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问题,设定任务,管理时间,提高效率,这是多数上进青年的常见做法。我在时间管理方面有些经验,总结成三套逐级递进的时间管理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
5.1.1 时间管理1.0:提高效率来节省时间
在1.0阶段,你是初出茅庐的小白,家里有父母,单位有领导,不能完全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也不能判别做什么对你好,什么不好。这个阶段,我建议你引入经典的GTD(Get Things Done)工具,按照作家戴维·艾伦(David Allen)的建议,通过记录、梳理、细化,把能做的任务尽量都做掉,推动所有问题的解决。操作时,建议把握三个要点。
要点一,具体化。明确任务的下一步行动(Next Action,缩写为NA)。比如“待会饭后去跑步”的NA就是“给一起跑步的小伙伴发信息”,或者“提前把跑鞋放在门口正中间容易看到的位置”。明确NA,是任务计划的核心步骤,是GTD奏效的关键。它把目标意图(Goal Intention)变成执行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把原本含糊的任务,变成了清晰的易执行的最小行动。相比于目标意图,执行意图多了一步有意识的预演。NA引导我们想象未来、思考细节,整合碎片思维,补全任务情境,大幅提高任务的启动概率,改善了执行效果。
要点二,数字化。建议你多用信息工具降本增效,做人机协同的半人马。我用过很多任务管理软件,早期用得最多的是doit.im,后来改用滴答清单和微信的组合。AI出现后,未来还可以考虑训练智能体作为助理辅助任务管理。
要点三,晨型化。日本人提出晨型的概念,即早睡早起,错峰行事。此举可以创造独处时间,助推深度工作。每天比人家更早开局、更好开局,可以确保一天的领先优势和良好状态。弗洛伊德点评道:“每天早晨醒来时便好像重新降生。”早睡早起是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共性经验。中国古人说的闻鸡起舞,那不是一般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由于家境清贫,大学时每日靠挤牛奶、打工赚取学费,便养成他一生清晨四点起床、比他人多工作四个小时的习惯,终生受益。晨型若能额外搭配日记,以思考和写作开局,还可以带来持续的状态加持。另外,早起的人脑子里没那么多杂念,不纠结,不多想,抓起就干,效率奇高,更近于无意无必无故无我的理想状态。最后提醒一句,晨型必须建立在有效的休息之上,否则会导致状态崩塌,事倍功半。
更多关于时间管理1.0的讨论,将在下一章“任务管理”中继续展开。
5.1.2 时间管理2.0:精简任务来节省时间
经历1.0阶段的努力奋斗后,你的能力水平和资源平台都有所提升。现在你可以部分决定自己做什么,但还是不断有新事务找上门来。“帕金森第一定律”认为,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若不学会拒绝,则可能深陷泥潭。日本人写了一本《断舍离》,鼓励我们舍弃一切当前无用的东西。我推荐你从GTD升级作家格雷戈·麦吉沃恩(Greg McKeown)提出的精要主义(Essentialism)。
麦吉沃恩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我们自己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就会有他人来安排我们的时间。他推崇“90%法则”,即淘汰90%的任务,只做最重要的10%。
淘汰90%的任务,意味着无价值无意义的事情、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和吃不准的事情不做,或先放放。对于可能带来的心理负担,麦吉沃恩提议逆向试行(Reverse Pilot),直接实战检验,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结果,如果没事,以后就不做。我的补充是,把主动拖延视作自由意志的体现。你可以在内心焦灼时,试着做个思想实验,反问自己“So What”“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这件事情先不做,最差的结果会是什么”。如果结果不是绝对的、必然的、灾难性的,那就先搁置。
最重要的10%如何评出,可以参考TED主理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经验,将感性和理性都认可的事情,该做之事和想做之事的合体,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优先处理,也可以等到下章“任务管理”时听下自主论的解决方案。
总之,时间管理2.0的基本做法是优先处理少数最重要的任务,延后甚至不处理其它任务。
5.1.3 时间管理3.0:创新模块来节省时间
你的能力和平台继续升级,现在从底层基层升至中层高层。你不一定达到英雄层次,但很可能已是精英段位。现在你可以自己说了算,甚至决定别人做什么。现在的你,不仅要站在自身和个体角度思考问题,还要站在他人和群体立场寻找答案。不仅要站在当下和眼前的角度思考问题,还要站在世界和未来的角度研究对策。这时候,我们需要时间管理3.0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
遗憾的是,我们已经找不到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我们下步的升级。所以时间管理3.0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这里我假定,3.0阶段的时间管理应如未来学家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所言,追求指数型增长(Exponential Growth),必然是一系列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组合。那么,下面是一些可能值得探索的方向。
方向一:返璞归真,拥抱自然遗忘。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完全摒弃时间管理的传统观念,采用“备忘+遗忘”模式,每天只用“外脑”随手标记两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把其他事情交给人脑中固有的自然遗忘机制。对于习惯了每天记录许多任务,对照提纲做作业的工作狂来说,这种模式很揪心,让人放不下,担心躺赢模式会异化为躺平甚至躺枪。但我相信,对于真正的领导者而言,这将是有益的尝试。
方向二:机器飞升,引入众机思维。彻底放弃纯粹的个人视角和“人脑+电脑”的思路,从领导者视角统揽众全局,引入强有力的AI系统和助理团队,进而干预所有团队成员的时间管理。直白地说,就是改用一个或若干个AI加持的半人马秘书,替代传统的人类助理或普通软件,借助机器智能和群体智慧,筛选任务、启动任务、延续任务、完结任务。用秘书是古法,时间和实践证明有效。用半人马秘书,操作门槛不低,效果如何,有待实测。我猜会好。
方向三:思想更新,改变时间观念。彻底放弃过去时间观和当下时间观,改用未来时间观。心理学家大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在《时间心理学》中指出,时间观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以未来时间观为基础的管理任务,会更多考虑前一步行动(Previous Action,简称PA),以此为提示,设计更完整的行为链条。这也符合自主论反复强调的“在开始之前开始”的思路。比如,想象十年后的我们是什么样子,为了变成那样,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更进一步细化,明确今天我们要做什么,即PA。北美东北部安大略湖附近的印第安人的《易洛魁大法》有言在先:“对于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必须考虑对未来七代人的影响。”我们应有如此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