need)出发给任务定性,把任务分为必做任务和可选任务。必做任务,是人生游戏的主线情节,必须做,不得不做。如果不做,会有安全风险,招致恶果,轻则挨批挨骂,重则罚款坐牢。可选任务,则是支线情节,可做可不做。做了兴许有收益,不做也没损失,不会有安全风险。我们再从自由追求(Want)出发给任务估值,把任务分为高分任务和低分任务。高分任务,就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物资和精神收益的任务。低分任务,就是带来较少收益的任务。
第二步分组。结合定性和估值,我们可以把所有任务分成四组,用P代表必做和高分,X代表可选和低分,从而给每组编号,得到四组任务。一是高分必做的PP任务,如上班赚钱、教育孩子等黄金任务。二是高分选做的XP任务,如下班看书、学习技能等白银任务。三是低分必做的PX任务,如开车去单位、替老板倒水等枷锁任务。四是低分选做的XX任务,如回家刷抖音、低头玩手机等垃圾任务。
第三步分置。根据不同任务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下面详细说明。
XX任务是错上加错的垃圾任务。
所有投入在XX任务上的时间都是浪费,与自杀无异。对待XX任务,一刀切、断舍离是明智之举。如果可以,起初就不记录。记了就删掉它。如果舍不得删,害怕不敢删,可以先放着,但不要设置具体时间和要求,任由它被遗忘,被时间证明它就是垃圾。
很多XX任务是别人找上门来的琐事,没有必要,缺乏价值,属于黑暗的时间吞噬者。特别是你达到精英以上段位后,很多人会想请你讲课、吃饭,目的是让你帮忙站台,消费你的实力和名气。这些凡人阶段的XP任务,如今都是XX任务,最好直接拒绝,或不予回复。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策略性无能”:为了确保你不再被叫去做某件事,最好第一次就搞砸它。这种极端反感可用于应对极端情况。
PX任务是又恨又怕的枷锁任务。
大家都不喜欢PX项目,但又不得不建。人生中有许多看似毫无意义的必答题,PX任务就是其中之一。PX任务作为必做任务,是迟早要做的事情,建议早做,不拖。托夫勒说过:“每个时间间距都比上一个时间的间距更加值钱,原因就是从原理上来讲,后一个间隔里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简单地说,明天永远比今天值钱。所以把PX任务拖到明天,只会增加其成本,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许多PX任务是组织和上级指派,拖久了会有压力,甚至风险。据此,我们提出三种应对PX任务的思路。最终,面对PX任务的不同态度和方法,将决定我们每个人之间的差距。
上策是向上提升。如果你是领导者,可以考虑改造PX任务,变废为宝,使之变成自己的PP任务与他人的XP任务。比如,团队负责人不再亲力亲为去写报告,而是手把手教会团队成员如何去写。于是,写报告这个PX任务,变成了团队成员的PP任务和团队负责人的XP任务。
中策是对外转移。把PX任务指派给可怜的打工人、工具人和机器人,是领导者的特权。如果你没有政治资源,也可以使用经济资源或者社会资源,花钱或靠面子让别人替你感受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所谓的生命中不可承担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下策是肉身硬扛。设法在有毒的环境里生存,甚至汲取养料,茁壮成长。这要求你善于意义构建,能为这些干瘪的躯体赋予生命的灵气。但这种策略有个副作用,就是容易中毒、上瘾,陷入一个PX任务接一个PX任务的工作痴迷。
XP任务是人见人爱的白银任务。
大家都喜欢赠送经验值的XP任务,为之痴迷。它们是英雄之旅附赠的DLC,是人生游戏的番外篇和送分题。白银任务没有压力,却有回报,容易上瘾,还有副作用。一旦你沉迷于支线剧情的四处漫游,就会耽搁主线剧情的推进,延误你摘取最终金苹果的时间。因此,处理XP任务,应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拖延任务。让子弹飞会,谋定而后动。时间会让一些XP任务变得紧迫,升格为PP任务,也会让另一些XP任务失去价值,降格为XX任务,然后删掉或继续拖延。如果怕自己忘事,你可以先把XP任务的线索纳入清单或微信,再通过设置功能来定期回顾,择机处置,择优推进。
二是组合任务。把XP任务和PX任务组合起来,变成PP任务。比如,2010年到2023年期间,我要每天开车往返于温州和乐清之间,每天都有近2个小时在路上,显然是个无聊费时的PX任务。后来我把听课等XP任务组合进来,一边开车一边听TED的英文演讲,既学到了知识,练习了听力,也改善了体验,提高了效率。开车(PX)和听课(XP)组合,成了金光闪闪的PP任务。
组合任务有基本套路,可以分成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
并联法是任务基于空间重叠来联结组合。如开车和听课组合,就是并联法的典型案例,两个行为发生在同一空间,所以可行。计划并联的行为,为了相互兼容、相互促进,不能占用相同行为(感觉、运动)、认知(判断、决策)等通道,否则会争夺共用的有限的心智资源,导致内耗和低效,造成1+1<2的窘况。比如,开车和听课用的是视觉和听觉两个不同的通道,不会冲突。但如果你一边开车一边看片,两者都用视觉通道,就存在风险隐患。只有极少数任务是百搭型,如XP任务听轻音乐,几乎可以和任何任务搭档形成并联,增加配对任务的回报。此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让音乐如影随形的AirPods是神器,让音乐可以应景而生的Suno是宝物。
串联法是任务基于时间先后来联结组合。如阅读和写作组合,就是串联法的典型案例,先阅读有利于启动和加速大脑运转,然后写作就会容易许多。或者先写相对容易的日记,再写相对难的书稿,前者带来的状态,会为后者带来增益。计划串联的行为,为了保持状态、迁移状态,在设计时要遵循最小切换、最少切换原则。比如,先写日记后写书稿,因为只是切换主题,没有切换工具、平台、环境等其它因素,切换较小。但先读书后写作,需要切换主题和工具,切换相对大一些,组合难度就会提高一些。
PP任务是至关重要的黄金任务。
PP任务是你人生的主线,决定你生命的高度和宽度。PP任务与PX任务一样,都是必做任务,所以遵循迟早要做的事情,越早越成本越低、风险越小的原则。同时,PP任务作为高分任务,拖延可能导致其收益贬值。任何价值都有贴现率,时间越久远的兑现,今天越不值钱。况且未来有不确定性,兑现越迟,变数越大。因此,拖延PP任务,有百害而无一利。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对处理PP任务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优先处理。在任务清单里置顶PP任务,集中力量把PP任务做好,把这关键少数事情做到最好。可以组合精要主义和卓越主义。精要主义是只做90分以上的事情,卓越主义是凡事做到90分以上效果。相比之下,满意策略推崇80分的完成主义,理想分子追求100分的完美主义。前者要求太低,后者成本太高。对致力于做精英和英雄的自主人来说,90分的标准是合宜的。
二是提前处理。在任务清单里提前PP任务。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PP任务越早做收益越高,成本越低,风险越小。比如,五年前我就有今天的功力,完全有能力完成自主论的写作和出版,如果那时候出书,对我个人的助力就会很大,后续的红利和增益也会持续很久。另外,要注意我们的限定语“条件成熟”,绝不可拔苗助长。比如,十年前我功力还略显不足,如果硬要出书,可能投入时间成本会更多,写出来的东西质量也会更低。
最后,如果存在多个黄金任务,先做哪个,没有定论。有人推崇必要难度、挑战心态和成长心态,认为年轻人应该迎难而上,先做较难的任务。也有人呼吁循序渐进,逐步提档,从容易的做起,积累信心。前者适合精英段位,后者适合凡人段位。我倒觉得,与其浪费时间去思考这种排序,不如随便选个先做。
基于有效设计的随机决策系统,在推动决断和执行方面,效率远超基于情绪、认知、意志的人类原生系统。所谓有效设计,根据当前阶段的发展目标,梳理和优化一批PP和XP选项(如修订自主论),酌情为其配置概率(如10%),全部录入手机应用(类似的APP很多),最后丢骰子决定做什么,做多久。反正所有选项都是对的,那就遵从天命,随机漫步。另外,为了保持随机决策系统的“先进性”,你可以在任务清单里加一个“更新随机决策系统”的提示,或者直接把这个选项加入随机决策系统,抽到了就行动。事实证明,随机决策模式非常好玩,可以提高执行效率。
如果随机决策还无法奏效,还有两种老外推荐的技巧:一是“10-10-10”法。想象十年后、十个月后、十天后的你会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二是“为人谋”法。想象面临抉择的是你最好的朋友,那么你建议他/她如何去做。未来视角和他人视角可以帮助你快速理清自己。
6.2.3 补遗模式:用杠铃杠杆来应对不确定
然而,加强模式的四分法基于“确定世界”假设,即每个任务的最终归宿和回报都是确定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行为结果基础上做任务定性和估值。但是现实世界是不确定的,我们基于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做判断和分类,犹如刻舟求剑。我们不得不直面一种窘境,即任务划分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个严重的漏洞导致这套看似完美的自主任务矩阵可能失效。
漏洞一是任务分类存在模糊空间。所谓的PP任务、XP任务、PX任务和XX任务之间的界限是模糊。实操中很难区分安全和自由。首先,安全和自由本身定义就很抽象。其次,安全和自由的标准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这导致了基于安全和自由来划分必做任务和可选任务、高分任务和低分任务缺乏清晰的标准。而且,现实生活中,必做任务和可选任务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在特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转换。打个比方,父亲跟你说,如果能成功考编上岸,就给你买房作为奖励。此时上班赚钱就成了可选任务,下班看书则成了必做任务。同时,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每个人的任务评分标准差别很大。而且,即便三观统一,也会遭遇认知局限性的精准狙击。人类善于比较相对值,但不善于估算绝对值。即便是相对值比较,人类也更善于辨别好坏,而非区分优良。父亲让你考编,但是时间有限,只能二选一,那么到底是选择老家小县城的公务员好,还是隔壁大城市的事业编好?说不清楚。总之,实操中我们看不到未来,无法从未来看当下,确定哪个是必做任务,哪个是可选任务,哪个是高分任务,哪个是低分任务。
漏洞二是任务分类存在可塑空间。实操中,当下的选择会影响未来,当下的行动会建构未来。必做任务长期不做,可能退化为可选任务;支线情节玩多了,也可能固化为主线剧情。所有任务似乎都遵循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原则。举个例子,2020年初,我带领高温青年们给身边的人捐口罩,最初大家就是随便弄弄,都觉得花钱买口罩发给别人是个很不入流的事情,做完了就不做了。谁知道就是这个小事情,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后,成了大事件,最终为我们赢得了2020中国社会企业向光奖组委会大奖,全国只有四家组织获奖,与我们这个当时成立不到九个月的无组织的松散型社群一同获奖的,是知名企业家云集的阿拉善基金会、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如今,高温青年还在坚持海外援助,2023-2024年期间又成为中国援助巴勒斯坦加沙难民最多的民间力量。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在《未走过的路》里吟道:“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两条路都走过,……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从那一刻起,一切的差别就已铸成。”
面对任务分类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加载“风险管理”章节中讨论过的杠铃策略和杠杆组合。然后进行几步简单操作:第一步,凭借过去的经验做出预测,对任务进行定性和评分,粗略地将它们分为PP、XP、PX、XX四类。第二步,对任务进行重组,直接砍掉XX,把剩余的PP和PX合为挖掘型(Exploit)任务,把XP作为探索型(Explore)任务。第三步,根据杠铃策略,给两类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我至少想到三套方案。
方案一,八二开。这是杠铃组合的默认比例。用80%的时间完成他人交办、不做不行的规定任务(挖掘型任务),留剩余20%时间做自己选择、想做就做的自选任务(探索型任务)。突然发现有点眼熟,这不就是谷歌当年推崇的20%时间嘛,据说Gmail等的发明,都跟这种鼓励创新的机制设计有关。
方案二,对半分。进一步简化逻辑,每天花一半时间做3-5个必做任务(挖掘型任务),用剩余的一半时间丢骰子后自由试错(探索型任务),争取妙手偶得,努力让美好的意外发生。我试过上班时高强度输出,回家时不带电脑,就可以放轻松随机漫步了。
方案三,三三制。每天只做3项规定任务(挖掘型任务),做到下午三点为止,带来保底收入,后面的时间玩随机决策系统,丢骰子后自由发挥(探索型任务),寻找新的机会。这种模式适合工作时间比较灵活的朋友。
顺道讨论下探索型任务和挖掘型任务孰轻孰重的问题。答案还是非常世故——因时而异。在相对确定的世界和时代里,问题和答案都比较明确,既然知道宝藏在哪里,那么挖掘型任务肯定更高效。但在愈发不确定的世界和时代里,问题和答案都非常模糊,探索型任务就变得更实用。古人说,“故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麻省理工学院(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任亚历克斯·彭特兰(Alex Pentland)用科学语言描述道:“在复杂环境中学习的数学模型表明,最佳的学习策略是花90%的精力来探索,即寻找并效仿那些做得好的人,剩下10%的精力应该花在个体试验和透彻思考上。” 最后,无论轻重,单一策略都不如组合策略,探索型任务和挖掘型任务肯定要搭配起来执行。
再说孰先孰后的问题。其实也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根本说不清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探索型任务后面应该接挖掘型任务,挖掘型任务后面应该接探索型任务。从精力出发,一天的最佳安排还是先深度工作,攻坚克难,做挖掘型任务,再冲浪滑水,尝新猎奇,把玩探索型任务。搭配晨型,效果更好。早上起来体力好,先高度聚焦,然后下午精神涣散,就顺势漫游。
本节末尾送个彩蛋,即清单主义和精要主义混搭的任务管理“五步法”。一是“记”,能记的都记下来,并标注好细节。二是“提”,能提示的就别靠脑子记,重要的事情设成定期重复提醒。三是“砍”,可做可不做的都不做,有风险、低回报的都砍掉。四是“放”,吃不准的先放会,可外包的要放手,给工具人和机器人做。五是“抓”,抓住重点,下大力气,做出精品。举棋不定时,用随机决策。
(本文节选自《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欢迎扫码加入自主论书友会微信群,参与交流讨论。)
关于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我是温州人,爱好读书和写作,关注心理学和数字化,是高温青年和AIGC公益社群发起人和志愿者,也是TED策展人和演讲者,以及AI音乐爱好者和推广者,正在策划组织2025年AI音乐春晚活动。我写了一本《自主论》,讨论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与如何自主的话题,希望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