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初级社交管理:结交朋友,建立和强化一对一关系的边缘人策略

文摘   2025-01-23 09:02   浙江  

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交友,它是写在基因里的源代码。人人都会的事情,想做得比别人更好,就需要有更深的认识。重新思考如何交友这个问题,我倾向于把它分为对象、方式、场景三个层面讨论。

9.1.1 对象选择:找到正确的对象交朋友

我提出四条选择对象的参考原则,希望对你有用。一是独立原则。交友的目的是建立平等的沟通,不能为了交友而丢失人格,切勿陷入控制与被控制的煤气灯探戈(Gaslighting Tango)中去。 二是实用原则。多和有潜力、实力、魅力的人交流,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解决问题,带来更好的沟通体验和社会认可。三是对称原则。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寻求他人的帮助,彼此间互利共赢,力求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四是精要原则。宁缺毋滥,道不同不相为谋。交友不是给自己找麻烦找罪受,选择权在你自己。

如果你觉得这四条原则太过抽象,下面从对象的年龄段出发,给你三点建议:一是与晚辈交友,参考1%原则,和百里挑一的人做朋友,和细分领域拥有较高造诣或潜力的晚辈做朋友。跟晚辈交流,应该放眼未来,而不是当下。因为晚辈层出不穷,所以可以审慎一点,慢慢发现,慢慢结交。二是与同辈交友,参考弱关系原则,和那些与你处于不同领域或者跨界的同辈做朋友。同辈间因为存在同性相斥,同质竞争,所以“远交近攻”或许是更好的策略,同平日里打交道不多、不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做朋友,更容易享受打通结构洞后的社交红利。三是与前辈交友,参考“两山”原则,和那些与同领域且能力远超你的前辈(高山)做朋友,跟那些与你身处不同地域但能力超群的前辈(远山)做朋友。这些人是交友的重点,可遇而不可求,但必须设法找到并建立联系。他们是特定圈子的中间人,你若能获得他们的认可,将会开启全新的未来。

上述三类人,都是我们应该去主动结交的对象。可以随机寻找,也可以刻意发现;可以借助信息网络,也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关键是养成源头意识,主动寻找许多高质量信息的源头,这些源头往往都是厉害的人物,而且他们经常是成群出现的,有自己的圈子,找到一个也就找到了一群。所以,要尽可能多地参加高水平会议,或者加入高水平社群,努力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他们,与之发生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提高频率,最终,你就会拥有自己的由牛人组成的圈子。

最后,还有一个空间视角。对多数人而言,他们更容易结交的对象应该是所在的家族、就读的学校、在岗的单位、居住的社区里的牛人。这种由内而外的交友思路,会导致你的社会资源与身边的人高度一致,无法带来资源差异和优势。所以,你可以试着做少数人,反其道而行之,由外而内,直接跳出自己所在的圈层,去链接圈层之外远距离关系的牛人。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远,关系也越远,有利于造就弱连接,带来结构洞。

9.1.2 方法组合:用正确的方式作沟通

交友时的沟通技巧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早年我自学心理咨询不同流派的技巧,发现其内核都是更好的沟通。这里简单重申三个要点:

一是问:学会提问,敢于追问,偶尔质问。提问时,首先主动问好。与对方打招呼,从加微信做起。要诚恳地写段子,学会给陌生人发冷消息,打冷电话,聊冷话题,努力破冰。其次是主动互助。主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自己帮助(学学老外,What can I do for you),主动询问对方能否帮助自己(再学学老外,Would you do me a favor)。通过提问,引起对方的兴趣,用最短的时间来打开话匣子。后面我们会具体讨论,这里先不展开。

二是听:耐心倾听,不作评价,适度引导。这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推崇的非评价性倾听(Non-judgmental Listening)的主要思路,如果提问有效,对方给出反馈,则耐心倾听对方把话说完,在对方说完之前,尽量不做任何评价,只是时不时地重复对方的关键词,或归纳总结对方的观点——“你的意思是……”“我的理解正确吗”,或纯粹地“嗯”“是的”“还有吗”,引导对方充分表达。人们都喜欢倾听自己的人。在交友初期,如果你有时间,先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倾听者。 

三是说:明确表态,解释原因,给出建议。提问和倾听之后,你不能做“木头人”,而要做出有效反馈。如果你支持对方的观点,就明确表明立场,然后解释自己为什么支持,讲道理、摆数字、举例子,并提出下步的操作建议,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有辨别力、思考力和行动力的人。如果不赞同对方观点,也表明立场、解释原因和给出建议,特别是能够缓解分歧的建议。这种做法,总结自一些专家的观点和个人的实践,也比较符合我所喜欢的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传统,可以向对方传递有意思有意义的信息、观点和建议,可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沟通要有度,绝不能让他人觉得你的沟通是单向的炫耀,是自大的张扬。牢记黑暗森林的金玉定律,绝不可让你的言行突破他人对你的容忍上限。

9.1.3 场景设计:找到合适的场景谈事情

所谓场景设计,就是从对象和方法的组合出发,选择合适的时间、空间和主题,做好沟通。

从时间上看,首推早上和晚上时间。因为身体感受影响情绪认知,所以吃饱睡足后沟通效果更好。当然,条件不允许时,择日不如撞日。

从空间上看,首推私密线下空间。一般而言,线下比线上好,私密比公开好。线下当面交流可以动用更多非言语性沟通信号,如姿势手势、语音语调等。尽量选择宽敞舒适的空间,避免他人和环境干扰。不过,在数字社交时代,线上空间也很重要。由于多数人的多数沟通发生在微信里,所以有必要熟悉掌握微信沟通技巧。

从主题上看,首推助人求助话题。在我看来,讨论一些互助共赢的话题,是解决问题、强化关系的最好思路。社交网络与人脑网络存在共性,对节点和链接的态度都是用进废退,都遵循赫布定律(Hebb's Rule),经常一起发力的节点间的关系会被强化。 

前面三者的交集,是在早上或者晚上的某个私密空间,向他人提供帮助或请求帮助。听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

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在自身实力有限的社交初期,应该即时求助与延后助人。与反向的即时助人与延后求助相比,该组合效果更好。在成功获得他人帮助后,你才有足够的自主性,去帮助他人。下面重点讨论即时求助的几个话题。

第一,人们为什么要向上求助?

在你成长的初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身段,要学会放低姿态,向晚辈、同辈和前辈求助。几个理由:首先,人们会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帮助他人是一种投资行为。人们因为自己有投入,与自己有关联,所以爱屋及乌,高估自己帮助过的人。这大概是自利偏差和宜家效应的变形,也有人称之为“富兰克林效应”。富兰克林的原话是,“如果你想交一个朋友,那就请他帮你一个忙。”其次,求助是笔一本万利的生意。如果对方帮你,你赚了;如果不帮,你也不亏。只赚不亏的非对称性摆在那里,为何不去尝试。最后,每次求助都会提高下次获助的概率。每次求助都是对他人投资能力的一种认可,是求助者兜售给施与者的优越感福利。另外,没有人能持续拒绝一个人,每次拒绝都会增加心理负担。因此,帮得了最好,帮不了也是对未来的助力。

所以,遇到问题时,要敢于第一时间求助,向上求助,找强者帮忙。他们更可能是你的伯乐和贵人,真正的强者是乐意投资他人的,因为彼此间存在明显的能力和地位差距,所以他们更可能容忍你的积极进取。相比之下,晚辈和同辈会担心你得到帮助后成为他的竞争威胁。

第二,人们为什么不敢向上求助?以及如何消除这些疑虑?

一些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自己的事情不要麻烦别人”。对这些人,我想说,与其开局时打肿脸充胖子、后来一路吃瘪、最后不得已去求人,不如一开始就麻烦别人。自主论不止一次跟大家强调,迟早要做的事情应该早做。而且,如果较早获得投资,较好实现发展,将来会有更多自主盈余去实实在在地回馈早期投资者。另一些人觉得“面子挂不住”。对这些人,我想说,在那些能够帮你的人眼中,你真有所谓的面子吗?古代的宰相都懂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你有什么放不下的大牌。要敢于对自己的内心的疑惑和解释说不,提醒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坏的结果无非是被拒绝,还不是跟你没问一样,都是得不到帮助。但万一成功了,那就是真的收益。所以,向上求助是拥有非对称性的优势策略,不吝于向人启齿救助是所有权力游戏中的最高境界。

第三,有效向上求助的参考原则有哪些?

我想到几点:一是有话直说。可能帮你的贵人都是强者,一般都很忙,没时间跟你拐弯抹角。所以,尽量直接表达诉求。而且,最好面谈或电话,可以更好抓住对方的注意力。二是提供细节。不要浪费时间说太多的理想和愿景,而要提供更多求助的细节,包括做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因为强者一般不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你必须主动提出候选方案,帮助他节省时间。三是争取同步。在语言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方面,尽量与对方保持同频共振,使用对方的语言和话语,模仿对方的语调和姿势,找到或创造共同点,做得好的话,会增加认同感。四是快速反馈。对方答应帮忙或者给予实质性帮助后,马上表达谢意,并持续反馈后续进展,不管最后成功还是失败,都诚挚地感恩。请客、送礼物、当面致谢看上去很土,却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实在法子。

第四,哪些因素决定贵人是否助我?

向他人求助,就是给贵人一次投资你的机会。遵循前文所述的建议,可以提高你作为一个投资候选项的卖相,却不能决定对方是否施予援手。事实上,对方是否投资于你,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一方面是偶然因素,与瞬时决断有关。

如果对方很忙,来不及理性分析,只能靠直觉快速决断,那么帮与不帮就在一念之间,存在严重的即时偏差(Immediacy Bias),运气成分比较大。如对方刚好睡了个好觉,好吃了个好饭,听了首好歌,看了场好球,心情好,看什么都爽,或许就会高估你、投资你、帮助你。如果凑巧相反,那你就倒霉了。

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偶然因素中,你最能把握的是时空场景因素和个人形象因素。时空场景前面讨论过了,环境影响身体,身体决定心情。另外,让自己看上去形象更端正,特征更突出,都有利于引起对方重视。而且,线上和线下都存在光环作用,线下请保持衣着整洁,谈吐清晰。线上请确保头像昵称得体,文字干净。研究发现,人们一般会认为平均、对称的东西更美。但若想与众不同,就意味着偏离常态。所以最好的组合就是保持主体的端正,结合少许跳跃的点缀。文字、画面都是如此。到了GenAI时代,修饰技术升级,能否做到全看是否用心。

建议你经常站在他人视角检视自己,看看自己能否给他人留下积极正面的第一印象。在他人投资你之前,至少看上去像一笔值得投资的优质资产。此外,在数字时代,很少有人能脱离自己的数字分身而单独存在。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以及你的所有作品等,都是你数字公共形象的一部分。为了构建并掌控自己的公共形象,我建议主动公开信息,建立起完整正确的、与线下同步的数字人设。

此外,在线上立flag时要立足实际,不要话说的很大,最后做不起来。这样会给人感觉言过其实、名不副实。建议“挖坑”时量力而行,“填坑”时尽力而为。若真做不到,就熬夜加班,让他人看到你的努力,把你的失败归结于时运不佳。我在网上经常遇到浮夸的年轻人,动不动名片就满满一二十行的头衔,其实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是。这些都不是发光的金子,而是发臭的石子。

另一方面是必然因素,与理性分析有关。

假设强者有时间做理性思考,那么他可能会关注两点:一是你是否值得投资。这主要取决于他对你的了解程度。如果他对你不了解,就可能会参考他人的意见,由此再次陷入“好评带来好评,差评带来差评”的误区。所以,你最好找一个可靠、可信的人为自己的价值背书。二是你是否必须投资。这主要取决于他和你的关系远近。如果是血亲挚友,当然一切都好说。如果不是,那要看看推荐人是谁,这人跟自己关系如何。所以,推荐人很重要,推荐人永远很重要。

事实上,不管是推荐人还是评定者,他们都是社会关系网络里的中间人。不管是做瞬时决断,还是理性分析,优秀中间人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发展前期,我们需要中间人;发展后期,我们成为中间人。

(本文节选自《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欢迎扫码加入自主论书友会微信群,参与交流讨论。)


关于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我是温州人,爱好读书和写作,关注心理学和数字化,是高温青年和AIGC公益社群发起人和志愿者,也是TED策展人和演讲者,以及AI音乐爱好者和推广者,正在策划组织2025年AI音乐春晚活动。我写了一本《自主论》,讨论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与如何自主的话题,希望你会喜欢。

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解缚的泰坦向勇者传授诸神的秘法,开启伟大英雄之旅和通往自主之路。欢迎来到自主者的大本营,我们一起学习、讨论、思考与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