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的五个渐进阶段

百科   2025-02-07 14:34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人在出生的时候,秉承了天地间的灵气,头脑精明、悟性通达,学习起来没有阻碍,这样的人就被称作“神”。能够把精神存于体内,又能洞察外界,这样的人就被叫做“仙”。而这股灵气,不能被世俗的事物所磨灭、摧折才可以。喜悦、愤怒、哀伤、快乐、喜爱、欲望、厌恶,这七种是情感方面的邪念。风、寒、暑、湿、饥饿、饱腹、劳累、安逸,这八种是气息方面的邪扰。去除这些邪念和邪扰,就接近仙人的境界了。


简单容易,这是天地运行的法则。天,在我们头顶之上;地,在我们脚下。我们都能看得到,所以说简单容易也是神仙的品德。那些学习道家之道的人,如果言论涉及高深怪异,还执着迷惑而找不到根本,这就不是我所认同的学习。所以,有些学习炼气的人,反而被气所困扰;有些学习求仙的人,反而被仙的概念所迷惑。

然而,学习道家之道,也必须循序渐进,大概有五个门类:第一是“斋戒”,第二是“安处”,第三是“存想”,第四是“坐忘”,第五是“神解”。

“斋戒”是什么呢?就是清洁身体、使内心虚空。“斋”是洁净安静的意思,“戒”是节制约束的意思。饿了就吃饭,但不要吃得过饱,这就是所说的调和身体内部。没有成熟的食物不要吃,已经腐败且有异味的食物不要吃,味道过于繁杂的食物不要吃。不要久坐,不要久站,不要过度劳累,也不要过度安逸。左右手常常摩擦直到发热,然后用手熨贴皮肤,以去除体内的寒气,这就是所说的通畅身体外部。这样一来,身体坚实,气息就会顺畅到来。

“安处”是什么呢?面向南方而坐,头朝东方而睡,居住的房屋一定要阴阳调和适中。房屋过高,阳气就会过盛,光线过多,过多就会损伤“魄”,“魄”属阴;房屋过低,阴气就会过盛,光线太暗,太暗就会损伤“魂”,“魂”属阳。身体有所损伤,疾病就会产生。更何况天地间的气息,有极为强烈的阳气侵袭肌肤,也有过多的阴气侵扰身体,怎么能不谨慎呢?所以我的屋子四周都有窗户,风起来的时候就把窗户关上,风停了就把窗户打开,屋子前面一定要有帘子,后面一定要有屏风。光线太亮的时候就放下帘子,让屋内光线柔和;光线太暗的时候就卷起帘子,让外面的光线透进来。这样,对内可以安定我的心,对外可以安定我的眼。心和眼安定了,身体也就安定了。然而那些放纵情感、思虑过多的人,他们不能使身心内外安定,这是可想而知的。

“存想”是什么呢?“存”,就是存养我的精神;“想”,就是观想我的身体。怎样才能做到呢?闭上眼睛,就能内见自己的眼睛;收拢心思,就能内见自己的心。心和眼都不离开自己的身体,也不损伤精神,这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普通人整天看别人,那么心思就会向外分散;整天接触其他事务,那么眼睛也会向外张望。忙忙碌碌,就像漂浮的光影,不曾回观自身,怎么能不生病并且早衰呢?所以说,回归根本叫做“静”,“静”就是回复生命的本真,回复生命本真就能成就本性,这就是众多玄妙的大门。

“坐忘”是什么呢?是因为存想而有所得,又因为存想而达到忘却的境界。修行的时候感觉不到自己在修行,这不就是“坐”的含义吗?有所见解却不执着于这个见解,这不就是“忘”的含义吗?所谓“不行”,就是内心不躁动;所谓“不见”,就是形体与外物都泯灭了。有人问:内心不躁动就合乎道了吗?天隐子沉默不回答。有人又问:形体泯灭就合乎道了吗?天隐子闭上眼睛不看。有人领悟了说:道就在我自身啊。

“神解”是什么呢?“斋戒”,是凭借信念去领悟,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能领悟。“安处”,是凭借内心的安定去领悟,没有安定的心就不能领悟。“存想”,是凭借内心的闲适去领悟,没有闲适的心就不能领悟。“坐忘”,是凭借智慧去领悟,没有智慧的心就不能领悟。这四个方面与“神”相通,这就是“神解”。“神”,兼容天、地、人三才,就叫做“易”;使万物齐平,就叫做“道”。以单一的本性为根本,就叫做“真一”。

天隐子说:出生在“易”中,死亡也在“易”中,活动是因为万物,安静也是因为万物。邪念源于单一的本性,真性也源于单一的本性。我都是用“神解”来认识这些。无论是在人身上,在大地上,在水中,都可以成为仙人。能够变化并且通达,这就叫做神仙。

正一先生读了这本书,领悟道:我与此不同。于是,我的“简易”,是无为而又无所不为。我的“渐进”,是坚守本性、端正生命,一天比一天增进,这就是渐进之道。“斋戒”之类的方法,可以同时修行。 

一、学道五渐中的“存想”是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以下从含义、具体做法、原理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存想”的含义:“存”即存我之神,“想”即想我之身,简单来说,“存想”就是在修炼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方式让自己的精神专注于自身,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上,实现身心的内观。

2.“存想”的具体做法:修炼者需要闭目收心,当闭目时要能仿佛看到自己的眼睛,收心时要能感觉到自己的心。通过这种方式,让心目都与自身紧密相连,不使精神外散。这要求修炼者排除外界干扰,将意识完全集中在自身内部,达到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

3.“存想”的原理及意义:

    防止精神外耗:凡人通常会终日观察他人、接触外界事物,这样心就会随着外界的人和事而向外奔走,眼睛也会不断向外瞻望,使得精神和注意力都分散在外部。而“存想”要求修炼者将注意力收回,避免精神的过度消耗,防止因精神的过度外放而导致身体和精神的疲惫与损伤。

    回归内心宁静:“存想”符合“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成性,是为众妙之门”的理念。通过收心内视,让修炼者回归到内心的宁静状态,在这种宁静中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和本性,是通向众多奇妙境界的大门。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更好地体悟生命的真谛,实现与道的契合。

“存想”在学道五渐中的地位:“存想”在学道五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建立在“斋戒”和“安处”的基础之上,通过前两个阶段对身体和生活环境的调整,为“存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存想”又为后续的“坐忘”和“神解”奠定了基础,只有通过“存想”实现了对自身精神和身体的专注与内观,才能进一步达到“坐忘”的更高境界,进而实现“神解”,最终通向学道的目标。

二、“坐忘”是道家修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下从其含义、表现、达成条件等方面来更好地理解它:

1.“坐忘”的基本含义

    字面拆解:从字面来看,“坐”可以理解为一种安静、沉稳的状态,不一定是实际意义上的坐着,更代表一种让身心安定下来的姿态。“忘”并非简单的遗忘,而是忘却世俗的纷扰、外在的功名利禄、自我的成见与执着等,达到一种心灵的空明状态。

    整体理解:“坐忘”是一种通过内心的修炼,超越外在的形体和感官认知,让心灵与道合一的境界,是道家追求的一种高深的精神修养层次。

2.“坐忘”在修炼中的表现

    行道不见其行:在践行道的过程中,不会刻意去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行为完全顺应自然和道的规律,没有了人为的刻意和做作,仿佛行为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有意识地去推动。比如,一个达到坐忘境界的人在帮助他人时,不会想着自己是在做好事、是在践行某种道德规范,而只是本能地、自然而然地去做,没有任何功利和自我彰显的念头。

    有见不行其见:即使看到了事物,也不会被所见所干扰,不会依据自己的所见而产生过多的主观判断和行为反应。这意味着能够超越视觉等感官带来的局限和干扰,不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空灵。例如,面对美丽的景色或诱人的物质财富,内心不会产生贪婪、喜爱等情绪,不会因为看到了就想要占有或追求,而是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看待,让所见之物在眼前自然地来来去去,不留下任何痕迹和影响。

    心不动与形俱泯:“心不动”是指内心不为外界的任何事物所动,没有了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波动,没有了欲望和贪念的驱使,保持一种纯粹的平静和安宁。“形俱泯”并不是说身体不存在了,而是指在精神层面上,忘却了自己身体的存在,不再有身体的束缚感和对身体的执着,使身心都融入到一种与道合一的虚无境界中。

3.“坐忘”的达成条件与基础

    依赖存想:“坐忘”是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存想是坐忘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存想能够让修炼者先专注于自身的神与身,逐渐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当这种专注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超越存想的阶段,进入到坐忘的境界,实现对自我和外界的超越和忘却。

    具备慧心:坐忘是一种慧解,需要修炼者具备慧心。慧心意味着有足够的智慧和悟性,能够理解和领悟道的真谛,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和表象的区别,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超脱,以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从而达到心灵的空明和坐忘的境界。

“坐忘”是一种非常高深的道家修炼境界,需要修炼者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放下、超脱,逐渐达到心灵与道的契合,实现精神的升华和超越。

4.以下是一些关于道家修炼和坐忘的经典著作

①《庄子》: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大宗师》等篇章对 “坐忘” 有经典论述,如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通过忘却形体和知识,达到与大道融通的境界,为道家坐忘修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追求方向。

②《道德经》: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 “万经之王”。虽未直接提及 “坐忘” 一词,但其中 “致虚极,守静笃” 等内容,倡导通过致虚守静来体悟道,与坐忘所追求的心灵虚静、与道合一的境界相通,为道家修炼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

③《列子》: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经典,其以 “至虚” 等思想为本,书中很多阐述与道家修炼有关,对于理解道家的坐忘等修炼理念,以及从虚静的状态中体悟道等方面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④《太平经》:道教的主要经典,内容包含继承老子之道和传统的天神信仰,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也涉及教徒的修养方法,如辟谷、食气等多种方术,为道家修炼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⑤《黄庭经》:包括《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等,是道教气功经典著作。提出 “三黄庭”“三丹田” 之说,主张通过存想黄庭、养炼丹田来固精全气、长生久世,其存想的修炼方法与坐忘的精神内守等有一定关联,是研究道家修炼中内炼养生的重要资料。

⑥《周易参同契》:被称为 “万古丹经王”,汇通易学理论、黄老学说与炼丹经验,建立了完整的炼丹体系,以易象等来说明内炼过程,对于道家内丹修炼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道家修炼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