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百科   2025-02-06 20:34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阴符,就是内心藏着谋略,外界的事物与之相应,就像符契一样吻合。所以叫做“阴符”。从根本原理出发去处理具体事务,因此称为“本经”。


要使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行之龙。五行之龙,变化无穷,精神则如阴阳般难以预测,所以使精神旺盛的方法,就是要效法五行之龙。

旺盛的精神中包含五脏之气,精神是这些气的统领,心是它们的居所,品德是它们的主宰。修养精神的地方,归结于道。五脏之气,就是精神、魂、魄、志。精神处在四者之中,所以是它们的统领;心能包容,所以是它们的居所;品德能驾驭,所以是它们的主宰。那么修养精神最适宜的地方,就是归结于道。

道是天地的开端,一是道的纲纪。万物由此创造,天地由此生成。它包容无形,化为气。在天地之前就已形成,看不见它的形状,不知道它的名字,称它为“神灵”。无名是天地的开端,所以说“道是天地的开端”。道最初产生的是“一”,所以说“一是道的纲纪”。天道浑然一体,阴阳交融,万物由此造化,天地由此生成,它包容宏厚,看不见它的形状。至于化育万物的气,在天地之前就已形成,无法用形貌去追问,无法用名字去探寻,它奇妙地作用于万物,所以称为“神灵”。

所以,道是神明的源泉,是变化的开端。因此,用德来涵养五脏之气,心能做到纯一,才有运用道的方术。神明由道而产生,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源泉”。变化的开端不统一,就会有时不能变化,所以说“要统一变化的开端”。遵循规律而有所成就叫做德,五脏之气都能遵循规律,那么成功就可以达到,所以说“用德涵养五脏之气”。纯一,就是无为而自然。心能做到无为,方术就自然产生,所以说“心能纯一”,才有运用道的方术。

方术,是心气与道相结合的产物,精神因此成为使者。心气与自然之道相合,才能生出方术。方术是道运行的居所,所以精神因此成为使者。

九窍、十二舍,是气的门户,也是心的统管。生来就禀受于自然,叫做真人。真人,与天融为一体。十二舍,就是眼睛看颜色、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嘴巴尝味道、身体感觉触摸、心意思考事情,根(感官)与境(外物)相互停留驻足,有十二个地方,所以称为“十二舍”。气从这些地方出入,所以称为“气的门户”。只有心在操纵管理,所以称为“心的统管”。这些都是从自然禀受而来的,不亏损本性的纯真,所以称为“真人”。真人,身体与天相同,所以说“与天融为一体”。

通过内在修炼而明白道理,叫做圣人。圣人,是通过类推而知道的。内在修炼,是借助学习而明白道理的。然而圣人虽然圣明,还是要借助学习才知道,借助学习就不是自然而成的,所以说“是通过类推而知道的”。

所以,人与生俱来,是出于自然造化。人相互生活在天地之间,得到的是同一份天道。但出生之后,随着外物而变化,所以有所不同。

明白事理的关键在于九窍,如果有疑惑,就要与心术相通。如果心没有方术,就必然有不通晓的地方。心术能相通,五脏之气就能得到滋养。务必使精神来归附居住,这就叫做化。能化育五脏之气的,有志、思、神、德,精神是它们的长者。宁静平和,可以养气。气得到宁静平和,志、思、神、德四者就不会衰败,向四方展示威势,没有什么不能做的。长久地保持它们,这就叫做神化归于一身,称为真人。能化育的关键,在于保全五脏之气,精神是它们的长者。能使志、思统一,并主宰它们。精神既然是长者,就能宁静平和地养气。气既然得到滋养,品德就必然与之和谐。四者就是志、思、神、德。这四者能不衰败,那么向四方展示威势,就没有什么不能做的。长久地保持它们,那么神道的变化就自然归于一身,神化归身就可以称为“真人”。

真人,与天融为一体,与道相合,秉持无为而养育万物,怀揣天心,施行德行养育,用无为来包容志虑、思意,而施展威势。士人,能通达这一点,精神旺盛才能修养志意。一是无为,说真人养育万物,怀揣天心施行德行养育,都是用无为来做的,所以说“秉持无为而养育万物”。至于志、意、思、虑,运行威势,无不是自然的,遵循规律而行动,所以说“用无为来包容”。然而能通达这个道理的,大概只有善于做士的人吧?精神旺盛之后,才可以修养志意。

修养志意要效法灵龟。志意能明辨是非,龟能预知吉凶,所以说“修养志意要效法灵龟”。

修养志意,是因为心气的思考不通达。因为心气不通达,所以需要修养志意来寻求通达。

有所欲望,志意就存在并思考它。志意,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了心就分散,心分散了志意就衰减,志意衰减了思考就不通达。这说明放纵欲望的人,不能修养志气,所以思考不通达。

所以心气专一欲望就不会彷徨,欲望不彷徨志意就不会衰减,志意不衰减思考就会通达。这说明寡欲的人,能修养志意,所以思考通达。

思考通达就会和谐通顺,和谐通顺那么杂乱的邪气就不会烦扰胸中。和谐通顺,那么没有什么不顺畅,所以杂乱的邪气自然消散。

所以对内要修养志意,对外要了解别人。修养志意心就通达,了解别人职责就分明。心通达那么一身安泰,职责分明那么天下太平。

想要将养志之术用于人,必须先知道他的养气志的情况,了解他心气的盛衰,从而修养他的志气,观察他的安稳之处,以知道他的能力。想要将养志之术用于人,就是用“修养志意的方法”来用人。修养志意则心气旺盛,不修养则心气衰败。盛衰一旦显现出来,那么他的安稳之处、能力就可以知道了。然而善于修养志意的,大概只有寡欲的人吧!

志意不修养,心气就不稳固;心气不稳固,思考就不通达;思考不通达,志意就不坚实;志意不坚实,应对就不果断;应对不果断,志意就丧失而心气虚弱;志意丧失而心气虚弱,就丧失了神明;这说明丧失神明开始于不修养志意。

神明丧失就会恍惚不定,恍惚不定那么志、心、神三者的交会就不一致。恍惚,是不精明的样子;交会,指志、心、神三者的相互融合。神明不精明,就会多有违背差错,所以交会不能得到一致。

修养志意的开始,务必在于安定自己。自己安定,那么志意就坚实坚定;志意坚实坚定,那么威势就不会分散。神明常常固守,才能使之分散。安定,指寡欲而心安。威势既不分散,神明常常来固守,如此则威势积聚而能震慑万物。上文的“分”指散失,下文的“分”指我有威势而能撼动别人,所以说“才能使之分散”。

坚定意志要效法腾蛇。意志有委曲变化,蛇能屈伸,所以坚定意志要效法腾蛇。

坚定意志,是气的思考。意志坚定则心气平和,心气平和则思考周详,所以说“坚定意志是气的思考”。

心要安静,思考要深远。心安静则神明的策略产生,思考深远则计谋成功。神明的策略产生则志意不可扰乱,计谋成功则功业不可阻隔。智慧不可扰乱,所以能成就计谋;功业不可阻隔,所以能安定国家。

意志思考确定则心就安稳,心安稳则行为不会出错,神明自然得到,得到则凝聚成功。心安稳则无为而顺理,不思考而遍览,所以心的行为不会出错,神明自然得到,得到则没有不成功的。凝,就是成。

识别邪气寄居之处,奸邪之人会倚仗它,诈谋会迷惑它,言语就不再发自内心。寄,指像客人一样寄居,说识别邪气不是真实的,只是像客人一样寄居而已。所以奸邪之人得以倚仗它,诈谋得以迷惑它,如此则言语都出自胸臆,不再发自内心。

所以要相信心术,坚守真一而不改变,等待别人意志思考的交会,倾听时机。心术真诚明察而不亏损,真一坚守稳固而不改变,然后待人接物,别人必定诚心尽意。智者考虑能力,明者献出计策,上下同心,所以能谋虑交会。用天下的耳朵倾听,所以事物的时机可以知道。

计谋,是存亡的关键。考虑不契合,那么听到的就不准确,时机就得不到。计谋失误了,那么意志就没有可信赖的,空虚而没有实际。计谋得当就生存,计谋失误就灭亡,所以说“计谋是存亡的关键”。考虑不契合事物,那么听话的人就不会为自己所用,听所以听得不准确。听如果不仔细,怎么能把握时机呢?违背了时机去谋划,岂不是会失策吗?计谋一旦失策,意念还能相信什么呢?只剩下虚伪,不再有真诚了。

所以,谋划计策的时候,务必在意念的真实,真实的意念必须从心术开始。(真实的意念能让计谋得逞,所以说务必在意念的真实。意念的真实源于内心的安定,因此说:“必须从心术开始”。)

以无为的态度去追求安静,五脏和顺通畅,六腑协调,精神和魂魄固守不动,这样才能内视、反听、安定心志,思考至虚至静的境界,等待神明的往来。(想要寻求安心的方法,必须先淡泊无为,这样五脏才能安静,六腑才能和顺通畅,精神和魂魄才能各司其职,淡然不动。这样就可以内视无形,反听无声。心志思虑安定于太虚,神明千千万万,都会归来依附于自己。)

以此观察天地的开辟,了解万物的造化,看见阴阳的终始,探究人事的政理,不出门户就能知晓天下,不窥视窗外就能看见天道。没有看见却能命名,没有行动却能到达。(只有神明才能寂然不动,却能感应而通达天下的事理。能在不知中知晓,在不见中看见,哪里需要出门户、窥视窗外然后才能知晓看见呢?就如同没有看见却能命名,没有行动却能到达一样。)

这就是所说的“道”,凭借它可以通达神明,应对于无穷无尽的变化而神明停留。(道,是无思无虑,无为而治的。然而说“道知”,岂是用知识去知晓的呢?正因为它无知,所以才能通达神明,应对于无穷无尽的变化而神明来停留。宿,就像停留一样。)

分散威势的方法要像伏熊一样。(精神虚静而能感动动物叫做威,发动在近处而影响远处叫做分。熊在搏击之前,必定先伏下身子然后行动,所以分散威势的方法要像伏熊一样。)

分散威势,是神明的覆盖。(覆,就像衣服被子一样。神明覆盖,然后威势才能分散。)

所以,心意要静谧,志向要坚定,神明就会归宿于心舍,那么威势的覆盖就盛大了。(说致神的方法,必须心意静谧,志向坚定,神明自然归宿于心舍,那么神明的威势覆盖就隆盛了。心舍,是志向意念的居所。)

威势覆盖盛大,内心就坚实;内心坚实,就无人能抵挡;无人能抵挡,就能分取别人的威势,而撼动他们的态势,就像天一样。(外在的威势既已盛大,那么内心的志向就坚实,内外相符,谁敢抵挡呢?事物不能抵挡,那么我的威势就分散了;威势分散,态势撼动,那么事物都会肃然起敬,敬畏那个人就像敬畏天一样。)

用实有的去取虚无的,用有形的去取无形的,就像用镒来称铢一样。(说威势既已盛大,事物都肃然起敬。这是我实有而彼虚无,所以能用我的实有去取他的虚无,用我的有形去取他的无形。这样取的时候,行动必定相互应和,就像用铢来凑成镒一样。24铢为1两,24两为1镒。)

所以,行动的必定有人跟随,倡导的必定有人应和。挠动一个指头,观察其余的手指,行动变化就会显现出形态,没有人能离间。(说威势分散,态势震撼,使事物顺服就像风一样。所以行动必定有人跟随,倡导必定有人应和。只要挠动一个指头,以名声来呼唤,那么群物都会到来。然后慢慢地依次观察其余众多的事物,顺着它们的本性使它们安定,各自得到所应得的。于是用风来撼动它们,用变化来化育它们,就像泥土在陶钧上一样,各种器物的形态自然显现。这样,天下人都乐于推举而不会厌倦,谁能离间呢?)

审察倡导和应和的道理,用离间去对付离间,行动变化明显而威势可以分散。(说审察明白倡导和应和的道理,所以能有离间就必定能知晓。我已经知晓离间,所以能看见离间,而既然看见了离间,就没人能离间了。所以能明白行动变化,而威势可以分散。)

想要行动变化,必须先修养心志,隐藏意念以观察离间。(既能修养心志、隐藏意念,观察知晓离间,那么行动变化的策略就可以成功了。)

知道自己志意坚实的人,是自我修养。谦让自己的人,是修养别人。所以精神存在而兵力消亡,这就形成了态势。(说自己知道志意坚实的人,这可以自我修养。能对自己行礼谦让的人,才可以修养别人。这样,精神就存在于内,兵力就消亡于外,就可以形成态势了。)

发散威势的方法要像鸷鸟一样。(威势发散而事物顺服,就像鸟击获禽一样,所以发散威势的方法要像鸷鸟一样。)

发散威势,是神明的驱使。(威势由神明发动,所以威势是神明的驱使。)

运用它,必须顺着离间而行动。(没有离间则威势不能行使,所以运用它必须顺着离间而行动。)

威势严肃、内心盛大,顺着离间去行动,那么威势就会发散。(说威势内心盛大,行动又因为离间而发动,那么威势自然就会布散。)

发散威势的人,内心空虚而志意充盈。(内心空虚则能包容万物,志意充盈则能决断事情,所以能发散威势。)

意志衰败则威势丧失,精神不专一,言辞就疏远而多变。(志意衰微而失去威势,精神受挫而不专一,那么言辞就疏远而多诈变。)

所以观察他的志意来制定法度,然后用来揣测游说、谋划事情,穷尽方圆之理、齐备长短之用。(知道他的志意兴衰,然后为他制定法度。法度既已确立,再揣测而游说他。谋划事情,必须穷尽方圆之理,齐备长短之用。)

没有离间就不能发散威势的等待离间而行动,行动则威势分散了。(发散威势得不到离间,则威势不能行使。所以发散威势的人,等待离间而行动;行动得到离间,威势自然就分散了。)

所以善于思考离间的人,必定内在精通五气,外在观察虚实,行动而不失去分散威势的实效。(五气内在精通,然后才能外在观察虚实的道理。虚实的道理不失,则必定能知晓离间。所以能不失去分散威势的实效。)

行动就顺着他的志意,从而知晓他的计谋。(计谋是志意所形成的,所以顺着他的志意,就能知晓他的计谋。)

威势,是利害的决断、权变的威严。威势衰败的人,是因为不能用神明严肃地明察。(神明不能严肃地明察,所以威势衰败。)

转圆(注:孙季逑说怀疑是“转丸”)的方法要像猛兽一样。(说圣人的智慧无穷无尽,就像转圆一样没有止境;转圆没有止境,就像猛兽的威势没有尽头,所以转圆的方法要像猛兽一样。)

转圆,是无穷的计谋。无穷的计谋,必定有圣人的心思,来推究不可测度的智慧,从而通达心术。(圣人的心思像镜子一样,事物一感应就回应,所以不可测度的智慧,可以推究心术的要领而通达。)

神道混沌为一,以变化来论述万类,说解的道理无穷无尽。(既然以圣人的心思推究不可测度的智慧,通达心术,所以即使神道混沌,像事物幽深渺远,也能论述万类的变化,说解无穷无尽的道理。)

智谋计策,各有形态,有的圆,有的方,有的阴,有的阳,有的吉,有的凶,事情类别不同。(事情到来然后谋略兴起,谋略兴起然后事情成功。事情没有常定的准则,所以形态不同。圆的运转无穷,方的止而有定;阴的潜谋未显,阳的功用彰显;吉的福至,凶的祸来。所有这些事情都反复无常,所以说“事情类别不同”。)

所以圣人怀揣这种运用,转圆而寻求事情的契合。(这是说所谋划的圆方以下六件事情,既然各有不同,或多乖谬,所以圣人怀揣转圆的思考,来寻求顺通契合。)

所以与造化同体的人,从一开始行动就无不包含大道,以观察神明的境界。(圣人体悟大道来作为运用,他行动如神,他顺应如天。所以与造化同体的人从一开始行动,就先包含大道的理理,以考察神明的境界。神明的道理不会违背,然后才能发布号令。〔天地没有极限,人事变化无穷,各自按照其类别发展。看到其计谋,就一定能知道其吉凶、成败的最终结果。〔天地独自长久存在,所以没有极限;人事中吉凶相互交织,所以变化无穷。天地以日月不变、山陵河谷不迁移为成就,人事则以长久保持顺利、终老其命为成就。所以看到事情的成败,就能知道其计谋的得失;知道其计谋的得失,那么吉凶成败的最终结果,就都可以知道了。〕

转变策略,有时转变得好会带来吉祥,有时转变得不好会带来凶险。圣人凭借道义先预知存亡,所以能懂得转变策略而顺应方正之道。〔说吉凶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就像转动圆球一样变化无常。然而只有圣人能做到忘却世俗,遗世独立,洞察一切,与道义融为一体,所以能先预知存亡的关键,然后才转变策略顺应方正之道,避开凶险而趋向吉祥,方正之道就是吉祥所在的地方。〕

圆,是用来融合意见的;方,是用来安排事物的。转变策略,是用来观察计谋的;接触外物,是用来观察进退的意图的。〔圆,因为能变通无穷,所以能融合彼此的意见;方,因为分位已定,所以可以安排有作为的事情。转变策略,能改祸为福,所以可以观察计谋的得失;接触外物,能顺应人情,所以可以观察进退是非的事情。〕

都要看到它们的会通之处,才能抓住要点,来接纳各种说法。〔就是说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必须看到它们会通变化的地方,然后总结其纲要来抓住要点,这样真假的说法就可以接纳并引导出来了。〕

减少杂念、专心观察就像灵验的蓍草占卜〔老子说:“堵塞其感官。”河上公说:“兑,就是眼睛。”庄子说:“心也有眼睛。”那么兑,就是用心眼来观察道理;损,就是减少其他思绪,专心用眼来观察。兑能知道得失,蓍草能知道吉凶,所以“减少杂念、专心观察就像灵验的蓍草占卜”。〕

减少杂念、专心观察,是处理危机决断的关键。〔危机的征兆,事理的微妙变化,不是心眼无法察觉,所以说“减少杂念、专心观察,是处理危机决断的关键”。〕

事情有时偶然发生,事物有成功也有失败。危机的动向,不能不仔细观察。〔偶然发生,就是有时候会这样,事物的成败有时候就是这样。危机的动向,从微小到显著,如果不是情感深邃、机智远见,就不能在征兆未显、形迹未露时察觉。假使风涛暗藏惊骇、危机密发,那么河海的容量也会变成穷流,一筐土的积累也会叠成山岳。不谋划开始,即使后悔也追悔莫及。所以说“不能不仔细观察”。〕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待有德之人,言辞考察要与事实相符。〔圣人,勤于寻求贤才,严密地任用他们,所以端坐拱手无为,以等待有德之士。贤士到了,一定会用言辞来禀告,所以说“言辞考察”。又应当用实际功效来明确考验,所以说“与事实相符”。〕

兑,是认知事物;损,是实行事物。〔用心眼去服从,所以能认知事物;减少其他思绪,所以能实行事物。〕

减少杂念的说法,如果所说的事物有不可行的,圣人不会为此辩解。〔说减少杂念的观点,以及所说的事物,道理上有不可行的,圣人不会生造言辞来辩论。〕

所以智者不会因为自己的言辞而否定别人的言辞,所以言辞不繁琐,内心不虚伪;志向不乱,意念不邪恶。〔智者听取百姓的诉讼,采纳割草人的意见,即使再能辨析万物,也不自我夸耀,所以不会因为自己能言善辩而抛弃别人的言辞。既然采纳了众人的言辞,所以言辞恰当而不繁琐;又信任众人的心意,所以内心真诚而不虚伪。内心真诚、言辞恰当,志向意念怎么会再乱呢?〕

根据事情的难易,然后才为它谋划,依据自然的道理作为实际策略。〔事情变化后才谋求应对,改变常规后才产生计策,所以一定要在事情难易之间,然后才为它谋划。谋划如果违背了自然的道理,那么事情就会失败,功劳就会亏损,所以一定要依据自然的道理,作为运用谋略的实际依据。〕

用圆的策略行不通,用方的策略却止不住,这就叫做“大功”。增加或减少,都是为了陈述事理。〔谋划得巧妙的人,一定能转祸为福,因败成功,阻止对方而成就自己。对方用圆的策略,我们的谋划就让他行不通;对方用方的策略,我们的谋划就让他止不住。然而圆的策略行不通、方的策略止不住,这是常理。我们的谋划一旦发出,对方不能守住常理,这难道不是大功吗?至于谋划的增减变化,都是为了陈述事理来讨论其得失。〕

运用分威散势的权谋,来察觉对方的威势和危机的动向,然后就为此作出决断。〔兑之所以能分威散势,是因为心眼的缘故。心眼一旦明亮,危机的威势就可以知道了。既然知道了,然后才能作出决断。〕

所以善于减少杂念、专心观察的人,就像决开千仞高的堤坝放水,或像在万仞深的山谷中转动圆石。而能实行这种策略的人,形势必然会这样发展。〔说善于减少思绪、专心用眼观察的人,看事情审视得清楚、道理明白,意志坚决而不怀疑,志向雄伟而不呆滞,就像决开堤坝放水、转动圆石一样,谁能阻挡呢?〕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